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工厂”前景如何? (中国论坛)
中国出口产业及“世界工厂”前景
作者:岩华
今年中国经济进出口双双下跌,首月竟然负增长3.3%,国内外惊呼中国经济出现“断崖”,世界工厂地位岌岌可危,一致要求“人民币贬值”,加入日本和欧盟引发的货币战――其实这只是对中国经济缺乏深度及历史了解的外行语言。只要研究前年和去年以前的同期环比及去年“出口爆增”原因,就发现去年首月进出口增长20%,是不正常的,含有一半以上的虚报水分。2014下半年海关发现问题加强稽查后,今年已堵住漏洞。这样除去上年的水分,今年初始进出口仍跟前年及近十年来类似,仍保持了7-10%的递增。
国内学界众口一词的以“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更是拔苗助长。那对我国特殊国情及做为世界第一的进出口大国“弊大于利”。事实上,近几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下降了2%左右,不但对中国进出口没有帮助,反而制造了上千亿美元的资本外逃,汇率持续跌停……甚至导致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徒然增加。
那么,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真的走到尽头了吗?近年来,学界政界有几个非常浮躁的论调,沸嚣尘上,形成很多的认知误区。我曾发表多文,大声疾呼,予以纠正。
第一个说法是:中国的出口产业走到了尽头
中国的出口制造业,随着中国人工短缺、工资增加,人民币升值等宏观环境变化,中国制造业江河日下,“世界工厂”走到了尽头? 这种人云亦云,十分短视。
事实上,按照目前人口增长率,中国人口总数仍处于上升阶段,大概在2033年前后,才能达到顶峰的15亿左右。此后(若增长率不变――所以应及时放弃“计划生育”),将逐步下降。也就是说,在未来20多年中国人力资源不但不会枯竭,反而越来越丰富。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所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人力(包括科技知识)、资源和资金,之坚实基础。
可以预见,在未来20年,50年,甚至100年内,中国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主要国家之一(印度是唯一可超逾中国的人口大国)。这个期间内,只要中国的人均收入还没超过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粤港澳的“珠三角”,上海江浙的“长三角”,台海两岸的“海西经济区”,山东半岛,京津唐城市群,东北经济区等制造业出口基地,以至整个中国出口制造业,仍有不可取代的“比较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中国出口产业做为典型的“市场经济(marketing economy)”模式,外企撤资现象当然会有,但同时来中国的新投资却更多!即使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出口市场接近饱和,但中国人充满活力的开拓精神,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铸造的出口制造业,将持续开拓更广阔的新兴经济体和其他世界市场。
在可预见今后十多年,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越来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充足而廉价的资本,持续的高科技研发投入….从中国沿海向内陆辐射的“世界工厂”将继续发展,并象今天的德国、韩国、日本等制造大国一样,不断自动“升级换代”,中国制造业仍将如日中天,外贸发展所向披靡。
第二个说法是,中国人力密集型产业是“夕阳产业”
中国的“人力密集型”工厂是夕阳产业和“落后产能”,无法与欧美的高科技竞争,面临升级换代,甚至以行政措施强制执行。这不仅是严重偏见,更是盲目插手、政府本不该干涉的“微观经济(micro-economy)”的愚行。只会制造经济学上的“效率损失(efficiency loss)”,社会不公,并产生新型经济垄断和行政腐败。
其实,产业的先进与落后,与是否“人力密集”没有关系。产业是否有前途,在于产品是否有市场?是否有竞争力?今日,欧美日韩的高科技或资金密集型产业,难道不是“先进产业”?那西方经济为什么持续萎靡不振、屡陷危机?为什么都是“落后产能”的中国,反而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事实上,美日欧盟的“科技或资金密集”型产业,如不能适应市场,也会淘汰、破产和倒闭,利润更大风险就会更多。华尔街和苹果制造了极少数世界寡头的同时,却导致美国失业率高企,贫富两极分化。而真正制造高科技产品的实体工厂却仍在中国。这正是为什么中国低成本的制造业,横扫全球,所向披靡,而西方发达经济体却日渐萎缩,每况愈下的根本原因。
中国各地政府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当然正确,但应以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致力于宏观方面:教育、基建、法律、环保、税收、信贷、补贴等优惠扶植,而不可越俎代包,强制插手企业经营、粗暴破坏“微观经济”。产业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接受市场竞争制约,才能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Efficiency Maximize)。
事实上,目前港澳、珠三角、沿海与内地的“前店后厂”的产业链,正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最佳产业结构。港澳及沿海城市作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总部、设计和展销中心,具有最灵敏的触觉及反馈功能,在市场和利益驱使下,将主动带领内陆制造业,适应全球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自动调整产业形态,不断进行升级换代,这比任何政府强制关闭胡乱定义的“落后产能”更健康,更有效,也更正确。
第三个说法是,中国制造业外移,“世界工厂”地位不保
在印度、越南等南亚及东南亚,人力成本更低廉国家的竞争下,中国制造业将大量外移,中国“世界工厂”将地位不保,只有依赖“内需市场”才是唯一出路。这种短浅的极端主义,只是见树不见林。
东南亚国家无法形成产业链
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上的其他经济体,依旧无法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成熟的产业链相竞争,至少十几年内,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仍无可取代,固若金汤。在亚洲,比中国收入更低的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以及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不是地域狭小、人口有限,就是基础设施、科技教育落后,无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基地和产业链。
南亚国家教育、基础设施落后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虽然人口重多、地域广阔,但教育和基建惨不忍睹,人力素质低下,交通、货运和信息堵塞不通。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受制于恶劣的“种姓制度”,低人一等。当中国的几亿产业工人,日夜加班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时,印度七亿多“劣等种姓”的未受教育人口,却在孟买和新德里庞大贫民窟里(一个就有600万人),蒙昧无知,忍饥挨饿。
未来十年内,即使南亚全力发展(增长率7%以上),也不可能赶上中国。将来,即使这些落后国家赶上来,那时的中国早已成为类似德国、美国、日韩这样的发达经济体,更先进的制造业大国――这就是为什么我一而再,再而三大声疾呼,必须强制、免费、彻底普及12年以上的义务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原因!
南美等国不具中国的人文优势
在另一个可能与中国竞争的南美地区,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等国,教育、科技和基建比中国还落后,但工资水平却是中国的2倍以上。最主要是他们的民族文化与勤劳勇敢的中国文化完全不同,占人口30%以上的低素质或未受教育人口,宁肯沿街流浪乞讨或住在贫困窟卖淫贩毒、帮派犯罪,却不象具有优良传统文化的中国农民那样,在工厂里日夜加班工作12小时以上,或城市的街头巷尾勤俭经营,努力致富,光宗耀祖。
在非洲,北非之外的多数国家,人均收入当然比中国低,但他们的教育科技和基础设施更低;近50个国家被内战、贪腐、贫困和疾病等困扰着,看不到希望。在中东,除了石油出口,就是激进的穆斯林原教旨主义,经济建设是他们的“次要问题”。
出口和内需,是中国经济的双引警
目前中国正向内陆“倾斜投资”,启动内需市场,非常及时正确。由投资拉动内地就业和消费,创造强大的内需市场和新的增长点,使中国经济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未来,内需应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引领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警。中国经济在出口和内需的双发动机带动下,将可维持高速稳定发展。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中国应放弃或减少出口制造业。在可预见的几十年内,外贸出口产业仍是中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强项,并随着中国经济形态和世界市场变化,而随机应变,自动升级换代。做为中国经济的两个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出口制造业所占中国GDP的份额至少应在50%以上。
强力改革!帮助企业持续升级换代
目前,以出口制造业为主的珠三角产值占中国GDP的八分之一,以7万多亿(人民币)产值高居中国31省市之首。珠三角是中国成功的外贸经济的缩影,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典范。在世界上有统计的180多个国家,仅广东一省的GDP就超过了160多个国家。
但是,珠三角与海西、长三角、山东半岛、京津唐、东北等其他沿海经济区一样,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真实和艰巨的:招工难,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传统市场订单减少等。
最近,广东及沿海推出暂缓提高最低工资、避免强制关闭“落后产能”等,30余项“优惠政策”,以帮助沿海制造业度过难关……但大都是表面和暂时的,有的还自相矛盾。例如,本来招工就难,不上涨最低工资,岂不更难?其实,中国出口制造业的前途,在于雷厉风行、深化改革。我的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推行户籍改革,给予农民工平等地位。沿海城市的产业工人,大都是内地农民工,在当地没有户籍,大都没有社会保障,也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在这里按家落户。随着内地发展,他们每次回家过年,都可能“不再回来”,再招的新手还需重新培训...这才是沿海地区“招工难”问题的核心,企业连一般熟练工人都抓不牢?怎么可能稳定尖端人才?这是中国的政治及社会课题,企业无法、也无力解决。
沿海地区应打破中国户籍枷锁,先行先试:凡是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的工作合同者,都可在工伤保险、社会福利、子女就学、家庭医疗、最低保障、经适廉租房等各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一样的待遇;凡是在这里持续工作三、五年以上者,都可获得当地户籍,在当地安家立业,所有居民一视同仁。仅此一条,沿海制造业的技术工人、高精人才问题,不仅一劳永逸获得解决,更为中国的人权平等、社会稳定和全面现代化,树立先进榜样。
第二、保持人民汇率的长期稳定,稳中有升的大趋势。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或贬值都会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甚至影响宏观经济稳定。长期来讲人民币仍有升值空间(真实购买力为1美元兑3人元),如果控制每年在5-10%之内,企业就有足够的时间逐渐适应。适当的升值不仅可促进企业的升级换代,降低输入型通膨压力,更可产生“磁吸效应”吸引大量外资,持续投资中国,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开拓更广阔的世界出口市场。应对美日欧盟的“传统市场”订单减少,中国应利用政治、外交、经济及军事等一切条件,象当年的大英帝国那样,不遗余力开拓和培养新的出口市场,包括经常组织和带领出口制造企业界到中东、拉美、俄罗斯及中亚、非洲等地,寻找、开辟和培育新的消费市场!
最有效的长期策略就是与各主要贸易伙伴达成“自贸协定”,与欧盟、美国、东盟、日韩、俄罗斯及中亚、中东、南美和非洲等形成自贸区(FTA),彻底拆除贸易关税或非关税壁垒。这样,中国就可利用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西方望尘莫及)”,充分享受“经济全球化”无限红利。
倾斜投资贫困地区,强制普及义务教育
沿海省份不应只在发达市区“锦上添花”,而应到区域内贫困郊区、农村和山区“雪中送碳”,平衡区域内城乡、产业及贫富差距。各级政府应倾斜投资这些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水电民居及一切民生基础设施;补贴农村居民建设现代化住房,实行二次农业改革: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允许农地及宅基地买卖、抵押和继承;在贫困地区的“三荒地段(荒山、荒地和荒坡)”设立新型开发区,科技园区,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来此投资。以促进区域内平衡发展,共同富裕。
至关重要的是强制、免费、普及高中以上的义务教育,在优秀学校与落后学校间,实行基础教育均等化的“师资轮换”制度,致力于提高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先进水平。免费提供校车、校服、校舍及午餐,强制每一个6到18岁的学龄儿童,必须完成高中(高职)以上的教育,否则校长、老师或家长面临罚款、撤职或坐牢,“问题儿童”必须被送入严厉管制的“工读学校”。
这样十几年后,当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中国的高科技、创新经济将取代目前的廉价工厂,更快更好地促进产业的更新换代。那时,中国的出口制造业将无坚不摧,象钻石一样在世界市场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最后,必须改革过时的“计划生育”
中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既不科学,也不人道。导致大量人伦悲剧,性别失衡危及未来稳定。再不及时改革,十年内中国人口结构将发生灾难性后果。现在,应立即放开二胎化,未来几年彻底放弃“计划生育”,象全世界一样开放自然生育。
事实上,“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最好办法是强制、免费、普及和提高教育。人民获得启蒙,素质提高,才能摆脱贫困和愚昧导致的盲目生育;全民参与社会竞争,经受社会压力,才会形成人口的自我制约和良性循环。
无论现在和未来,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生产力,在普及教育和实现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上,人口越多越好。当代欧洲、日本、俄罗斯、台湾等经济持续低迷萎缩,无药可救,根本问题就是人口下降,所引起的共生效应(commensally effect),我国应引以为戒。
完整帖子:
- 中国“世界工厂”前景如何? - 主流, 2015-02-10, 15:54
- 为什么官员热衷于胡乱定义“落后产能”,并强制关闭? - 猫腻, 2015-02-12, 16:08
- 中国传统廉价工厂衰落,东莞推动产业升级换代 - 高科技, 2015-02-17,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