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

《中国论坛》是综合性论坛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夹

分层显示

教育部长该袁贵仁对“素质教育”的拙劣辩护 (中国论坛)

作者: 沈三白, 发表于: 星期三, 二月 11, 2015, 11:45 (3576天前)

教育部长该袁贵仁对素质教育的拙劣辩护

沈三白

<按语>:袁贵仁近日的言论荒谬绝伦,且在全世界造成极坏的影响。笔者以为,能说出这样的言论教育部长该引咎辞职。笔者一直忙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无暇顾及此事,时贤的批判已很充分。仅呈现我此前对他的某些论述的批判。从中可以看出部长大人的学术水准。

“素”字在《辞源》中可以找到五重意思:1)白色生绢;2)白色;3)空;4)朴素,纯洁;5)始,本。

“质”字在《词源》中有以下主要意思:1)抵押;2)留作保证的人;3)盟约;4)交易契卷;5)诚信,真实;6)本体; 7)秉性;8)质朴。

《论语•雍也》篇言:“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杨伯峻的译文是:“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宫崎市定对其中“史”的解释是:“在编写天子、诸侯的语录时,不能只抄录原话,而必须加以修饰。写这样文章的人就是‘史’。”(宫崎市定,1959)笔者以为,“质”译作“本体、本色”可能好于“朴实”,即“本色多于文采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本体未免虚浮。”

“素质”一词在《词源》中的解释是:1)白色质地;2)犹本质。笔者以为,释为“本色质地”更恰当。本色与白色在生绢身上刚巧一致,但“素”的本意应该是“本色”,即未染色,而非白色;因为“素”表示的是染色前的状态。

《词源》给出了“素”与“质”的语义演变轨迹:从“本色生绢”延伸到“白”、“空”、“始、本”;从一个具体的“抵押物”延伸到“本体”、“秉性”。

“素质”一词在《辞海》(1979)中的定义是:

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1989年出版的《心理学大辞典》这样解释“素质”:

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例如,有的人发音和听力较好,可以认为其音乐素质较好。……”(朱智贤,1898,650)

2003年出版的《心理学大辞典》对该词的解释是:

亦称‘禀赋’、‘天资’、‘天赋’。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感觉器官、运动器官、身体的结构和机能特征等。研究认为,可能包括脑和感觉器官的微观结构,大脑皮层细胞群的配置、神经细胞层的结构、神经类型特征等。主要由遗传决定,亦受胎儿期母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关于其与能力的关系有两种假设:一是把素质与脑和感官的微观结构相联系,认为有可能发现天资高的人的神经组织所特有的形态和功能特点;二是把素质与神经过程的特点(强度、平衡性、灵活性)相联系,认为能力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故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天赋基础和其他心理特征形成与表现的自然条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人的气质的生物基础,并与性格特征有明显联系。”(林崇德,2003,1204)

以上词典和专业工具书在解释“素质”时高度共识,认为它是:本,始,空白,本体,秉性,天赋,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以上辞书的定义,“素质教育”在语义上是不通的。不是吗,秉性教育,天资教育,天赋教育,素质教育,统统在构词上前后矛盾。

……

袁贵仁引证了几位经典作家,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录,来论证素质。他说:

恩格斯认为,人的心理也属于人的素质的范畴,而且在心理素质方面,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在批判杜林的抽象空洞的平等观时,恩格斯说:“两个舟破落海的人,漂流到一个孤岛上,组成了社会。他们的意志在形式上是完全平等的,而这一点也是两个人都承认的。但是在素质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A果断而有毅力,B优柔、懒惰和萎靡不振;A伶俐,B愚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主张人的素质包括着人的心理的内容,“在我们自己文化中可观察到的素质上的差异,在全世界都能观察到,如智力的高低,意志的强弱,活动性或惰性,沉静或激动等等。”(袁贵仁,1993,10)

当代心理学家将素质定义为“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上述语录几乎是在为这定义论证。袁贵仁提出心理属于素质的范畴,以求撇清恩格斯文中那些特征与生理、身体的关系,却无法证明它们是非先天的。果断、优柔、智力高下、活动性和惰性、沉静和激动,这些品性的先天性都高于后天性。更重要的是,恩格斯并没有说那些差异是心理特征。笔者不懂德文。先找到了《反杜林论》的英文版。恩格斯“但是在素质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一语的英译是But from a material standpoint there is great inequality。精通德文的朋友帮我找到德文版的原话:Aber materiell besteht eine große Ungleichheit,并告诉我,德语materiell 和英文material意思基本相同。应该译作“身体上”,而非“素质上”。即恩格斯将果断或优柔、伶俐或愚蠢视为身体的、生理的差异。

马克思的语录“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马恩选集》第二卷,95页)是袁贵仁论证素质的后天性的最有力的根据。但这句话在英译本上是Consumption likewise produces the producer’s inclination by beckoning to him as an aim-determining need。Inclination的意思是“倾向”,没有译作“素质”的道理。德文版这段文字是Ebenso produziert die Konsumtion die Anlage des Produzenten, indem sie ihn als zweckbestimmendes Bedürfnis sollizitiert。德文的这个词汇是Anlage。德汉词典上这个词汇的词义排序是:修建,公园,设计,规划,素质,体质,投资。懂德语的朋友告诉笔者,该词虽有“素质”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翻译成素质,翻译成规划、设计(倾向)为宜。是不是这个道理,读者可以判断。

恩格斯所说的“身体差异”被译作“素质差异”,进而被袁贵仁解释为“心理差异”。这是两级错误,袁贵仁的错误大于译者。马克思所说的“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设计倾向”被译作“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成为袁贵仁“素质主要是后天获得”的最大根据,显然中译者误导的作用更大,袁贵仁的责任在于只盯着符合他意愿的关键词,忽视语境,不可能发现和抑制一种误译。经典著作被误译,不可能不影响很多人。于是构成了一条“素质”一词偏离其原初语义的轨迹。

马克思在人的特征形成中强调后天的、社会的、历史的作用,但他不否认天赋。换言之,轻视天赋者可以说:能力是后天形成的,却不好说:天赋是后天造就的——因为这话不通,前后冲突。以马克思的天分,岂能有此等谬误。素质的主要成分是天赋,我们能说“天赋教育”、“秉性教育”吗?所以说,素质教育一词有语病。

(摘自拙作《吾国教育病理》第一章)

  184次阅读

该做的12年义务教育及“师资轮换”,他不去做!

作者: 教师, 发表于: 星期四, 二月 12, 2015, 13:38 (3575天前) @ 沈三白

该做的普及12年义务教育,好坏学区的“师资轮换”,他不去做!不该做的教育界“意识形态化”,他争先恐后!

  180次阅读
帖子总数: 9907; 主题总数: 7726; 注册用户: 149; 当前在线: 3250 (0注册用户; 3250游客)
论坛时间: 2024-11-26, 20:26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国论坛 版权所有 | Designed by 纽约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