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

《中国论坛》是综合性论坛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夹

中国的高考制度束缚“教育改革” (中国论坛)

作者: 曹起曈, 发表于: 星期六, 九月 20, 2014, 13:55 (3721天前)

中国的高考制度束缚“教育改革”

作者:曹起曈,斯坦福大学。本文是对《中国日渐扩大的教育不平等》一文的回应。

正如作者所言,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考生通过高考进入中国最优秀大学的难度差异相当明显,可这一状况并不仅仅困扰着中国。美国的大学录取制度,客观上同样使得某些族裔和社会经济阶层的申请者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根除这些顽疾,中美两国的教育界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应该承认,目前的实际情况还与“每个学生机会均等”的理想相去甚远。

然而,相较于美国,中国的大学录取过程还具有其它更严重的问题。

对于当前绝大部分的中国高中生而言,大学录取情况完全取决于高考成绩。“一考定终生”的现象使得整个高中教育深为高考要求所束缚。于是,一方面,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推行素质教育,以至于“素质教育”已然成为了中国特色语汇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家长却纷纷将学生送至有着“高考工厂”之称的“超级中学”,追求对高考最为有利的应试教育。

而这还仅仅是我们目力所及的表面,在此背后,学生、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都深受应试氛围而潜移默化。这里仅举我经历的两个典型事例。

一次,在我参加的某写作比赛颁奖座谈中,一位刚刚经历高考、没有如愿考入心仪院校的获奖选手近乎控诉地说,“散文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高考作文还是要带着脚镣跳舞......我再也不会爱语文了。”这里的“有用”当然是指所学知识直接有益于在高考中获取高分,而真正对知识的纯粹追求却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丢失了。

另一次,在中国某知名高校校长的讲座中,该校长表示,“我觉得一个正常的高中生是没有理由‘偏科’的。”这里的“偏科”当然也是相对于高考要求掌握的学科而言的,而在中国的普通高中,学生对课程鲜有选择权,这对于那些已经发现自己学术兴趣的高中生而言非常不利——当美国的12年级学生自由地深造维多利亚文学或线性代数,而抛弃他们不喜欢的课程时,中国的高三学生必须保证在每一门科目的考试中保持优良的成绩,不能有“短板”,这才符合高考和社会的期许。但这样的期许真的有助于这些学生的学术追求吗?

不过,相比对自己的兴趣有清晰认识的小众群体而言,更大比例的高中毕业生仍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感到迷茫。但在高考终于结束的百感交集中,他们必须立刻从一堆陌生的专业中迷茫地选择自己的志愿。如若不巧,选择的专业与自己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在中国高校转系更是难于上青天。

为何这些问题少见于美国的大学录取和教育中呢?个人认为,归根结底问题在于两国录取制度背后不同的思维方式。美国大学录取的决定权紧握在高校招生办手中(即使是公立学校,校招生办也依法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非常重视对每个申请人的个性化评估,而中国的大学招生模式归根结底还是计划式的。这种大规模的官方计划,如同某些政治哲学家书本中描绘的计划经济方案,看似既公平又高效,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伴随着严重问题。高考制度的坚定捍卫者喜欢宣称,中国这么大,离开了高考和统一安排规划,如何解决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诚如是,美国也这么大,缘何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全世界得以遥遥领先?(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问,中国这么大,离开了国家统一计划安排,如何解决粮食资源的分配问题?所幸这个问题三十年前就被解决了。)

当然,正如本文之初所言,美国的大学招生制度远非十全十美,我也不认为现阶段的中国应该全面移植美国的录取方式,但在招生阶段给予各校更大自主决定权,鼓励各校以个性化而不拘一格的标准选拔人才,把每个人看做独特的个体,而非国家庞大教育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这一思路确实值得尝试。

有些遗憾的是,当前官方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这样的痕迹并不明显,尤其在自主招生方面,校方的话语权甚至比原先进一步压缩了。可见,中国的教育事业和中国高校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尚任重道远。

  174次阅读

完整帖子:

 主题RSS Feed

帖子总数: 9907; 主题总数: 7726; 注册用户: 149; 当前在线: 2880 (0注册用户; 2880游客)
论坛时间: 2024-11-27, 03:48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国论坛 版权所有 | Designed by 纽约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