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机构一堆蛀虫 还想什么诺奖? (中国论坛)
中国科研机构一堆蛀虫 还想什么诺奖
全球华人没有等到中国科学家折桂诺贝尔奖的惊喜,却等来了一则中国学者借科研项目敛财的丑闻。近日,中纪委通报了对科技部巡视整改的情况,其中,5所大学7名教授因弄虚作假套取科技专项资金逾2500万元人民币或被判刑、或被批捕,涉事者包括有着“中国最年轻院士” 之称的教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有着“象牙塔”之称的高校相对封闭,被视为远离社会污浊之气的一方净土,为人师表的教授们给人谦谦君子的形象而受人尊敬,因此“高校”似与“腐败”比较远。然而, 当四川一月内三校长因基建落马、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长蔡荣生受贿千万被捕等新闻频现报端时,人们才猛然惊觉:高校远非想象中那么“干净”。
有权力的地方,便有权力寻租的可能。中国高校行政色彩浓厚,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不分,资源分配往往由行政高层说了算,自然滋生出腐败温床。高校腐败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招生、后勤基建和科研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上。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高校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科技部长万钢曾用“愤怒”、“痛心”、“错愕”三词痛斥科研腐败。据不完全统计,中共十八大以来,至少有34名高校领导或正接受调查,或已被移交司法机关。这些人,上至校长、书记,下至主任、处长,都是寄生于象牙塔内的“蛀虫”,必须清除。
中国反腐风刮向科研、教育领域,体现了反腐“横无死角、纵无禁区”的宗旨。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场到商场,反腐势头如火如荼,社会风气渐有改观,高校、科研机构亦需来场“大手术”。科研反腐不应寄望于人心的自律,而应去除高校的“官本位”色彩,尽快建立约束高校领导权力的现代大学制度,并加强科研经费从申报到使用的监管。科研领域充斥太多的蛀虫,中国凭什么去冲击诺奖呢?!
此次中纪委通报的套取经费事件中,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那些项目均是由各大部委牵头组织的,如卫生部、环保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既然是牵头者,就应该对项目的实施进展、经费的具体使用进行摸底监督,而不是立了项就撒手不管,甚至睁只眼闭只眼让造假者蒙混过关。把好验收关,不容松懈。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