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乱”中的李舜臣,中日韩三国历史关系 (中国论坛)
“壬辰倭乱”中的李舜臣,中日韩三国历史关系
《鸣梁海战》电影中的李舜臣
鸣梁海战是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鲜王国海军将领李舜臣指挥朝军与日军在今韩国鸣梁海峡进行的一场海战,朝军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军战船三百三十艘,成为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014年夏,史诗大片《鸣梁海战》在韩国上映后,观众群覆盖韩国各阶层,仅用18天就创下累计观影人次13627153的纪录,超过了《阿凡达》当年的票房成绩。中国社会科学院靳大成研究员近年来研究兴趣之一就是“东域研究”,近日作客京城一个年轻活跃的文化空间“一九八零学社”,结合电影《鸣梁海战》正说海战背后中日韩三国的历史。经一九八零学社和靳先生授权,凤凰大学问独家全文刊发演讲实录:
主持人夏雪(北京科技大学讲师):大家也看了电影,我想很多人会突然眼前一亮,原来当年发生了这场战争,中日韩原来那么早就打的一场国际战争,而且这场战争对第三国,包括我们东亚地区的历史还有国际形势包括以后的绵延到今天,都是影响深远的。我还记得那个电影最后的一句话说“如此血海深仇,让我们如何是好”?
我们地域上是如何相依,文化上同源,我们面对和我们同龄人的韩国的朋友还有日本的朋友,本是相亲相爱的这样的一种局面,但我们之间却有这样的仇恨。怎么来正确的面对它。其实,所有的一切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真相,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都知道真相其实被演绎的我们都看不清楚了,所以今天我们非常的容幸请到靳大成先生来给我们讲一讲当年的鸣梁海战,让我们能够有一个基础并且有一个渠道了解这个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下面我们欢迎靳大成先生:
《鸣梁海战》是部正剧,历史大片
靳大成:我研究领域的最核心的部分其实是关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传统儒学;当然跟今天这个题目也有关,因为传统儒学其实是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历史浪潮中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壬辰倭乱”就是一次。今天给大家汇报,刚才我想了两对词组,叫“鸣梁”,这是最近刚刚上映的韩国历史大片,一部电影;跟它相对应的叫“壬辰倭乱”,1592-1598年三国间的战争(“鸣梁”/壬辰);此外另一对词组叫“东域”,这是我这十几年来不断提的一个概念,和它对应的是什么呢,我想“历史”可能也不行,那我想就是“人生”吧(东域/人生)。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是活着的,面对一个活着的亚洲,这个亚洲不是外在于我的一个研究对象,它跟我们有一个很紧密的关系,有一个说不清楚的关系。就像这个电影中李舜臣的最后一句话,“如此血海深仇,该如何了结呀?”不错,这就是爱恨交集的一个关系,因此,我们研究它,看这样的文本看这样的电影,其实是要处理当下的问题。从历史到现在,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方法论问题、历史认识问题。大家看了电影之后的一个基本的印象是什么?一般会觉得它是一个历史大片吧,是一个历史悲剧。我是请了几个朋友去看的,看完之后,有一个共同的印象:韩国电影他们的技术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它的战争场面那些没有问题,像我们《集结号》里面那些效果都是韩国人给做的,在技术上韩国的制作是一流的,这不消说。但是最令人感慨的,也是我心里很惭愧的就是我们中国人没做出来这样一个东西,坦率地说就是因为我们的历史观出了问题吧。我们的某些国产大片,眼光太浅,格局太小,光盯着男女之情上做点文章了。他们以为这才是博眼球的东西。我们没有一个真正能够面对历史的胸怀和眼光了;我们的审美趣味被一些非常低俗的东西牵着走了,而这正是今天当下的现实情势之一。所以我们看到邻国做了这样片子,我们是除了感动、惊讶,又要反省自己。至于《鸣梁海战》这个片子本身,我觉得它故事线索简单,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明确,它选的这个点倒是很好。假如我要是前期参与的话,我就一定要把李舜臣在狱里的事拿出来表现,因为这个民族英雄他遭受了一场政治灾难。
我们现在设想一下当时的历史情境,李舜臣在李朝官军一败涂地,三京失守的时候,带着他的舰队成功地打了一串漂亮仗,让日军海、陆会合于汉城的计划破产。但朝廷受敌人离间,把他逮捕下狱,施以毒刑,结果他的老部队让日军全部消灭,你看怎么办吧,我们可以假想当时情况的性质是这样的一种绝境。像李舜臣这样一个人呢,他是考武举出身,也曾在北方面对当时的图们江北的野人女真人战斗过,经历复杂。总之,这部片子选取的时间节点就是这样一个严峻时刻。由于李朝王室听信了敌人的挑拨离间,加上党争,李舜臣被污入狱,差点被杀。最后“白衣从军”,戴罪立功。而当他在狱中时,他的舰队被一个无能的统帅,元均,完全葬送了。他归队后手上只有剩下十三条船,而且不是他原来装备精良的龟船。
从李舜臣说起
这场战争中,到现在为止,三国的历史家们都不否认,真正的唯一的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大英雄就是李舜臣。战争中三个国家的人都有各种表现,有能战善的猛将,有运用巧计的权谋之士,有为国尽忠献身的,各种感人的人物故事都有,但是,称得上是历史人物的,真正英雄的,有历史眼光的人就是李舜臣。我们可以看他的日记,《忠武公全集》等等,他的经历和思想高度在当时无人过之。
李舜臣处在这个环境是极其恶劣的,因为朝鲜分东西两派,就跟我们的南北似的,就是所谓的两班制,造成东和西这两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学术上对立争论。李退溪和李栗谷分属不同学派的代表。朝鲜分为两派。这边就是李滉,柳成龙、李舜臣就属于这一路的;那一边是李栗谷,他们地域不同,观点是有分歧的,本身在学术上一个很正常的,但由于和当时的官制、派系、利益结合在一起,争夺政治资源,便成了一个复杂人际关系斗争。因此,西党主张的东西东党就反对,东党所主张的东西西党就反对。柳成龙是建议提拔李舜臣的人,所以柳成龙这个人物特别的重要。他是左议政,也是南人的领袖。他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叫《惩毖录》,这个《惩毖录》留下来的资料很客观,因为日本学者和我国包括台湾的学者都在用。《惩毖录》出来以后,大概几十年以后就传到日本了,而中方非常晚了才见到。现在为止,中日韩三方,除了中国比较冤,打了一仗明朝实力消耗殆尽,几百万白花花的银两,十几万人的军队,动员的力量很大,消耗了实力,然后呢,建州左卫,就是辽东湾这边,挨着朝鲜这个位置,今天宽甸啊、新宾、恒仁那几个地方,满族自治县,就是建州左卫。建州左卫努尔哈赤就坐大了。战事刚起的时候,努尔哈赤说我们可以帮着你出兵,明朝说不行,一个是怕他利用这个机会坐大势力,不让他去;二是当时朝鲜方面坚决反对,因为多年来女真人和他们在边界经常有冲突。明朝第一阵派出副总兵祖承训,三千人马大败而归,副将史儒死了。第二阵派出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为总兵过去。这七年多的战争三方,明朝付出了巨大牺牲,贡献很大,但是我们研究的不够。研究的不够得有好几个历史原因,我的文章里也说了,在《东域学手记(一)》和《壬辰倭乱-中译本序》中说了,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清朝人起来了,满清人对这个事情没有切肤之痛,所以清人编的历史记载有好多问题,加上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人际的复杂,也是一个原因。当然也包括那时清朝人几乎上看不到朝鲜和日本的史料等原因罢。
战前的日本状况与丰臣秀吉的野心
东西之间的派系斗争,使得朝鲜王朝在认识这件事情、包括周边环境的时候无法做到客观。此前,回溯这段历史,日本侵略朝鲜之前就是日本从百年战国史到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丰臣的父亲就是农村最下级的一个武士,日本的安土桃山这个时代,战国时代一百多年的战斗,日本出了很多人,越是这种时候英雄就越多。丰臣既不是大名的后代,又不是真正武士的后裔,他生下时家道已经没落。这样一个人跟上了织田信长,跟着提鞋的,最后成为关白。“关白”这是从《汉书》里出的一个词,就是直接告知天子的一个人,天子之下就是关白,他成为了日本的关白,这样一个人,就在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一百多年的战争,通过织田信长,一直到丰臣秀吉,最后他统一了,号称60个州他全统一了。
此前,织田信长在世时秀吉就提出了要进入朝鲜,侵入大明。此前的四五十年,中国周边的东南沿海的倭寇是很严重的。倭寇的猖獗主要是跟明朝有关系的,是海上的贸易被人为地掐断了,明朝不太善于理周边的海上关系,和日本常年很好的贸易人为掐断了。日本四国九州这一带沿海的浪人武士需要在这贸易获得利润,禁止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不过真正的“倭寇”人数并不多。也就是说中国沿海的倭寇,百分之八九十是中国的那些冒险出海的走私犯们,东南沿海的海盗。由于武备松懈,民不习兵,大家害怕倭寇,他们就装作倭寇,给倭寇引路。为什么这么小的日本,他为祸还那么大,其实全是中国人,至少90%吧,基本上都是这批人,这批人在闹。于是就几十个真倭冠伙着几百上千个假倭冠,熟门熟路,能一直大摇大摆地杀进南京。这是真的。这是贸易中断的起因。在日本方面,我刚说战国时代,在日本内部也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第一,一百多年的动荡第一次有了一个形式上的统一,第二葡萄牙也到了,葡萄牙人来了有两件事情,第一就是搞宗教,把天主教带入日本,所以他内部也分了好几个,比如说像西部的人,像其中一个象小西行长,他就是教徒,然后后来丰臣的一个得宠妻子,淀君,她就是教徒。丰臣正式的夫人叫北政所,这个是来自论语,是佛教徒,坚决反对基督教。特别的复杂特别的混乱,这个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就是海上贸易,和火绳枪。火绳枪进入日本,这件事情撬动了日本历史的地壳,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或然性,就像火器进去了。中国的发展跟日本的发展不太一样,明代就开始有大炮,这方面明朝很发达,我们也是学的葡萄牙和荷兰人,中国在火炮上发展。日本火绳枪,我们叫鸟铳(铁炮),鸟铳引进以后,他们自己改进,特别是织田信长,织田信长这个人在火枪的改进上他改变了历史,所以他能够具有了日本统一的一个基础,只不过他死得比较早,在本能寺,他的部下平智光秀,突然的一个暗杀事件他去世的,然后造成了丰臣秀吉的崛起。丰臣秀吉就以为他主公报仇的名义继承了织田的势力,把日本统一了。
经过了这几年的战斗,日本的鸟铳队,就是火枪队,他们叫铁炮,这是一个老词,从明清就开始这么称呼,他的火枪队是非常利害的,战斗力很强,打的弹丸,比如说几十米内,不到一百米内就洞穿了,李舜臣最后就是中弹死掉的。另外一件大事,给日本带来的变化就是在大阪的堺这个地方,开了一个特别大的外贸商业基地,进行对外贸易。日本进攻朝鲜的的两个先锋叫加藤清正、小西行长,小西行长本人就是商人家庭出身,他的父亲是做药材批发生意的,而加藤清正则是从小跟着丰臣秀吉起来的,从小带着,很传统、很忠心。
小西行长是在日本西部,他的父亲和他了解对朝鲜贸易的利润很大,是深知国际关系的轻重,所以一方面他是在日本统一的过程上,他跟上了丰臣秀吉,另一方面,丰臣秀吉的野心是一种政治上的狂妄,是一种病态的,小西这批人可不是。宗义智是紧挨着釜山对面的岛叫对马岛的岛主,他们是特别懂朝鲜、大明这种贸易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因为连对马岛上的米都主要靠朝鲜运过来。对马岛就在韩国东南部釜山对面,为了调研我专门去趟对马岛,因为这里当年是日军的出兵点,所以一定得去实地考察。日本的朋友呢跟我们讲,不管是日本朋友还是韩国朋友一般这种地方他们是不去的,因为很难去这个地方。对马岛那地方离釜山只有几十里, 我几次站在釜山,天气好时能看见影影绰绰的对马岛;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点。总之宗义智家族就是在对马岛上,跟朝鲜关系当中,他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那年我专门凭吊了宗义智的墓。朝日间作为信使出访的时候,都要经过对马岛,只需一天的水程,在这个地方,你就能看到了那个建筑房屋的变化,太值得去了,这是对马岛。小西行长、宗义智,这两个人是他们当时日本将领中是最了解朝鲜和中国的。
总之丰臣秀吉通过十多年的文攻武略,勉勉强强把日本就给统一了。这个统一是形式上的,但并不那么稳固。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东部的德川家康比他更有资格,是真正的大名之后,而且跟织田信长关系更远,而丰臣秀吉此前只不过是一个提鞋的,慢慢的后来居上,那么现在他代替了织田信长的位置的时候,当然德川是不会服他的。而且在他们之间战斗当中,秀吉军事上没占上风,可是他已经把中部西部的大部分的大名都统一了,德川家康呢,部队战斗力很强,为人也很沉稳,性格能很压抑自己,特别能忍耐,但是毕竟是一对五、一对六的关系了,这就是丰臣秀吉了不起的地方了,他之所以能从一个提鞋的变成一个统一的诸侯,就有过人之处:当时双方对峙谁也不敢轻易动,他部下忍不住打的一仗,几千人被德川干掉了:但他就开始谈判,谈判是你来投降我,德川大怒,我打了胜仗怎么会投降你,他说你不投降不行,我告诉你我这边的大名有多少土地产出是多少万石,你那土地上才是多少万石,我这边有什么什么资源、矿、银子,外国的枪炮,你有什么?你的盐从哪来,所以告诉他别打了,赶紧降服;至于条件呢很优厚,我把妹妹嫁给你,然后我让我老妈过去看我妹妹,其实这是变相地给你当人质。你看你能想象他会这么干吗?这就是丰臣了不起的地方,他特别善于通过战争和战争之外的手段,但是在形式上讲也是人际关系上去了,丰臣用这种方法就把日本统一了。
这种统一是很不稳定的,他在发动战争之前的前三年做的几个重要的事情,一是重新分配各大名的土地,其次把税进行统一了,度量衡,征税,重新开展土地丈量,每个地方出多少东西从此固定下来了,按照人口多少比例要出多少米,出多少战士,是形式统一了。1587年以后开始做这个工作,他是想往外走,同时他的分配土地不够了,他也知道这些大名剩余的野心和战斗力如果不找一个地方宣泄的话是不稳定的。他没有新的土地,所以他到最东北方对北条发动完战争之后,最大的隐患德川家康已经在形式上臣服他了,跟上他一块打的这一仗,于是他打完了就开始动员了。当时他的国际眼光国际意识已经有了,比如他有一封给朝鲜国王的文书说的很好玩,要借道朝鲜直取大明。在内部他的意思是说,将把他的秀秋、秀次安排在朝鲜,他本人在宁波,天皇移去北京,这是他的一个蓝图。
为什么说是宁波呢?宁波在当时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大的国际贸易港,季风来的时候十几日都到日本了,非常地快。他是这么一个构想,想留取这个地方,周边线路他也知道,他也大小礼的送,海洋贸易、基督教往来他也知道这,将同时发兵。最有趣的是,明朝也拿这个来吓唬他,说我要发动海外的吕宋、暹罗几十万兵,从哪抄你后路去,这么吓唬他,这是当时的国际关系。这场战争对于日本内部来讲,是必须要把它的在统一当中形成的各派的实力消耗掉,然后开辟土地满足他们的野心,有个人的因素,有内部政治斗争的一个结构。等战争打完了,确实损耗了各派的力量,而最重要的是丰臣家族的势力受了影响,丰臣死了,原有的政治平衡打破,德川家康真正成了左右一时的力量,德川在这个时候开始才有可能。所以日本的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这样的人呢,就觉得,和中国历史相比,看日本战国史上的人物不够剌激,这个德川家康的幕府制就统治了日本200多年,德川是真的能忍,该出手的时候可能特别地狠,是这么一个性格的。司马辽太郎觉得秀吉也好,家康也罢,和项羽、刘邦啊没法比啊,看中国史记,大开大合,而日本战国时期的人们没意思,他是很看不起德川的。可不管怎样,侵略朝鲜之役消耗了丰臣家族的势力,最终丰臣家族倒了,德川通过重新洗牌建立了幕府制,最终形成了武士道,这个结果非常重要,影响了我们的历史。关原之战后,特别是他实际掌握了日本全国的统治权后,那些没有消耗掉的大名的力量往哪引导?比如说前面几个消耗的很多实力,只有他没有消耗,所以我曾经有过疑问,这是我在一开始研究的一个疑问,我问日本学者秀吉为什么不把德川家康派去啊,你干嘛不消耗他的力量啊?笠谷和比谷是日本学界研究这个问题最好的专家,他解释说你看日本从东到西一个长条带,每次打仗,怎么打仗呢,比如说我从中国,今天在相当于京都附近这个位置,假如我是往西打的时候呢,会逐渐先从近处征发和召集部队,最远才是东边,东边可能只给我提供粮食和后备的补给。真正出战的都是近畿的人,往东打也一样,可能最西边的人只给我提供按照土地的份额人口,你给我提供一定的粮食、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真正作战,全是周边他能够直接叫上的人,这是日本战斗的一个特点,很多历史文献中都在证明,我相信他这个话是对的。
战争之前,日方先通过对马岛的宗义智、柚谷康广这些人来出使朝鲜,出使到了,以前在开战之前釜山这个地方就有倭馆,有日本人几十个人常住着,就是要办贸易、各种运输,有常驻机构,所以到那之后,一路就接待他,接待他的时候在釜山、东莱一直到金州,李朝中央王室也派人来接待他,接待当中相互赠诗,柚谷康广就嘲笑朝鲜方的接待者,他意思是说你看老夫我征战20年,头发是雪白的,我是用枪刀磨出来的,你们呢,就是整天的笙歌妓女喝酒吟诗,头发怎么也白了?他看不起朝鲜人。两国之间互相之间试探、揣摩啊,但是表达的意思又是不清楚的。李氏王朝200年太平,明清和李朝的官场制度表现在酒席上跟日本有共同点,无非就是笙歌酒馔,会有女孩过来唱歌跳舞,是职业性的,技术都很好,比如是弹琴、跳舞,歌声都很好。而且后来战事爆发后艺妓中也出了很多英雄,非常有意思,包括流传的民间文学中一个妓女叫论介,被描写成英雄,特别有意思。所以在民间传说里这是很重要的议题。柚谷康广到了这一看,你们是这样成日沉溺于诗酒歌舞中,看看你们接待我的仪式,看看你们的弓你们的剑,一接触就知道叫做民不习兵、兵不习战,但是意图又沟通不了,就回去了。
原标题:“壬辰倭乱”中的李舜臣与中日韩三国历史关系——以电影《鸣梁海战》为中心重新审视1592-1598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