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北宋亡国的第一冤案 (史海钩沉)
导致北宋亡国的第一冤案
张择端(1085年─1145年) 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北宋年间汴京的极盛,尤其是京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此画是1120是左右完成的。北宋不到十年亡国。 一个鼎盛的北宋为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被金朝击败灭国 。令人深思, 一直是众人探讨的话题及课题。[注]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非常发达,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向来被后世史学家称为“中国史上最伟大时代”,经济和文化都有明显进步,远超前朝。据说,北宋全盛时的一般国民生产总值,比“康乾盛世”的极盛时还要多出二倍 。[注]
北宋亡国,按照<<宋史>>的说法,主要原因是王安石变法乱国。现代史学主流认为是守旧派阻扰变法使之失败,为元凶。
从1069年二月王安石 推行新法开始到1127年北宋灭亡。北宋主要经历了三个皇帝: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神宗1067年即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 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也有人认为他的施政方法过于简单。 他的两个儿子哲宗、徽宗也是一有机会就重用新党,恢复新法,打击旧党士大夫集团。
皇帝、士大夫、人民大众 这三者的关系是封建社会的基石。士大夫精英是社会的管理者,可以说是繁荣的支柱。神宗在第一次新法失败后, 牵怒士大夫。主导两起大案,打击精英、士大夫集团。使社会族群之间的信任度大大降低。新旧派斗争加剧,国力下降。
(一)
两个案子都发生在1079年前后。应该说神宗主要目标是拿下守旧派统帅,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以阻止顽固派复辟。所以这两个案子可以合二为一。前案是从民事转为政治事件的陈世儒案,而后案是关于苏东坡的乌台诗案 。 由于是 司马光老练智慧,加上 太后们的疏导。事件没有扩大到严厉惩处最高层的地步。然而陈世儒案中共有十九人遭致株杀。陈世儒更是千年冤魂。
陈世儒案起因是一个家庭悲剧: 国子博士陈世儒出任舒州太湖知县。一日世儒妻子对群婢 (一群佣人)说:「博士一日持丧,当厚饷汝辈。」 既而世儒母为婢所杀。(《宋史,苏 颂传》) 陈世儒因母丧返回京师开封,(痛打奴婢,) 参与谋杀的奴婢张氏告发。(世儒妻指使杀母。) 时间是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 多审最后认定陈世儒与妻子李氏合谋。杀母的目的是不愿意在外作官,想回到繁华的京城开封。(母丧可以丁忧回京。) 1079年九月,陈世儒与妻子及奴婢高氏、张氏等十九人均被处死刑。奴婢七人发配远乡。
<<宋史>> 在多处描述此案,以<<苏 颂传>>最为详尽。苏颂是第一时间审理此案的开封知府。 而苏颂始终认定陈世儒不知情,没有合谋。陈世儒案是一个大冤案!
首先来分析一下陈世儒有无可能杀母。或者是人有无可能杀母? 有! 此人伦悲剧常常发生。没有钱养活母亲杀母。为财杀母。婚姻受到母亲阻碍杀母。因此,人,在走投无路时是可能杀母的。 这里可以一步步来分析。
先假设陈世儒不回京城不能"生存",不能"活"。那么有无其它方法而不杀母? 国子博士有五品,六品。知县是七品。陈世儒的薪水最多养活七,八个人。而他家奴婢就有二十四人多。这说明陈世儒家"不缺钱"," 有钱"! 不当官一样有钱。 陈世儒可以把太湖县搞乱,被罢官回城;也可以辞职;更可以装病回家。这总比杀母风险小的多吧。
再假设陈世儒是一个纨裤子弟 ,不学无术,不会去想上述方法。如果陈世儒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他可能当上国子博士吗? "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为最高学府"。教育对象乃属于最高级统治者之子弟。"国子学一般设有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 北宋人才济济,会让纨裤子弟去主讲四书五经吗? 绝对不会! 即使皇上一时疏忽,也不会再派他去当知县。[注]
所以,陈世儒应该是一个有相当学问的"儒者"。他根本不具备"杀母"的条件。国子博士少说也相当于一个现在清华北大的讲座教授。一个具有讲座教授头衔的一县之长。"杀母" 不为升官,发财,出名。只为回京城? 人世间没有第二个。(大概有人会说: 这也为何被斩弃市。) 然而一个(科学)试验不能被重复,这个试验结果不能被接受。人世间找不到类似的事例。说明陈世儒没有杀母回城。( 苏颂显然是正确的!)
转过来关注一下世儒妻说的「博士一日持丧,当厚饷汝辈。」 这是导致儒母被婢所杀的关键之一。 儒妻出身书香名门,生母是名相孙女 (或女儿),父亲是著名诗人。无论婆婆如何,绝对不该说这样话。
然而这句话与"教婢杀母" 相差甚远。一个人想谋杀另一个人,怎么会对十多人讲呢? 只会对一俩人发出信号指令。最可能的解释是: 婆婆生病难伺候,"大家好好照顾老太,看上去没有多久了" 「博士一日持丧,当厚饷汝辈。」 第二种可能,婆婆难对付,咒她死, "大家好好听我的,老太能神气多久?" 「博士一日持丧,当厚饷汝辈。」 第三种可能,刚与婆婆吵了一架,"气死我了,真想杀了老太" 「博士一日持丧,当厚饷汝辈。」 结果是奴婢高氏动手、张氏直接参与谋害。
按常理,在第一,二种情况下, 奴婢不会真去谋害。但鉴于古代特殊环境,奴婢最好出路是嫁给主人作妾。陈世儒在外做官,可能在当地取妾。家里奴婢当然希望主人在家。(《宋史,苏 颂传》提到「世儒帷薄事」。)
无论如何,最初法吏判定是合理的。「开封治狱,法吏谓李不明言使杀姑,法不 至死。」这一点与现代司法一致。世儒妻没有明确指使杀母,不能判极刑。至此,这个人伦惨案已经可以结案了。奴婢高氏处死,世儒妻、奴婢张氏坐牢。世儒罢国子博士。
(二)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候, 某人介入了。他就是:宋神宗皇帝。此时的神宗内外交捆,新法推动不下去。王安石也不肯干宰相了。守旧派不仅不合作还一有机会喋喋不休。陈世儒案给了神宗一千载难逢的打击旧党的机会。
「帝召(苏)颂曰:"此人伦大恶,当穷竟"。( 苏颂)对曰:"事在有司,臣固不敢言宽,亦不敢谕之使重"。狱久不决。」 苏颂在历史上是一个正直的政治家,杰出的科学家。他万万没有预料到后面的发展。连他自己也被下狱,险些丧命。面对诱供,狱中义正词严地拒绝:"诬人,死不可为"。幸亏苏颂是神宗喜欢的中间派人士,放了他一码。罢官一年后复出。
其他牵连的人的情形就越发离奇了。陈世儒是陈执中的儿子。陈执中一生为官,是仁宗朝重臣,两度为相。"陈执中不欺主" 的故事流传至今。"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达42年,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 陈执中为“仁宗盛治”做了很多好事,为官清廉。但也被指固执呆板。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决意改革,推行「庆历新政」,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社会矛盾激化。庆历五年初,陈执中拜相。 主持废止新政, 废弃一切改革措施。所以可以说陈执中是守旧派的前辈师爷。
因此,陈世儒下狱,旧党必出面相救。当然首先是姻党。世儒岳母是名相吕夷简的孙女(或女儿)。吕夷简第三子吕公着当时任同知枢密院事,相当于掌管兵权副宰相。公着是基本反对新法的 (只对一点表示认可)。他最反对的是新党第二号人物吕惠卿。王安石罢相后,惠卿当政。 世儒岳母请吕公着出面说情。御史何正臣上书弹劾吕公着,说吕公着插手陈世儒案。吕公着及儿子吕希绩, 吕希纯,侄子吕希亚均被逮捕。
陈世儒朋友的女婿晏靖在一次郊游中与司马康谈到陈世儒案。"康竟入狱" 。这司马康就是司马光的儿子。此时,执政者距离抓司马光---这一成功的标志只差一步。司马康应该是没吐一言,救了旧党。("恰逢帝染疾不豫,少问政事, 文彦博又去位,光力孤,惠卿遂暗结御史舒檀,以陈世儒案兴大狱,实攻光也。光子康竟入狱。" ) [注]
陈世儒与司马光还有另一层关系。世儒岳父是司马光,苏轼、苏辙的诗友。神宗熙宁七(1074)为要求让司马光、苏轼、苏辙参与主政,被贬为和州团练副使。对陈世儒下狱, 司马光显然无须儿子提醒。然而司马光是大政治家,就是不咬这"诱饵"。
司马光没被拿下,陈世儒案进入第二年1079。文坛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登场了。"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檀、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注]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被正式提讯。"到九月份,御史台已从四面八方抄获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有一百多首在审问时呈阅,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其中官位最高的是司马光。王安石罢相的次年(1077年),苏轼寄赠司马光一首《独乐园》:“先生独何事,四方望陶冶,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抚掌笑先生,年来效喑哑。”实为司马光重登相位大造舆论。御史台说这诗讽刺新法,苏轼供认不讳。"
"乌台诗案" 为逮捕司马光制造了新的,更直接的机会。会不会是为逮捕司马光制造了乌台诗案??! 苏轼不肯诬陷司马光和其他友人。自己一人认“罪"。尽管司马光没有被捕,旧党在二案中受到沉重打击。"乌台诗案" 出场后,陈世儒案结案。据说吕公着父子被(太后)藏了起来。神宗身心遭受很大的压力。
神宗之后, 高太后听政。 司马光果然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 。司马光之后,吕公着独任宰相。"光疾革,以国事托之,独当国三年"。 高太后之后, 哲宗亲政。新党章敦任宰相。恢复王安石变法,反击旧党。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北宋灭亡。
(三)
说陈世儒是王安石变法的牺牲品一点不为过! 宋神宗借一个家庭悲剧处死 陈世儒夫妻及奴婢多达十九人是极不明智的。陈世儒案加深了新旧党之间的仇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苏轼在给吴子野的一封回信中表露无疑。)
实际上最同情陈世儒的是该案的第一任法官苏颂。苏颂后来官拜宰相,却无力为陈世儒平反。留了十首诗给自己的子孙,连同为"乌台诗案"写的四首,共十四首。前四首与后十首是联同的。前四首中的 "诗人嗫嗫常多难,儒者凄凄久讳穷。" 儒者在此是一语双关。 "久讳穷"延用的是皇上的"当穷竟"。
后十首的第一首是这样的: [ 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 元丰戊午夏予,尹京治陈氏狱
,言者以为推劾不尽, 诏移大理, 而理官推迹陈氏姻党干求府政, 纵出重辟, 事下御史推求己未岁予自濠梁赴台讯, 鞫卒不涉干求之迹, 而大理反有傅致之状, 虽蒙辩正, 听命久之不得出, 邑邑不已作诗十篇记一时事, 非欲传之他人但以示子侄辈, 使知仕宦之艰耳]
构虚为实尽枝辞,直道公心自不欺。
众口铄金虽可畏,三人成虎我犹疑。
忠邪所赖圆穹鉴,通塞须凭大衍推。
况是圣神方烛理,深冤终有辨明时。
"通塞须凭大衍推"是苏颂要后人理清案情必须采用的方法。 大衍指的是算术并含有逻辑的意思。"深冤终有辨明时" 是苏颂对本案作的结论。苏颂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执政者一意孤行,无论转换多少人多少地,一定要治陈世儒死罪----"儒者凄凄久讳穷"。苏颂能作的只能是告诉后辈: 任开封尹"治陈氏狱"时,我没有"推劾不尽" 要宽大陈世儒夫妇, 这个案子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
陈世儒案被牵连的人都在神宗死后执政 ,竟没有能为案子公开平反,相信是为顾及皇权的尊严。加上涉案人员全被处死了,大多数官员又不懂苏颂的"大衍"推理。皇族后来嫁了一个公主给陈世儒的儿子,应该可以看作是有限的平反。条件大概是只能做武官,尽管这一点不能十分确定,但为陈世儒案加了一点喜剧色彩。然而一场更大的悲剧正在等待着北宋的几乎每一个家庭。
[注] 维基 <<清明上河图>>
[注] <<宋史>>
[注] 苏颂诗<< 十四篇>>
[注] 百度百科 <<北宋>>
[注] 百度百科 <<乌台诗案>>
[注] 百度百科 <<国子学>>
[注] 彭一万<<苏颂的成就及其影响>> "为了维护真理,主持公道,保护百姓利益,他真的不怕丢官,不怕杀头"。 在濠州任上,苏颂因陈世儒案件的牵连,被捕入狱;“ 乌台诗案”发生,苏东坡被御史中承李定以莫须有的“讪谤漫骂”、“愚弄朝廷”、“讽喻皇上”之罪诬告入狱。两苏关在一墙之隔的御史台囚室。苏颂写诗为苏东坡打抱不平:“诗人嗫嗫常多难,儒者凄凄久讳穷。”苏东坡也始终坚守凛然的气节,将生死置之度外。狱吏想引诱苏颂虚构事实,诬告陈世儒参与谋杀。苏颂义正词严:“使某诬人,死不可为!”
[注] 阿越在<<新宋>>书中从文学的角度设计了很多情节。
[注] "陈世儒铁钉案" 有明显假造的痕迹。开始有《续资治通鉴长编》"诸婢以药毒之不死,夜持钉陷其脑骨,以丧还京师"。 后来变成<<陈世儒铁钉案>>:" 奴婢受主 人指使后,先用毒药谋杀张氏,但张氏命大,并未被毒死。于是陈世儒及其妻李氏半夜用钉子合力将张氏钉死。这样,陈世儒最终因母丧而顺利地返回京师开封"。 当年没有飞机,陈世儒如何能一夜往返几百里?
[注] (宋) 周必大 证明 十四篇诗为苏颂所作。"苏子容丞相元丰戊午岁尹开封,治陈世儒狱,言者诬以宽纵请求。是秋亦自濠州摄赴台狱,尝 赋诗十四篇,今在集中,序云:子瞻先已被系,予昼居三院东阁,而子瞻在知杂南庑,才隔一垣。其诗云: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注谓所劾歌诗有非所宜言,颇闻□诘之语。"
[注] 宋神宗推动变法从主观上可能代表百姓的利益。"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注] 苏轼文集
[注] 陈世儒可能没有为自己作直接的辩护。任凭处置。可能是一个相当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