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50%以上可能“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论坛)
中国有50%以上可能“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经济目前进入“换挡降速”期,也步入前所未有充满阵痛的转型阶段,持续下行的国内经济、惨淡的(经济)季度数据、中国政府救市政策的“失灵”,让人们不禁想到了拉美化陷阱。中国未来经济会如同拉美一样,处于长期停滞状态吗?中国市场化改革将何去何从?中国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这的确是一个充满疑虑且极具现实冲击力的问题。
近日,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的一番言论再度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在出席清华大学一个论坛时他表示,中国在未来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因为中国太快进入老龄化社会。“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学术用语,近来来被很多专家学者屡屡提及,但是被中国高级官员援引还是第一次。楼继伟的警世危言,对于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中国极具现实棒喝的意义。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是上下亟需思考的的大事件。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于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次提出的,指得是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学者们把世界中等水平具体量化为6,000-8,000美元区间,如果一个国家在其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后,经济增速显著下降,迟迟突破不了这个区间,或者时有反复,就称落入了这个陷阱。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中国人均GDP刚好在7,000到8,000美元之间,在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重压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回落到7%左右的下行区间,而且,这种下行趋势处于进行阶段,丝毫不见收场的迹象。这自然引发人们的整体忧虑,并且和中等收入陷阱紧密联系起来。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国家,能够真正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并不多,只有欧、美、日以及东亚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例如欧洲、美国主要得益于先发优势,占有现代化先机,更兼有殖民条件,而日本、东亚四小龙等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冷战的“红利”。作为拉美的阿根廷、东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经常被看作未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典型。
“一个国家为什么特别容易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说,是怎么滑入的呢?”楼继伟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增长主要来源于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如果政策是比较合理的,而且重视教育,特别是有效的教育,就可以带来人力资本的提升,这时候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收入也在提高。由于开始时劳动力几乎无限供给的,所以工资的增长并不是很快。这个时期资本收益很高,资本积累非常快。伴随这个过程的是,资本质量得到提升,经济向价值链更高端跃升,工资在上涨,然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当然这个过程是转型过程,也是各方面矛盾交织的过程。成功地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脱离停滞陷阱,否则就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对于中国而言,社会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下降来得太快,五六年前人们还在谈论刘易斯拐点,很快就发现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降,而老龄化、尤其65岁以上人口占比快速上涨,这对中国经济是非常不利的。”对此,楼继伟指出,中国如果要突破中等收入收入陷阱,必须要有好的政策予以配合,包括人力资本提升的政策、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产权保护、要素流动和交易(特别是土地)、开放的经济环境等。
其实,除了楼继伟所称的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问题外,中国还面临收入两极分化、自由市场和法治环境相对缺失、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环境压力等一系列难题制约,另外,教育不平等、城乡差距等,均对中国跨越陷阱形成牵制。
从拉美国家的教训看,中等收入陷阱并不仅仅只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民生的难题。中等收入形成的社会群体对政治文明有较高的诉求,要求执政者向西方发达社会看齐。在此语境下,容易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矛盾加剧,对此,如果中国政府不进行某种程度的妥协和让利,很可能会加剧社会冲突,最终导致改革开放的进程受阻,使中国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窘境当中。
可见,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于中国实在是关系到未来兴衰的大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共同努力。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只有继续坚持深化市场改革,促进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完善法治环境、通过健全让利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努力构建“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框架体系,通过市场竞争激励企业的创新职能,才能助推中国经济成功跨越这一陷阱,最终跻身真正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否则别无他法。另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中国民主真正参与到政治经济建设过程中来,只有在民主体制下,才能解决公平发展问题,改善收入分配,减少社会矛盾,从而为中国经济创造更为均衡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