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对话:从冲突中寻求“共同利益”
中美关系如何走,不是两个大国的事,也是全球各国的事。这次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牵动世界各国的神经。不管会上双方明里暗中如何进行对话博弈,结果是实是虚,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因著双方主帅的地位提高而呈现;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也因著双方参与会谈人数之多(达500人以上)部门之多而充分彰显出来。问题提出来,才有解决的希望,两国交往协商,才有可能达成一致。
如今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美国盟友日本就抱怨,美国国务卿喜莱莉这次东亚之行,在日本只停留三个多小时,与鸠山首相和冈田外相会谈,而在出了天安舰风波大事的韩国,也只停留一天,却把整整五天的时间留给中国,其中包括两天的战略与经济对话。同样,中方作为主办国,也由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主持开幕式,发表基调演讲,清楚表明希望中美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的原则立场。因此,这次会议,不是要向外部表达中美经过年初的对抗风波,已经重归于好,一片和气,而是要加深中美互动的最佳模式:深入对话,坦诚交锋,寻找共识,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中美2G格局隐然成形。
金融海啸之后,全球形成共识,那就是冷战之后美国一极独霸的局面将逐渐改变。当时国际舆论都认为,世界将进入「三极或四极」格局,美国一极,包括英国在内的欧盟一极,中国一极(扩展一点说,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俄罗斯及独联体一极。谁知,形势变化比人的观念改变快,希腊债务危机带动欧元危机以及英国政局的变化,欧洲整合的力量突然面临严重挑战,而另一方面,俄罗斯虽然在核力量等方面凌驾中国,但经济的扩张还有待时日,日本则政治危机与经济低迷并举,导致未来十年的世界大格局真的有可能向欧巴马总统首次访华时,刻意讨好中国所提出的「美中共治」架构发展。
但问题是,由于中美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传承不同,再加上长期冷战的影响,双方隔阂成见太深,防范心理太强,实际和潜在的战略利益冲突太大,此外还有台湾、西藏及新疆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中美关系相当复杂。
经过几次碰撞之后,美国终于认识到,没有双方的合作,仅仅美国单枪匹马是难以一极独大驾驭世界事务的。虽然中国整体国力仍然偏弱,国内棘手问题众多,但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例如在伊朗、朝鲜核武等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合作,美国极其盟友根本玩不转!尽管中国仍然没有建立可靠的盟友,仅仅一大堆靠不住的“战略伙伴”,上合组织及俄罗斯的“准同盟关系”,是否靠得住?第三世界的穷朋友,伊朗、朝鲜这样的「兄弟加朋友」,能否维持长期关系?都是中国的现实问题。
中国的全方位外交不是变相的「孤家寡人」,除非美国硬要挑战中国,跟中国撕破脸,在台湾等核心问题上逼中国摊牌,中国也不会在伊朗或朝鲜跟美国过不去。从长远战略看,两国对话协商,相互妥协,才能更好地维护双方的最大利益。
这次战略与经济对话显示,中美关系的核心还是经济与安全,中国仍然要善用美国市场与科技,美国企图寻找新的市场。因此,北京体认到,不能轻易抛售美国国债,这是中国顶住美国压力,同时也是争取美国民心的有力武器,而人民币升值必须建立在国家综合利益的基础上,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北京的战略思维很清晰,不再小心翼翼地鸵鸟藏首,韬光养晦,而是努力塑造新型的负责大国形象:坚持公正原则,维护自身利益;该反对的就反对,该支持的就支持;与美国形成“和而不同”的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
这就决定了,北京在争取主要的经济利益和维护在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的国家利益权的同时,在外交事务上将会采取更灵活的姿态:美国做了不符合中国利益的事,中国给予就纠正;美国妥协或改正了,中国也与之合作。比如美国售台武器及伊朗问题,以及今后的天安舰沉没与朝鲜问题,中国都拿捏准确,反应及时,在这些看似美国的议题中,维护中国的利益,树立中国的公正与和平形象。
不断成熟的“中美共治”不是解决分歧或者谁让谁的问题,而是建构起一套沟通对话的机制,在不同的议题上,找到战略利益的交叉点,取得妥协,获得双赢。
《世界日报》社论,有所改编。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