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

《中国论坛》是综合性论坛


全球新闻,中国报道,专业论文,学术争鸣。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夹

下个世纪属于中国吗?

2010-05-11 08:21:52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第九章  小农经济:大陆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大陆农业的前途何在?

    近年来, 大陆农业危机导致通货膨胀率长期高达20%-30%左右,据北京社科院
的报告:其中因农产品涨价的因素占70-80%以上(1) 。而由此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社
会问题,并上升为大陆敏感的政治问题。九五年仅上半年已向美国、澳洲、加拿大
和东南亚各国进口了一千五百万吨,跃居全球第二大壳类进口国,刺激国际粮食价
格上扬,国际间因“谁来养活中国(到下世纪初,全世界粮食贸易总量,刚够中国需
要喂饱其十五亿人的口粮)”问题,担忧大陆未来的粮食危机。

    现在北京正酝酿新的农业政策,将对大陆经济、社会、政局,以及对薹海两岸
关系产生系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正对台湾提出的“农业援助大陆计划”等
善意举动作具体回应,进行可行性具体操作研究,今后“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将成
为两岸关系重要内容,并促进两岸的沟通渠道:海基会与海协会进快恢复,从而改
善两岸关系。本文从大陆热门的经济、社会、学术的角度,对大陆农业现状和台湾
成功地以发展农业带动工业腾飞,又以工业补助农业的历史经验,做几点对比研究,
以便从深层角度了解大陆农业。


    一、重工轻农:大陆经济走不出的怪圈

    世界著名的英国经典派经济学家李嘉图,早在上个世纪就创立了一整套不朽的
经济学理论,其中他对农业的重视及对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的警告,标出被反复印
证的“李嘉图陷阱 (因农产品减产导致工业原料紧缺、涨价而引发整体经济的停滞
和倒退)”而久赋盛名。

    由于大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在九一递增23.8%的基础上,九二年再次递增42.6%,
九三年又暴增50.6%的盲目失控行为(正常投入不应高过20%左右) (2)。而同时又把
农业投入从原来的占国家投资的10.3%压缩到九三年的2.2%和九四年的2%(扣除通货
膨胀实际副增长7%),以满足GDP13%的高速增长的数字(3)。这种主政治需求违反了
客观的经济规律,导致了今天因食品涨价引发通货膨胀连锁反应,并使农业危机积
重难返。形成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贫富差别和地区之间的四大差别日益扩大;
关系到民族前途、命运的国民教育(主要是占国民总数90%的农民教育) 危机;人口
恶性流动导致的整体社会结构失衡的“民工潮现象”;以及“盲流犯罪”等社会治
安问题。形成拉美国家引发社会动荡、混乱的“恶性城市化运动 (大量贫民涌入少
数城市) ”。目前,大陆农产品是工业40%的原材料;是轻工业70%的原材料;是纺
织工业90%的原材料(纺织品占大陆贸易出口的40%) (4);大陆连年忽视农业的蠢行
造成产业发展失衡,通货膨胀又由于工农产品价格失真而转嫁给农业,形成恶性循
环。


    二、触目惊心的产业剥削和阶级歧视

    大陆农业部统计:从1952年到1978年“工农产品剪刀差”对农业的掠夺和非等
价剥削就达7140亿人民币,相当于当时好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而从1978年到1991
年这种剥削每年更达1000至1900亿,已累积一万三千多亿!(5) 正是这种一贯的愚
蠢和歧视性政策,使大陆始终没有形成农业发展所必需的产业原始积累,始终处于
自然经济、小农制的原始农业阶段。致使国家这一第一基础产业,十分脆弱,稍有
天灾人祸便会造成整个国家的灾难。这就是在经济学上臭名昭著的“李嘉图陷井”。
这是大陆分别在1958年至1963年(造成饿死至少四千人的大饥荒);1969年至1975年
(引发毛试图摆脱困境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严重动乱) ;1978年至1981(“国
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沿”邓小平语,才不得不实行“包产到户”)(6);从九十年代
初至今已是第四次踏入这一恶性循环的陷井。



    正如邓小平九四年韬光养晦在增补发行的《邓选》第二版中警告的那样:“九
十年代经济要么不出问题,要么问题就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
不过劲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 (7) ”从近来江泽民忽然要
“把农业放在经济的首位”,但只是在海内外压力下,喊喊口号而已。


    三、封建枷锁:自始至终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沿袭几千年不能突破划地为牢的的“怪圈”,根本性的因素就是
中国始终未变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由于中国稳定型的天然地质、地理、
水文和气侯等客观环境决定的她人民的生存方式,农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
就决定了其生活模式、文化形态。“鸡犬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封闭关
系, 听天由命、 自给自足的天然农业发展至今从来没有被打破过。毛泽东臆想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更违背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强制推行几十年制造了一
桩桩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涛天罪恶,因历次农业灾难,至少活活饿死了六千万人
(8) ,比人类第一、第二、两次世界死亡总数还要多得多----苍天作证,这决逃脱
不了人民的审判!

    直到今天,邓小平的“分田单干,包产到户”。虽然在改革初期象台湾的耕者
有其田一样,适应了当时农村大量廉价劳动力的现状,创造了迅速的“绿色革命”
支持了大陆持续十几年的经济起飞。但邓的土地改革比台湾土改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土地公有制。在城市改革和工业发展开始后,工农产业发展的差距、城乡收入悬殊,
即所谓的“比较利益”差别扩大,使整体产业结构失衡。严格地讲,是在八五年的
农业开始徘徊和八九年李鹏一刀切的“治理整顿”,对农业一系列的政策失误中,
过早地结束了农业的生命力。实质上又回到了原来小农经济的原始农业、天然经济
状况。农民的生产工具依然是汉代铁锨、锄头和牛拉铁犁;遇到旱、涝、风、虫灾
害,依然是听天由命、束手无策。否则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承担购买农用石油、
抽水机、农药等的高价成本(粮食价格长期低位徘徊)。


    四、土地公有制:条块分割画地为牢

    去年农业部长刘江透露:九三年的“棉铃虫灾难”直接损失一百亿人民弊,就
是因为有的农户有钱购买农药,有的农户没钱就听天由命,结果这边刚灭完虫,那
边泛滥的就传染过来----

    要想知道为什么形成条块分割,就必须去农村实地看看:原来有灌溉设备等优
势的高产田每村只有一两块,而中、低产田在“划大方(即八五年推行的‘双田制’:
每家农户除留有基本口粮田外,其余土地划规大块承包给种田专业户) ”中谁也不
想独要。更由于农村的现实是:根本没有形成第二第三产业的基本分化,农民除了
一齐首着仅有的农田别无出路,除了加入流民行列,成为“盲流”。结果无论高、
中、低产田,大家只有每户都有一份,每家都有好几小块!土地公有制使每年任何
一家农户的生、死、婚、嫁,人口增减,所有农户的土地都要重新化分一次,以让
新增人口有饭吃,叫做“社会主义不能饿死人”。这不但形成条块分割,无法形成
规模投入和产出,适合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更从根本上阻碍农民对土地的长期
投入、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基本建设。

    八八年东北三省伏旱,粮食减产五十亿公斤。而同样在南方各省,由于在外国
算不上“涝”的涝灾,却因生产力的低下,酿成重灾。他们不是用所谓的“西方的
东西”:机械排涝,而是手持脸盆一下下舀水。况且,近二十年来,由于人类的加
速开发对大自然的破坏, 全世界的风暴、水涝、旱灾正以50%的速度增长,它直接
打击的就是农业。在中国,1985年至1989年因自然气侯恶化,平均每年有4629万公
顷的耕地受旱、涝风、虫等的破坏,比84年增加40%,是五十年代的五倍(9)!再不
采用现代科技化、机械化的大生产力,如何敌御大自然的灾变?


    五、人多地少劳力浪费和耕作落后

    中国人多地少,而且随着人口爆炸,农田条块分割,越来越少。从解放初期的
人均2.7亩, 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23亩,在人口密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均不足一
亩, 仅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31.2%。七五期间减少了1800万亩,八五以来每年至
少递减300万亩(10) 。如此多的人口依赖在如此少的土地上,造成现在农村“八个
月种地,四个月农闲”的人力严重浪费,“季节性失业”的恶果。不促进产业分化,
加快劳动力转移,却实行“适合国情”的小农制,把农民禁锢在狭小的土地上“精
耕细作”,“生产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收获的作物不抵成本 (海南省长阮崇武在
九五年北京两会如是说)”,试想那将是怎样残景!

    实事上,中国农业正是因为“精耕细作”小农经济,反复耕作增加了表土风蚀,
过度使用导致畜水层枯竭,造成土壤含盐增加。我曾经听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学家
麦克教授估计,传统方式的精耕细作使水和风每年侵蚀美国良田51亿吨表土,且对
人类健康、 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浪费,每年高达750亿到1000亿美元。遗憾的是
中国还没有这种概念,更没这种统计。但就我对农村的考查,大陆对农田破坏比美
国严重得多!绝大多数农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农田到底缺少氮、磷还是钾,为了高
产就盲目施肥,过量的氮或磷使土壤板结、盐化,ph值(酸、碱度) 大于或小于7的
几倍,导致作物全面减产,还以为偏量施肥施肥太少!


    六、台湾经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五十年代的台湾与当时的大陆情况完全一样,人多地少的程度甚至比大陆还严
重,但国府吸取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励精图治,官勤民逸。首先小心翼翼地推行土
地改革,第一步实行“三七五减租”,在削减地主租金的同时,通过各种债券给以
补偿。第二步是“土地放领”,还地于民。第三步就是著名的“耕者有其田”,确
保每家农户都有自己的私有土地。 一九四九年台湾佃农占农民总数的39%,一九五
七年降到17%,一九七四年降到9%(11) 。私有化的结果,使产业主体独立,产权关
系明确,杜绝了贪污腐败和散漫低效的根源。生产要素的自主化,提高经济自由度
和市场化。土地改革为以后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更至关重要的是,根据产业
需要普及了基础教育,提高了基本的国民素质。八十年代,台湾在学人口占了总人
口的27%。一九七二年普通高中和和职业高中的比例是6:4,在政府刻意宣导和尝到
现实中一齐拥挤在大学里的不良后果后, 到一九七六年,这一比例呈现为3.2:6.8
(12) 。 同样,在大陆适龄学童在1978年全国2000多万入学儿童,到到高中毕业已
“流失”500多万,流失和缀学率达30%,却没有职业中学可入(13)。

    支撑台湾渡过五十年代比大陆严重得多的人多地少难关的,提供台湾近年来飞
速发展工业化原动力的农业,在不断地适应改进后、发展后,小农经济的低效率、
小规模、高人力成本、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缺陷,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到六十年代中期,台湾面对向规模经济转化的问题,有意识地推进农业机械化、现
代化的进程。在功勋赫赫的“中美联合农业复兴委员会”专家学者策划下,政府一
方面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稻米换化肥 (台湾成功地减少农业流通成本的养
农良策之一) ”比例。另一方面长期、低利直接贷款给农户,设立农机推广中心负
责农机推广维修。同时鼓励私有土地合法租赁,其中“台糖公司”的集约化形式成
为小规模托拉斯的典范(公司租赁机械给蔗农)。到八十年代后期,更放开了私有土
地所有权的自由交易,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大佃农”、“家庭农
场”等模式的规模农业。


    七、前车之鉴:以工补农、鼓励工商

    但农业更根本的出路在于现代化,增加农业投资;兴修水利工程、产业道路;
引进科学技术;辅导经济作物生产;加强农业科研与推广;发展商品经济,使农民
的收入更多地来自于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以工、商补农,并促使农民迅速分化。
从五二年到六七年,农民收入提高了94%,五四年农民收入的75%来自务农收入,到
六八年已降低到58%。 这样,到一九七二年,农民的实际收入已提高达到了非农民
的三分之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有意识地给予农业大量补贴(14)。这与今日大
陆农民收入只相当于非农民的三分之一或更少,据社科院的估计:边远地区、山区
和少数民族区人均收入只有东南沿海地区的十分之一左右,政府从来不管农民死活
形成鲜明对照。根据日本和台湾过去几十年的成功经验 (由于日本对其农业的巨额
补贴,致使其国内稻米售价高居世界之冠) 显示,这种发展战略不但减少了城乡收
入差距,消除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同时维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工业发展,使
工农业成长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今天嘉南平原农地已是方块集中、适于机械化耕作,是现代化排涝、灌溉设备
齐全的自由化、私有制的“家庭农场”模式。不同与日本已全面实现机械化农业的
唯一差别,即仍有一些农户维持着原始的小农经济,但其无论是单产量,还是经济
效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都无法与现代化农业相提并论----这与台湾的基础教
育普及的时间比日本晚有关,他们早年无学,没有其他专长,但也要生存----不过,
这更是极少数,且会随历史而消失。而台中、新竹、台南的温室栽培,地膜覆盖,
塑胶棚等高科技室内操作的“工厂型”农业,则已形成现代化、企业化、自动化的
规模经济。

    现在台湾农业产值在整体经济中已微不足道,大约只占3%左右,但农民收入却
在逐步提高,最近国府朝野已通过“老农法案(农民退休金制度)”,为大陆上九亿
多没有任何社会保障、被实质上被排入“劣等公民”的农业人口,树立天堂目标。
时至今日,台湾已基本上完成了农村现代化、主导产业工业化、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最可贵的是台湾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典范。


    八、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信息市场

    目前大陆在粮食如此紧缺下,农民却仍旧“卖粮难、卖猪难”,根本性的原因
就是中共一家一户一块田的小农制,不允许农明买卖土地,继承土地,阻碍了农村
的产业分化和产业结构效应值最大化、资源配备合理化的优化组合,农民一齐守着
同样的小块农田,“自种自吃(农业部长刘江说)”,抑止了工商业的发展,使至关
重要的流通体制瘫痪,交易不畅,调剂不力,而经济落后又导致信息闭塞,形成恶
性循环。这种情况下即使某家某人种植高价值经济作物,谁来收购?销往哪里?每
年秋收,经常看到某些地方报纸记者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吁:多少多少吨平果、山楂
今年丰收,但积压在农民家里快烂掉了--而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却在大量进口外国高
价平果!

    我们看看国营农产品流通渠道是怎么运作的:据大陆农业部农业发展研究中心
的报告, 国家粮食局农产品的购销差价除了扣除加工中高达15%的“皮壳”外,每
公斤必须高出自由市场价格0.50元人民弊(大约相当于粮价的30%),才不致亏损(15)。
大量的成本积累在毫无效率的国营企业之中,同时使投机者有空可钻,哄抬物价。
今日大陆的粮价飞涨,与其落后的流通体制不无关系。正是因为这一点,主管国内
流通体制的国内贸易部长张皓若最近才被撤职,由原湖南省长陈邦柱接任。

    但要使中国的农产品成功地、高质高量地打入国际市场,就比须打破现在的小
农经济,实行私有化的土地兼并、集约化的规模生产,推进农工商一条龙的农业发
展模式、完善农业产后服务的产业分工、分化,建全立体配套的产业结构。并建立
农产品的深加工体系,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规模经营(托拉斯),出口的不是农产品原
料,而是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农业的分化的同时也促使农民迅速分化,使农民变成
高薪农场职工、工商业者、大企业主、农场主。产业和人民之间由低级的自给自足、
易物贸易,转为高级的货币交易,商品关系,也就实现了据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市场
经济。因工商业活跃而使内地农村涌现、发展大量中小城市,加速中国健康、合理
的城市化进程,实现大陆的全面现代化。


    九、增加农业投入,普及科技教育

    按照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多功效农业生产函数模式:Y = a . Aa Lb Kr
    即:农村经济总产出Y=土地投入A,劳动投入L,资本投入K。而a, b,r,分别是
土地, 劳动, 和资本的要素投入在农村经济总产出的作用强度,即投入贡献权重
(比重) 。在效率法则的PFP(部分要素生产率)中,大陆土地生产率AP,因土地连年
减少,高产田并未增加,构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小因子”;劳动生产率LP,在
劳动工具仍是汉代的铁具,农民科技与推广严重脱勾 (科技人员不愿也不可能去属
于另一个阶级的贫困的农村) ,使生产力徘徊不前;资本生产率KP,如上和另文所
述各项农业投入逐年下降;这就是农业滑坡的内在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TFP(总要素生产率) 分析,按1942年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首次
提出的,农村经济总产出与农村经济总投入之比率,来反映每单位总要素投入所产
出的农村经济总产量,以达到客观、准确的无偏估计。分析农村经济效率的绝对水
平和动态变化,发现近年来,邓小平在七十年代末促成农业第二次解放的“绿色革
命”(类似于台湾五十年代“耕者有其田”的“包产到户”),取得的近十几年的迅
猛发展,是依赖生产要素投入量(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的增加,而非生产要素效率的
提高来实现的。那种外延型农业增长模式的优势,随着比较利益下人力成本的增加,
已经消逝。而资本要素生产率KP因农业投入的逐年减少,出现滑坡,形成“资本的
惰性效应”,所以必须从工、农产品的价格比例着手,缩小对农业非等价剥削的剪
刀差,以实质性地增加农业资本投入,实现农业的原始积累,形成农业扩大再生产。

    目前LP的农村劳动生产率极低, 在总要素生产率TFP的差异中,第二、三产业
为44.6%,规模经济为32%,非文盲为17%。TFP与非文盲率成正比,从1978年以来,
在有统计的149个国家中,大陆徘徊在第130位左右。每万人中只有农技人员2.5人,
仅占美国的25%,目前农业主要劳动力是1.82亿十五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16) ,这
使农业科技推广步履维艰。因此要从根本上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问题,必须彻底普
及基本教育(甚至强制性的),改善国民素质,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常识。


    十、高科技农业巨大潜力待挖

    大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由“外延型(生产要素数量的粗糙投入)”发展向挖
掘潜力的“内含和外延双向型(数量与质量的结合)”发展,实行高质、高产、高科
技、低消耗的“三高一低”型的效率农业。废止年复一年的重复单调的耕种,采用
复种、套种、再生种植、间混种植,以及生物链连环利用的农业技术;朝立体农业、
生态农业的集约化、综合化、规模农业发展;采用世界各国正在提倡发展的轮作、
间作,作垄耕种;推行有机肥料,无公害粮食、蔬菜;推广塑胶大棚,温室栽培,
地膜覆盖等“工厂型农业”。另外,改变生物遗传基因,作物无性繁殖,基因转移
工程,造就新作物:具有防止脱水基因的玉米,杂交水稻、变态高产小麦,抗病虫
害的马铃薯、烟草,快速生长的猪,快速繁殖的鱼,速生丰产林----

    更广阔的高科技农业前景,还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控、遥测技术、新材
料技术。如俄国科学家研制的塑料米沙,瑞典科学家研制的陶瓷材料,以色列发明
的由40%废纸霄组成的材料, 都可作为人造土壤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有的已在太
空中实验;日本研制的生物肥料,利用内含细菌的新陈代谢,使之产生农作物生长
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不但提供肥料,更可提供农作物抵御灾害、病虫害的能力,消
除作物连产生的影响。另外,生物农药技术,生物病毒技术,及为提高作物光合作
用的效率技术都是前景广阔的高科技农业。


    十一、唯一出路:痛下决心彻底改革

    更先进的农业革命也在高科技。如“植物工厂”已在日本建成,由钠蒸馏灯取
代太阳光,通过计算机将温度、湿度和肥料控制在最适合蔬菜生长的水平,不受天
然气侯、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施农药,生长比自然农业快四、五倍!

    在大陆别说实现高科技农业, 就是把现有农田中占70%即达十亿亩的中低田,
加以改造, 只要每一亿亩达到高产田,就可增产0.7亿吨粮食,远远超过国家设定
的二OOO年粮食达到五亿吨的目标。 如果达到1985年世界平均的粮产量,即日本的
亩产390公斤, 那么每亩就可增加一亿吨的粮食,全国就可再增产十亿吨!比计划
目标高出两倍,即使到下世纪人口达到十五亿,不但完全粮食自给,还可实现大宗
出口,看看科技农业前景多么诱人!

    但是,最终的关键问题仍是产权关系:农田私有化,使生产要素自主化,这是
产业发展、分化的大前提;投资体系:倾斜私有中小农业企业贷款,而非仅仅贷款
给以“集体”名誉为代表的干部,复制出更多比国营企业还糟糕的“土国营企业”,
即乡镇企业。价格结构:消灭巨额“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对农业的歧视性剥削,给
予农业更多的政府补贴、政策补贴和各类保护。

    总之,必须对大陆整个封建官商体制,进行深层的彻底改革,这是问题的根本,
不解决这些基本体制上的弊病,一切自欺欺人的假大空口号和不关痛痒、治标不治
的“改革”都将徒劳无功,误国害民,并且永远循环在画地为牢的怪圈内!

    1995.3.10. NY.

    解注:

    (1) 北京社科院主办《经济研究》94年第8期论文。(2)台北《中共研究》第28
卷、第11期专题研究。(3)北京《经济问题研究》94年第10期论文。(4)北京社科院
主办《经济研究》94年第10期论文。(5) 北京《经济问题研究》94年第11期论文。
(6)北京出版:《日中交流协会:八八年日中农业交流》。(7)1994年11月增版发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二版文章《一心一意地建设社会主义》。(8) 台北《大陆
研究》94年第11期研究《大陆历次自然灾害死亡人数》。(9)北京《经济问题研究》
94年第8期论文。(10)台北《中共研究》第28卷、第8期专题研究。(11)美国台湾问
题权威学者 DR.Ralph Clough,著《Island Chin》。(12)出处同(11)。(13)北京国
家教委主办《教育研究》九五年元月号报道:1994年10月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4)出处同(12)、(13)。(15)香港《当代》月刊94年11
期报道:九四年十月国务院在海口举行“全国粮食会议”上,社科院研究员的研究
论文。(16)北京《经济问题研究》94年第5期论文。

    本文发表于1995.11.台湾《中国大陆》,并收入《大陆学者看台湾经验》一书。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