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

《中国论坛》是综合性论坛


全球新闻,中国报道,专业论文,学术争鸣。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夹

美国专家:中国只发挥了自身潜力三分之一(图)

2010-05-13 07:23:22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美国专家分析称:中国只发挥了自身潜力三分之一(图)

\


  你在30年前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为美国社会勾画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并且被评论为“为一个时代推开了一扇门”。你认为《中国大趋势》一书对于中国的启示意义如何?

  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和《大趋势》有所不同。200年前,美国创建了新的社会经济体制,1980年代我在《大趋势》中描写了美国“在体制内发生的大转变”;30年前,中国创建了全新的社会经济体制,《中国大趋势》主要描述了中国如何在短时间内创建出这一“崭新的体制”。

  奈斯比特:西方有句俗语:“我们不知道谁最先发现的水,但肯定不是鱼。”因为鱼身在水中,无法完全清晰地看到全局。这本书是站在山外看中国。中国人可能因为“身在此山中”只能看到一棵树,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森林,因为有“距离的优势”。我们试图做的,就是描述中国做了什么,带来了什么结果,“站在水外看水”,告诉世界“水下”的故事。另一方面,我们试图用“感同身受”的方法来感知中国。即,试图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来观察。所以,我们起初是在水之外,为了更近距离地了解中国,我们又进入水中,获得了不一样的视角。

  中国青年报:《中国大趋势》评价中国人善于学习、勤勉、灵活。那么在你印象中,中国的青年人是善于学习的,还是善于奋斗的,还是善于享乐的?你对于更年轻一代的中国人的基本印象是什么?

  奈斯比特夫人:我认为中国青年一代非常有雄心壮志,迫切地想在社会中找到位置。他们与父辈不同,他们会主动出击,而不会由别人来安排自己的命运。同时,由于成长条件的改善,他们也比父辈更会享受生活。

  奈斯比特:现在有些年轻人希望赚大钱,不愿付出辛苦。但其实,如果是抱着赚钱的心态去工作,就很难真正赚到大钱,因为这种心态腐蚀了你的动机、干扰了你对这份工作的激情。

  我也从很多中国青年人那里听到:挣钱并不是人生所有。有时即使赚到钱也得不到快乐。人们需要的是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间找到平衡,而今天中国青年人的精神需求正在与日俱增。

  中国青年报:《中国大趋势》谈到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如果请你预测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你认为在未来若干年内,中国经济是否会超过美国经济?

  奈斯比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都已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今天的世界实际上只是“一个经济体”。但恕我直言,中国和美国相比还有非常大的距离。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是4.5万亿美元,而美国是14万亿美元,是中国的3倍多;在人均收入上,美国是中国的14倍。虽然中国发展很快,但美国也并非停滞不前。我认为,中国现在只发挥了自身潜力的1/3,如果中国能把另外2/3也发挥出来,那么中国很可能在25年后赶上美国,但这只是在经济上,不是文化或其他方面。

  奈斯比特夫人:中国的垂直民主的潜力在未来也会更好地发挥出来,未来中国将有一套更加成熟的垂直民主体系,比西方的更加高效。

  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就像一座运转良久的老楼,已需要改建加固;而中国的垂直民主就像一座正在建造中的新楼。重新建设一座新楼显然比改建一座老楼要更容易。我们并非反对西方的民主,因为那也许对西方适合,但它确实需要改造其结构,改变“时间都用在互相争吵和互相指责上”的缺陷。

  中国青年报:我们所感兴趣的预测当然也包括文化出版方面:比如,书籍会消失、数字化会取而代之吗?比如,大部分人会回到农耕时代—如《瓦尔登湖》里描述的,接近自然、拒绝商业和工业、自己耕种和收获、免除城市的压力,以保证“有质量的生活”吗?

  奈斯比特:我们的生活发展趋势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将有多种事物的融合与并存。比如,我们生活中可能会有更多的数字信息,更少的印刷媒体,但后者并不会完全消失。关键是,这种新的融合将会怎样发展,各种事物将如何相互补充。显然,未来依然存在的报纸将肯定是最优秀的,报纸业将出现“少而精”的局面。

  关于彻底回归自然,我认为这不会成为未来生活的主流趋势,而只是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人的选择。

  中国青年报:你曾与江泽民会晤,撰写了《中国大趋势》。你们今后还有怎样的著书计划?

  奈斯比特夫人:下一本书已经写完了,是由我独立撰写的,将在今年9月出版。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内容是从我们两人过去10年的共同工作中发展出来的,是献给中国年轻人的一本通俗易懂的书。

  在我们同中国年轻人的多次接触中,我发现两点: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祖国,如中国的历史、体制、传统文化等;但他们却对西方文化似乎烂熟于心,而且美化了西方的一些东西。在审视中国和西方的时候,他们失去了平衡,没有看到西方也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这本书正是由这种感触引发而来的,就是想让中国年轻人对中国和西方有一个客观的比较和了解,尤其是和美国的比较。

  关于这本书的标题,我暂时保密。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是青年人,但是也许会受中年人的欢迎。因为他们可能会说,“哦,这正是我和我女儿之间发生的事”。
关键词:美国中国潜力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