明天,谁来种庄稼? (中国论坛)
明天,谁来种庄稼?
重庆长寿网 记者 张长轩 岳良波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然而,春耕时节,记者在长寿农村采访时看到,年轻劳力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妇女成了种地的主力,在广大农村,种地人青黄不接现象并非个别——
明天,谁来种庄稼?
农村种地,老人成主力
“年轻人都跑城里去了,种庄稼都是我们这些老年人了。”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尽管天空中飘起了小雨,但是渡舟镇太平村11组胡家院子湾58岁的老大娘罗淑荣还是像往常一样,拿起了粪桶、锄头等农具,来到自家的地里伺候起小春作物来。
“你怎么不让老伴和娃儿一道来淋麦子呢?”记者跟罗大娘聊了起来。“两个孩子都各自成家了,在外头打工挣钱,我家老头子也在重庆的一家工地干活儿,一个月两千多的工资。”罗大娘一抹脸上的汗水,说道:“现在的年轻人哦,但凡有点力气的,那个还愿意在农村伺候庄稼嘛!”
我们现在的庄稼基本上都是靠一群老头老太婆种出来的,如果他们也不种,那我们估计吃饭都要困难了。”该村村委主任张家凤告诉记者,太平村共有3500多亩田土,村民人口为3400人左右,但是在前两年的“零务工家庭”调查中发现,村里但凡有点劳动力(年龄在18-50岁)的都已经外出了,超过1500人。这些人除了年轻力壮外,还有文化、有市场意识,可谓农村的精英。据了解,这些人绝大部分不愿再回农村种田。
连日来,随着农村大春生产的即将展开,记者在农村走访发现,不管是在离城较近的渡舟、八颗、但渡,还是在离城较远的万顺、海棠,在犁田、耙田忙碌着的大多都是一些老人,村里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青壮劳动力了。
种田没“搞头”,比较效益低
土地是农民的“保命地”、“口粮地”,何以现在竟留不住年轻人?
3月11日,在八颗镇干滩村1组,记者遇到了正在杨柳垭口湾犁田的村民曾西北,56岁的他由于大小患有小儿麻痹症,没有外出务工,一直在家里种农田。
他给记者细细的算了一笔帐:以我正在耕种的这2分4厘地为例,每年能打250斤左右的谷子,在市场上能卖到200块钱左右,但是除去成本,收益却是寥寥无几。”水牛半天的租金需要30元,复合肥需要30元,农药需要5块钱左右,种子钱1斤需要13元,抽水两小时大约32元。由于都是他一个人耕种,人工工资他没有计算,不过他还是细细的向记者说出了种这2分4厘地所需的工时:整田需要半天,栽秧需要半天,割谷子需要半天,其他管理累计需要1天左右。意思也就是说这2分4厘地大约每年需要3个工日的时间,按照现在农村的用工价格(35-50元/天),曾西北的这块地里为负收益。
“主要是种地的比较效益太低。”同样,渡舟镇太平村主任张家凤也认为,这些年来,各种成本都在增加,但是农业的效益却依然十分低下,比如去年,在农村收割一亩水稻就需要大约300元的人工工资,而除去其他杂七杂八的成本,种植水稻基本上没有搞头。而外出则不同,旱涝保收不说,工作量也不像干农活儿这么大,收入也高得多。“现在你看农村谁家修了新房子的,那基本上都是家中有人在外头打工的。”张家凤补充道。
今年30岁的黄华家住八颗镇八颗村,平时,他主要是靠在城里搞出租摩的赚钱,而在农忙的时候,他则会回到村里,利用自家购买的旋耕机给自己和湾里的人耕田,耕一亩田得80元。“其实做这个生意挺不划算的。”黄华带着一丝无奈的苦笑向记者解释道,他在城里搞出租,一天赚个100多块钱轻轻松松,但是回到湾里代人耕田一天差不多也只有这么点钱,但是却要辛苦很多,一天下来两个胳膊又累又酸。
后继乏力,耕地现撂荒
随着外出人员的越来越多,农村闲置的田土也逐步增多。
48岁的张建国是渡舟镇太平村8组的一位村民,多年来,他一直在外打工,今年,他又将自家全家上下接进了城里生活,并准备在城里买房子。进了城,田土肯定是没办法管了,他便将自家的田土送给了别人耕种。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在太平村里,但凡交通条件或者水利条件差点的地方,田土基本上都撂荒了,而这一比例大约占到全村土地总面积的10-20%。
在地头遇到该村罗淑容大娘时,她告诉记者,由于64岁的丈夫向述全也在外头打工,她一个人忙不过来,现在水田已经全部送给别人在耕种了,自己每年就负责种7亩多的土。
在八颗镇干滩村,从2001年的20亩到今年的将近200亩,二组组长骆银华不断刷新自己的种粮记录,并一直保持着全区“种粮状元”的称号,而他登上“状元宝座”纯属无奈之举:他不忍心看着稻田撂荒。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撂荒地也越来越多,作为组长,不管有没有收益,他只能责无旁贷地把它们种了起来。
在渡舟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告诉记者,在不少地方的田土里,青壮劳动力的稀少已经开始导致不少人种植“懒庄稼”, 一些地方出现了广种薄收的状况;并由于老年人接受新技术较年轻人困难,不但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难以到位,而且,一些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更难以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后继乏力。
明天,谁来种庄稼?
“以后你们种不动了,土地怎么办?谁来接你们的班?”面对记者采访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大多数农民更多表示出的是一种无奈和迷茫。
正在麦地里挖土的八颗镇八颗村四组的老郑夫妇面对记者的提问坦言:“现在种地只是一种习惯使然,等过几年种不动了就去城里投靠子女,耕地还给生产队让她抛荒好了。”他们家一儿一女,儿子在重庆打工,女儿已经出嫁。“反正不希望儿子、孙子再回来接种地这个班。”他们说。
在但渡镇曾祠村采访时,48岁的11组村民白群英直接告诉记者,儿子是从一所农业大学毕业的,但是自己肯定不希望她再回农村种地。跳出农门仍是大多数村民的追求目标。
同时,超过一半的被采访者甚至表示出一种将土地尽快出手的急迫:“孩子们是肯定不会回来种庄稼的,只希望谁能来把我们的土地都承包了。”
在双龙平坝,一位从事农村工作多年的镇干部直言:这些年来,每次到田间指导农业生产时,已经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了。年轻人外出务工肯定比在家中粮食的收入要高,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大举措,但不管怎么说,粮食也总得有人来种,如果人人都不愿意种地,那今后我们的粮食从哪里来呢?
的确,再隔十年、二十年,等眼下还能在土地里辛勤劳作的老人们再也干不动时,谁来种庄稼呢?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从事农业工作的人担忧,更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妥善解决好农村种地人青黄不接的问题。
完整帖子:
- 重庆改革与中西部开发,前景何在? - 主流, 2011-12-05, 17:48
- 重庆三峡岸边的小古楼,很多没有门窗,没有人住 - 图, 2011-12-05, 17:58
- 重庆三峡库区垃圾、木头等“漂浮物”污染严重 - 图, 2011-12-05, 18:01
- 三峡旅游热火朝天,人山船海,但质量不高 - 图, 2011-12-05, 18:07
- 夜游三峡岸边“张飞庙”,旁边的小摊贩 - 图, 2011-12-05, 18:20
- 重庆及西部典型的山区、农村梯田啥模样? - 图, 2011-12-05, 18:23
- 笔者在三峡水库建成后,库区内形成的“小三峡”探险 - 图, 2011-12-05, 18:25
- 明天,谁来种庄稼? - 长寿网, 2011-12-05, 18:56
- 中西部、重庆农村从事农业主力军什么样? - 图, 2011-12-05, 18:58
- 重庆与中西部农民如何种田? - 图, 2011-12-05, 19:01
- 重庆农田和农舍是啥模样? - 图, 2011-12-05, 19:03
- 建设新农村:开发一个现代化“重庆村” - admin, 2011-12-06, 05:14
- 图:重庆山区的传统农村民居 - admin, 2011-12-06, 05:48
- 图:长江三峡库区很多山体经不住水侵,开始塌方 - admin, 2011-12-06, 05:54
- 日韩台及最近的东欧、俄罗斯及越南的土地私有改革 - admin, 2011-12-08, 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