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改不搞“姓资姓社”的争论! (中国论坛)
中国政改不搞“姓资姓社”的争论
中国的改革不应再上纲上线,搞成“姓资姓社”的大争论,而应坚持邓公的“不争论”原则,避免毫无意义的“空头政争”。以便尽可能达成内部团结,共同针对具体时弊,就事论事,进行雷厉风行的务实改革;吸收世界所有好东西,扬弃自身的坏东西,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100年前,中国陷入你死我活的空头主义之争时,胡适说了句名言:多谈问题,少谈主义。因为只有解决了真正的现实问题,才能弘扬政治理想和主义。至今,中国搞了100年多的各种主义斗争后,真正的问题仍远远没有解决。
目前,中国的三农危机、教育危机,贫富差距和贪污腐败等,都是最棘手的问题。30年前,中国城市实现了产权交易,为什么直到现在农村都不能实行?而这正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总钥匙!中国能够搞雷厉风行的“计划生育”,为什么就不能把这股猛劲用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上?中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不一样,必须首先在农村实行强制、免费的12年义务教育,才能打破中国几千年来的“贫困怪圈”――这才是中国最急迫的!
只有坚强新闻和舆论监督,才能防止贪污滥权,形成民主法制与现代社会。只有解决了中国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贫富分化,及“大城市化”的恶性循环。而解决这些具体而现实问题之日,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之时。
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再搞这类假大空的争论和过时的内斗,这些老套“主义之争”只会给中国带来内耗和分裂,丧失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时机。
中国应坚持邓公的“不争论”原则,在维护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下,循序渐进,针对现实问题,厉行彻底改革,逐步有序地实现民主、富强、现代化强国!
中国又再搞“姓资姓社”的大争论,具体改革只字不提!
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明确才能少走弯路
--又批“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我们党总结60多年执政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参政议政热情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总体思路,为中国进一步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中国共产党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使政治体制改革始终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极大地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效能,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回顾三十年多年的经验成就,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关键在于改革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目标明确,避免了思想上的混乱,使改革少走了弯路。
回顾人类历史可以发现,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国家和个人,无不有着明确的目标。目标明确,才能持之以恒地努力进取,最终才能取得成功。同样的道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就在于有着明确的目标。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经过百年求索,付出无数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后选择的道路。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富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在任何时候,政治体制改革都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方向。
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搞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鼎立那一套思想,无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无视世界各国的经验与教训,是试图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国家实行何种政治制度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密切相关,即使在西方国家,也因国情不同,存在着议会制、总统制、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差异。而中国有着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国情、迥异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在西方运行良好的体制机制并不适合中国。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种时候,让中国抛弃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制度,转而移植西方那一套,既是不理智的,也是不会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必须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目标不动摇。
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这一宗旨。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效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参政议政热情,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回顾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任何人也无法否认,政治体制改革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中国政府的工作效能大幅提升,服务人民的水平极大提高。而这种不断提升的能力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抗击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重大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高效率,让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目标,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充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一项纯理论的探索,它与现实政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不空喊口号,这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能够积极稳妥扎实推进的重要原因。三十多年来,中国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精简机构,推进了机构改革;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素质;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些改革无不是针对具体问题,切实解决党在执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弊端和不足,这使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带有鲜明的求真务实特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反过来,如果政治体制改革脱离实际、空谈理论,将改革变成一种理论上的形而上学,就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问题。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就是明证。这些国家不顾本国实际,完全从理论出发,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结果导致国家陷入分裂、社会动荡、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这些国家的教训表明,保持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的必要条件,离开政治稳定,一切民生发展大计都将沦为空谈。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只有扎实推进,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取得成效,否则,为改革而改革,好高骛远,则会脱离实际,引发思想和社会的混乱,甚至将葬送改革。中国不能折腾,中国经不起折腾。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会固步自封。现在,中国仍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在政治经济领域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改革仍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一定会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在改革的滚滚洪流中,早日实现。
越整越复杂:胡锦涛的新治国口号
越整越复杂 胡锦涛治国口号花样翻新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署名未普的文章,题目叫“胡锦涛的新治国口号”。文章说:一向喜欢口号治国的胡锦涛,最近又提出一个新的治国口号,叫做“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有专家推测,“包容性增长”这个新口号,和胡锦涛曾经提出过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一样重要,将被写進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报告中。
文章说,“包容性增长”是一个新名词,不光是普通人感到陌生,就连很多专家学者也没听说过。这个名词最早是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叫共享式增长。从字面上看,大家也能明白,它强调的是人人平等的享受增长。而包容性增长就不一样了。大多数人听到这个新名词,都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增长,谁包容谁?是失地的农民包容贪得无厌的政府官员呢?还是贪得无厌的政府官员,包容要求维权的失地农民?是日渐缩小的民营企业,包容财大气粗的国营企业,还是财大气粗的国营企业,包容要求增长空间的民营企业?是无权无势的小民,容忍有权有势的权贵继续争权夺利,还是有权有势的权贵,让利于无权无势的小民?文章引用其他网友的评论说,这就是让富人增长,穷人包容。
胡锦涛为什么不用概念清晰、意思明确的共享式增长,而是用字面意思模糊不清的包容性增长,这是不是为了要保护什么人的特殊利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胡锦涛希望用这个包容性增长,走出他现在面临的增长陷阱,解决中共难以治愈的官场腐败,贫富悬殊,社会动荡等社会难题。
文章最后说:胡锦涛执政以来,提出的政治口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像什么“先進性教育”、“八荣八耻”、“反腐倡廉”等等,现在又加上一个包容性增长。不过事实证明,所有这些口号和随之而来的思想教育运动,并没有,也不可能挽救,在全面腐败的执政道路上彻底沉沦的中共。
越想“统一政改舆论”,越会造成事实上的“大争论”!
避免空头争论,唯一的办法就是“不争论”,专心实质性的具体政治、经济、社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