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

《中国论坛》是综合性论坛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夹

直排显示

中美教育优劣比较 (中国论坛)

作者: 寡言, 发表于: 星期五, 十一月 22, 2013, 21:02 (4023天前)

中美教育优劣比较

送交者: 寡言

中美教育理念不同,和大环境有关。中国要提供对所有考生相对透明的一套制度,美国要应对多民族,多种族国家的挑战。中国有科举传统,美国继承的是新教文化,商业传统。

从更宽的视角,中美对比可以变成世界各国教育对比。即使同在西方文化圈,各国教育也有各自的特点,英法不同,法德不同。 受德国影响很深的俄国又和德国不同。甚至欧洲小国,也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执着。传统上,欧洲本来受古典教育影响甚深,古典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不那么重视实际知识的传说,近现代,也有不少人反对古典教育传统,认为应该更偏重实际知识技能的训练,所以一个国家内部,也有争论,也有不同流派。

亚洲教育当然和欧洲不同。日本教育应该先受德国影响,二战后又受英美影响,但又基本坚持自己的传统,韩日教育和中国教育区别又很大,这应该也是事实。

那么如何来衡量教育的成果呢? 如果把教育比成工业,又如何判断产品的质量呢?教育有多重目的,一个是为社会培养公民,一个是培养产业需要中低端人才,一个是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科技人才,一个是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分子。 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所有四个领域都领先世界的。

上个世界50年代东欧科学家倡导中学生奥林匹克比赛到今天,已有近60年历史。其中获奖者从中学毕业后10-20年,应该达到创造力最旺盛的黄金时代。 如果奥林匹克比赛可以看成高端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那么80,90年代后中学生奥林匹克比赛获奖者应该在世界科技界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奥林匹克比赛中成绩居前的国家的科技应该表现出极大的竞争优势,但似乎尚未有明显迹象表明中学生奥林匹克比赛能作为衡量未来科技竞争力的决定性指标或重要指标。
如果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如此,K12竞赛也如此。他们可以用来衡量国家教育体系的成败,但只有相对意义。中国奥数比赛成绩相当出色,但中国数学并不因之收益。华裔杰出数学家如丘成桐等实际对奥数抨击极力,此为明证。

但从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过于贬低奥数。近年数学家最有名的天才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即为1982年奥数金牌(满分)获得者,1990年获得类似Ph.D学位,2002年发表他突破性研究(36岁)。如果我们不走极端的话,我们应该问的是,为什么中国奥数获奖者毕业后后期发力不足。

几十年前,体育界关于早期专业化有一系列讨论。青少年运动员早期专业化让青少年时期成绩明显高于同期少年,但对成年成绩有不利影响。所以,当我们谈到教育,关键不在用分数衡量成绩是否得当,关键是用何种办法来达到高成绩。 华裔重视孩子教育,但自觉不自觉的,经常走的是早期专业化之路。中国教育中问题,恐怕也和高度定向性高度早期专业化有关。

我上面提到教育的四个目的,依我看来,近年中国教育偏重第培养产业人才,牺牲的是对公民的培养和知识分子(这里,我采用的是西方知识分子定义)。

这并不奇怪,历史上科举制度培养目的也相当狭窄,相当专一。当为王朝培养出足够数量的文职官员的同时,牺牲了很多东西,也留下大量不成功的牺牲品。 相对而言,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对社会的影响微不足道,不能做官的教书先生并不能成为凝聚社会的核心,因为他们的教育太过专一,过于狭窄。

当然,通才教育和专门教育本身都有代价,都有牺牲品。 在多数国家里面,通才和专才教育都要平衡到某点上。 德国瑞士教育系统把教育分成大学和职业教育两条道路, 多少也有如何平衡教育互相冲突各种目的的因素。教育目的越狭窄,留下残缺不全产品比例越高,教育体制也许就越失败。

批评美国教育系统的人很多,美国教育系统投入颇多,但废品也不少,不同族裔废品率不同,这也是事实。 美国教师工会为了自己利益妨碍改革也非没有事实根据。我们可以问,美国是否能采用中国的教育体系,采用后是否能更成功?更公正? 我的看法是,很可能残缺产品更多,社会矛盾更大,非洲黑人后裔更愤怒。

我们可以问,中国是否能采取美国系统,很多人也提到,办不到,会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但是,中国教育体制是否能稍许扭转早期专门化倾向,这又是一个问题。 世界各国教育体系很多,何必硬要和美国攀比?从我的观察看,中国现行教育体系废品率不断提高,而“废品”如何生存和发展,也许会成为社会一大问题。

最后,提点国家竞争优势。前苏联教育体系受德国影响很深,重基础,重理工,曾好像非常成功。 前苏联卫星上天后,对美国冲击极大,逼迫美国进行教育改革。 日本教育也有自己特点,似乎一度也表现出对美国有相当竞争优势。 但以半个世纪这种长周期判断,竞争并不成功。 前苏联和日本高科技曾逼近美国,但现在差距又开始拉大。

令人深思的是,美国高科技中出现的一些风云人物,如比尔盖茨等,甚至不是美国大学教育的产物,而是失败的美国中学教育的产物(当然,真正科学研究还没有如此奇迹)。 这样看来,如何衡量教育体系的优劣,实在是一个很富有挑战性的主题啊。

  322次阅读
帖子总数: 9908; 主题总数: 7727; 注册用户: 149; 当前在线: 1776 (1注册用户; 1775游客)
论坛时间: 2024-11-27, 17:38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国论坛 版权所有 | Designed by 纽约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