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中国留学生被开除”这档子事儿 (中国论坛)
“8000留学生被开除”这档子事儿
格致夫
最初,人们从媒体获知,2014年一年就大约有8000名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学校开除!这在国内和海外华人圈均引发不小震动和关注。
那么,8000这个数字是咋得出的呢?始作俑者是美国带有中介性质的某教育机构不久前发布的有关中国留学生的白皮书。据人民网6月初报道,该机构在洛杉矶一负责人这样向记者解释:“根据我们数据库统计的数字,被明确开除的中国留美学生大概占总数的3%左右。如果去年来美留学生27万,那么被开除的中国学生估计总数在8000左右。”而这也正是该机构首席发展官接受《留学》杂志采访时的说法。去年来美中国留学生27万这个数字没啥出入,问题就出在这个被开除比例3%左右上。
主要涉事学校之一——美俄亥俄州立大学不久就站出来纠正此不实说法。该校发表公开信称,2013~2015两学年加在一起,在该校因学术或非学术原因被开除的中国学生人数不超过100人,与按照白皮书给出的比例估算出来的1,000多人相差甚远!该校中国办事处负责人告诉中青报记者,按那家教育机构说法,近年来美国被开除学生中有13.7%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这意味着该校被开除的中国留学生将近1,100人!看到报道后,学校专门请主管本科生录取的副校长做了一个调查,在掌握了一手数据后,请常务副校长代表校方以公开信的方式作了正式回应。
公开信指出,2014学年秋季学期,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就读的中国本科生和研究生为3,712名。而不同学期,中国学生数变化不大。过去两学年内在在该校因学术或非学术原因被开除的中国留学生的比例为:2013~2014学年是1.3%;2014~2015学年为1.1%。据此估算,两学年加在一起,在该校被开除的中国学生人数不超过100人。而上述机构,并没有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任何一个官方部门索要数据,我们真不知道其数据是怎么出来的。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数据差了10倍以上!这是真正开国际玩笑。对此,该教育机构以公开信形式回应称,对“被开除学生”的定义是“面临开除等学术危机的学生群体”。人们不难看出,这个定义存在明显问题。“开除”与面临其它“学术危机”不是一回事。何况,与其早先的说法“被明确开除的中国留美学生”也是矛盾的。
该机构首席发展官6月1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解释称,面临学术危机的中国在美留学生,最终的正式裁决包括警告、留校察看等,最严重的是从学校开除。“但即便留校察看,也可能造成修读学分不足而被迫离境。”他强调:“8000中国学生被开除”的数据并没有出现在白皮书中,是他在回答媒体相关提问时,根据2014年中国留学生总数以及该机构掌握的案例做出的“专业估计”。他承认,这并不是基于每一所美国高校开除中国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汇总得出的准确数据。
此外,这位首席发展官称,该机构从未拿“8000人被开除”作宣传噱头。而记者发现,该机构在国内多场留学宣介会上,就是以“8000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大学开除”为宣传资料的。对此,该发展官辩称,“我们认为基于我们掌握的案例和数据,发布这样一个介绍中国学生学术危机的报告,是有价值的”。他同时也承认,作为一家在美注册的私人企业,“通过发布白皮书,外界能够了解我们在这个领域有专长有能力,这也是一方面需求”。这个解释给人的感觉只能是越描越黑,显然不能服人。
值得注意的是,也是这位首席发展官,去年11月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提到的中国留学生被开除比例是5%!而据美国相关报告以及中国教育部网站数据,去年共有27.44万人赴美留学。以此估算,去年被开除的中国留美学生人数将达13000多人,还不止8000人。而其白皮书声称,数据分析共统计了1657份该机构专有数据库的数据,给人的印象这是一个很大的数据库。而事实上,所谓的1657份数据就是几年来累计向该机构求助的1657名被开除的留学生信息。
俄亥俄州立大学针对此事发布的公开信指出,2014~2015学年,就读于该校的中国学生因学术或非学术表现被开除者仅占1.1%,比本土学生约1.7%的开除率还要低!其实,这个数据在美国甚至其他国家应该具有一定代表性。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整体表现并非那么不堪,特别是考虑到海外高校普遍“宽进严出”特点。当然,与过往相比,目前中国留学生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存在质量下降、甚至鱼龙混杂等问题也是客观事实。但对其夸大其词就是两回事了。
至此,事情已经很清楚,所谓8000留学生被开除的说法并不可信。有评论毫不客气地指出,该机构所谓的白皮书,就是软广告!而媒体的报道和转载属于为了博眼球而上当或“半推半就”。笔者也查阅过这份有大量图表的白皮书,看上去很像那么回事,但明显呈软文特点。抛出“8000留学生被开除”这样的噱头,客观地看,其新闻价值也很难让媒体漠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看似媒体为该机构做了免费广告,但一旦弄清了原委,负责任媒体后一阶段的澄清性跟进报道,包括网媒评论的直言,则起到了揭露作用。带有中介性质的该教育机构在收获广告效果的同时,也给广大受众留下不良负面印象,引起潜在客户的警觉,在客观上难免带来一定反效应。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内媒体的做法亦有欠妥之处,特别是最先报道此事的媒体,并非完全无可指责。如果能够更严谨地对待这类新闻线索,做好质疑、求证、核实(如发稿前采访相关教育专家)等方面的把关工作,理应不难避免最初的误导性报道。这样的教训还是需要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