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

《中国论坛》是综合性论坛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夹

浅谈佛与道的异与同 (史海钩沉)

作者: 冼岩, 发表于: 星期二, 八月 17, 2010, 19:39 (5210天前)

浅谈佛与道的异与同

冼岩

无论从宗教信仰,还是修行体系而言,佛、道都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本文试
图管中窥豹,从修行体系的角度,探讨佛、道的异与同。

一,异

1,看待世界的方式

佛、道认识世界的角度截然不同。道家是从旁观角度来看世界,把世界看成一个他在的,自我运行的对象,其基本成果是阴阳气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万事万物皆在气中,气分阴阳,阴阳二气化生万物,推动世界的变化。由此衍生出气运之说,应用于对人世的推断,周易、八卦皆是。

佛家则将世界仅视为人(更确切说是人的意识)所处的环境,一切围绕人的意识而存在。万事万物的发生,皆有其因缘;人与环境中万事万物(包括他人)的关系,是一切境遇、命运的根源。这种因果不但伴随人的一生,而且贯穿生生世世。该学说的要点,即灵魂(即佛家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灭,灵魂不断轮回,前世之因,后世之果,因果相循。

简单说,道家像是自然科学,把世界看成客观存在的外在之物,世界自有其内在规律;佛家像是社会科学,主要着眼于世界与人的关系,世界之规律即关系中生出的因果。所以道家多出世,以此来旁观、模拟物理;佛家多入世,以此来完善自身因果。

无疑,佛、道两家皆有其道理,各自洞彻了世界的一个侧面。但也正因如此,可能它们又各有其片面性。体现在对世事的推断上,都表现为某种含糊性。无论按道家的气运之术,还是据佛家的因果之说,所得结论往往只能是一个大概,无法精确到点位。所以和尚、道士给人算命、算事时,往往含糊其词,事前不能说透,事后对照,却又似乎尽在其中。如果两种方式结合,应可提高预测、判断的精准度。

这就像世俗选拔干部,有考试、人情二种因素。两种因素都要起作用,所以哪一种方法也不能定得太死。比如考试以300分划线,结果有3人入围;人情请托有力者也有3人,而其中只有1人达到300分。两种标准结合,才能精准到人。

正因为佛、道之间具有这种互补性,所以由最初的对峙,逐渐走向靠拢。

2,修行目标

道家的修行目标是成为仙人,长生不灭。起初,道家认为人间有仙人,遗世而独立,隐居于仙山之中,修行就是要达到仙人境界,肉身长存于世。但随着海内一统,以及交通手段的进步,对周边地理的熟悉,道家转而相信,仙人福地其实别有洞天,存在于另一空间中。所以道家开始追求白日飞升,以求晋入另一重天地。

因为相信灵魂不灭,本来长存,所以佛家不以长生为目标,而以觉悟为目标——灵魂虽不灭长存,却迷失在每一世轮回中。只有破迷,回归本我,才是真正的永恒。所以佛家修行的最高成就不是仙人,而是觉者(佛)。

对修行境界的划分,也与两家的世界理论密切相关。道家将人体视为与外界万物一样的客观存在,同样由阴阳二气构成。修行就是不断强化和纯净自我之气,成就高低,取决于体内阴阳二气的构成,最终目标是修成纯阳之体。修行的不同境界:人仙、地仙、神仙、天仙,都是按此标准划分。

佛家的成就取决于觉悟程度。小乘的最高成就是罗汉,也就是灵魂已觉悟自明,不再迷失于轮回的人。大乘的最高成就是佛,不但灵魂已自我觉悟,而且能以此照见万事万物之因果,形成“真如佛性”,达到最高觉悟,即不但觉悟自己,而且觉悟周遭的环境即世界。而菩萨处于二者之间,是一个过渡阶段。

3,修行方式

目标不同,导致了修行手段的不同。道家早期主要分为炼气、炼丹、符彔三大流派。炼气是从阴阳气化理论化生出的道家本宗,炼丹结合了医家的一些方法及其对人体的认识,符彔借鉴了巫家的法术。从纯粹修行角度说,主要有炼气、服丹两种方式,以达到改造人体的目的;而符彔主要用于法术。

佛家的修行主要分内、外两种。内功是在学习前人成就(研习经文)基础上的禅定,通过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获得觉悟。外功即行善,多积功德,以此了结因缘,得到超脱,不再受因果业力的羁绊,从而破迷成觉。小乘只修内功,大乘强调内外兼修。

4,法术神通

法术神通虽只是修行的副产品,但因其见效快,有利于生存与传播,所以受到重视,形成不同的体系。

道家的法术同样依据阴阳气化理论,认为人同样是阴阳二气的产物,而且是精华所聚。而人之精华在神魂(即意念),所以人的意念可主动与同为阴阳二气化生的万事万物构成某种联系。对修行者来说,意念不是只能在主观世界运行,不是只能认识事物,而且能够在客观世界中与意念的对象建立起某种对应性联系,从而影响事物。例如,意念“石头”,就可能与“石头”建立联系,从而影响“石头”,驱动“石头”。

这种联系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方式或两个条件:1,意念进入特殊状态;2,借助某种媒介。炼气流主要强调意念进入特殊状态,不同的状态对应不同能力。所以道家特别重视师承,重视口传心授——只有以心传心,才能将弟子带入特定的精神状态,从而体验和获得特定的能力。经过多年积累,前人已摸索出许多意念状态与特殊能力的固定关系。如果单靠自己个人从头摸索,一是没有依据,无从下手;二是太难、太慢,即便运气好,或许一辈子也只能摸索出一种初级的能力状态——只有站在前人肩膀上,触类旁通、万法归宗后,才适于进行新的尝试、新的创造。

借助媒介的主要是符彔流,这是从巫家借鉴的方法。与西方的魔法、巫术一样,中国的巫家本身使用的媒介也多种多样、千奇百怪。道家对此进行整合,归纳为符、咒两大主流体系。即使使用媒介,使用者也同样要进入一定的意念状态,否则徒具其形,只能沦为笑话。

佛家法术同样依据其因果理论,通过明彻因果来影响、改变因果。因此,佛家法术并不按照事物的本身属性来分门别类,而是混万物于一统,只问因果。修行觉悟到了哪种境界,就能影响、调节哪种因果。

道家的“六神道”,也是分门别类的;而佛家的“五眼通”,其实只是一通,但因修行境界的不同,表现为五种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使用程度与范围。

二,同

既然佛、道各有短长,那么彼此逐渐走近,相互取长补短,就是一种必然。为什么佛家慧能、道家八仙的名气那么大?原因之一是,他们分别是佛、道相互借鉴的关键性人物。

慧能借鉴了道家的炼气、炼体之术,拓宽了佛家修行的手段和范围。八仙更是借鉴佛家的灵魂不灭观点,开创了道家内丹一脉(也就是今天流行的“丹道”),通过吕洞宾传王重阳,形成全真教,最终成为后世道家修行的主流。

内丹学被称为“金丹大道”,已成为道家修行成就的代名词,可见其流传、影响之广。金丹大道的理论前提是:灵魂(第八识)不灭,它被包含、隐藏在道家所谓“精气神”的“神”(即佛家之第七识、末那识,常人所谓“下意识”)之中,而“神”被包含、隐藏在“心”(即佛家第六识,意识,常人所谓意念)之中。将修炼的重心放在灵魂而不是肉体上,最终以灵肉分离,而不是灵肉合一的方式实现长生,这就是金丹大道的实质。对道家来说,这无异于一场革命。

基本做法是:在承认灵魂(第八识)不灭的基础上,为灵魂另塑一个载体,这就是“金丹”的来由。金丹是意念(第六识)观想的产物,它首先被观想成人体内特定部位上(例如丹田)衍生的某种物体,例如玉壶、金钟、葫芦之类;通过意念的培养,这种观想的内景将越来越清晰、稳定;同时,在意念过程中,下意识(第七识)的一部分会从意念中分离出来,驻入观想物中,使其逐渐具有灵性。于是该观想物(金丹)也就成了部分下意识的载体,按照全息理论,它同时也是灵魂的载体之一。于是,灵魂在意念本我之外,又有了另一个载体。通过对这一载体的不断意念温养,促使其内含的灵性逐渐发育,就像十月怀胎一样,最终达到丹内婴儿(元婴)现身的境界。

下一步是让元婴继续成长,逐渐能够离开人体自由行动,同时具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和特殊能力,但又与主意识保持某种联系。当元婴足够强大,能够长期离开人体存在,同时自我意识完善,甚至觉悟到灵魂不灭之本源后,有可能白日飞升,挟灵魂晋入另一重天地,肉体则圆寂、坐化;即使元婴不飞升,在人的身体和主意识死亡时,灵魂也可以元婴为载体,长存于世,不入轮回,同样实现长生与觉悟的双重目标。这就是金丹大道。

当下意识(第七识)部分入驻金丹,使其产生灵性时,就可能衍生特殊的能力,表现为各种特异功能。元婴的形成,更使功能的运用有了高级形式。由于元婴的自主性,主意识无须建立和维系与施法对象的对应性联系,只须提出简单目标,元婴即可自动选择最佳的手段和步骤,自动完成施法,颇有“一念代万法”的味道。此时,道家“无为”观念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平时对元婴干预越少,越有利于其成长;施法时意念越简单,越有利于元婴发挥。

在上世纪气功热、特异功能热时期,有科学家欲探求气功外气和特异功能的物质基础。结果,仪器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什么红外辐射波、中子、伽马射线……不一而足。其实,修行者使用的,是迄今科学尚未发现的力量,这是一种更本源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力量不属于这个世界,其存在本身不受已知物理定律的约束。但当它被运用于这个世界时,又必须遵循这个世界的物理规律。于是,它根据目的的需要,在各种已知的物理能量和物质属性之间进行选择和转换——目的不同,表现出来的能量或物质形态就不一样。

佛家也有类似的灵魂载体,那就是“法身”,但其形成方式与金丹截然不同。法身是在自我觉悟的基础上,通过积累功德而形成。就其形体而言,它其实是各种因果业力,尤其是众人感激、崇拜、期望之类念力的聚合物。它以众人念力为食粮,借以壮大自己,同时维系灵魂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所以,高僧大德在身逝很长时间后,灵魂仍可能存显于此世间;在各种佛教徒热烈聚集的场合,往往可见有佛、菩萨之法像显现于空中。

从吕洞宾开始,道家也开始借鉴佛家这种外功壮魂之法。因为法术神通的运用,虽然受主意识(道家谓之“心”,佛家谓之“第六识”“意识”)的指挥,但具体还是由下意识(道家谓之“神”,佛家谓之“第七识”“末那识”)操纵的。下意识出现时相当脆弱,它对外界意念很敏感,对环境有着特殊的依赖性。在恶劣,尤其是充满恶意、敌对、不信任的氛围下,下意识会受到很大伤害。即使修炼有成,炼成金丹、元婴之类载体,也只能减弱而难于避免受到伤害。在这种不利环境下,下意识不但难以表现出能力,而且不愿意从主意识中出来。通过外功积累众人感激、崇拜、期望之类念力,则可强化、壮大下意识,间接壮大灵魂;同时改善下意识所处的外部意念环境,使它更愿意出来,出来后也能更顺利、更不费力地行动。

这种外功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为什么修行界特别强调传承,很多时候都是师傅找徒弟,无论如何也要把本系道统传承下去?原因之一可能在于:通过传承,师傅与徒弟之间构成一种精神联系,即使师傅寿尽而去,其神魂也可通过这种联系,存留和显现于这个世界,而不会被彻底排斥到另一个世界。

三,人心之谜

不仅佛、道,世界上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宗教信仰与修炼体系,几乎都承认因果报应,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正向因果律。在这种强大的精神导向下,在至少持续数千年的善恶报应正向效果积累下,为什么人心迄今未见有明显改善;由此可见,不断轮回的灵魂属性也没有得到改善?

原因很简单,有另一种力量,另一种方向相反的因果律介入了其中,那就是世俗的力量,即现世“善有恶报,恶有善报”的逆向因果律。

虽然各种宗教所主张的正向善恶报应,在世俗中总不乏现实例证,但那其实只是少数。现世中大量存在的,还是逆向报应的例子。不久前,有女大学生在前往山区支教的途中被山石砸死。即便是被普遍视为行善之典范的雷锋,也是年纪轻轻就死于车祸。反之,有人说:将现在当官的统统枪毙,肯定有冤枉的;隔一个毙一个,又肯定有漏网的。也有人说:现在的富人大部分皆有“原罪”,都是凭借不正当手段掘得“第一桶金”——这些说法虽失之偏颇、极端,但也反映了逆向报应现象的普遍。

正向善恶报应并非不存在于当世,只是其作用的程度和范围有限,不能与逆向报应相提并论。正向报应在当世的作用和局限主要表现为:1,除特殊情况外,它主要只在修行者以及虔诚宗教信徒的范围内起作用。2,除特殊情况外,它一般只能在逆向机制起作用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避免与逆向机制相撞;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有逆向机制介入时,正向机制只能回避,只能绕道而行,寻求迂回的作用方式,不能与逆向机制直接对抗。因此,对善恶正向报应的彻底论证,只能结合轮回来论因果;仅就当世而言,逆向报应更普遍。原因也简单,在现实世界中,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之一是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包括不择善恶,要成功,首先至少要不惧为恶。否则,你不敢怎么样而别人敢怎么样,相当于你绑住一只手和别人两只手较量,鲜有不败之理。在某些情况下,越恶,越能成功——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似乎就存在这种极端状况。

正向报应主管轮回,逆向报应主导现世,两种因果机制作用相反,阴阳互动,人心就在其间流转,最终不过于偏向任何一方。具体情形是:你前世的善恶决定你今世的境遇和成就,但纵然前世因果决定你今世能成功,你要实现这种成功,仍必须遵循现世的逆向因果律,不惧为恶;于是,你今世之积恶又可能导致来世不得善报——善恶流转,福祸也随之流转,福不会累世聚于一身(灵魂),善也大多不会累世不变。在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下,人心始终不上不下,亦正亦邪,历史不会终结,教化也不能终止。

哪怕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绝对统治时期,或者是中国梁武帝崇佛时代,在政权的全力支持下,人心也未见有根本改善,逆向报应机制始终在发挥作用。真正能够对人心改造产生大范围作用的,似乎惟有老子所说的弃圣绝智,使民闭塞、无知——中世纪欧洲的下层民众,文革时的中国,今日之朝鲜,皆如是。

由此可见,或许“大道行世”与共产主义一样,只是一种理想;“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更只是表达一种宏愿。轮回、当世,各行其道,各有各的轨迹,相互作用于人心的最终结果,可能还是不进不退,亦善亦恶。“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上帝并不高于凯撒,二者分属不同世界,在各自的领域里作主而已。

  359次阅读

完整帖子:

 主题RSS Feed

帖子总数: 9902; 主题总数: 7721; 注册用户: 149; 当前在线: 1737 (0注册用户; 1737游客)
论坛时间: 2024-11-21, 09:19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国论坛 版权所有 | Designed by 纽约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