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哪些杜撰让曹操背千载恶名 (史海钩沉)
三国演义哪些杜撰让曹操背千载恶名
徐 俊
长达95集的新版电视连续剧《三国》,终于看完了,虽然与旧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相比,有了一些突破,但总的说仍然未脱窠臼,还是跳不出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框框。于是,笔者不揣冒昧,有话要说。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何许人也?是奸雄?是汉贼?是野心家?是阴谋家?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是妒才不容的小人?多少年来,曹操留在世人心目中的坏印象根深蒂固,这恐怕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不会料到,一部《三国演义》的横空出世,文中人物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竟然以假乱真,混淆视听,影响了几代代中国人,甚至还会影响下去。
原来,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的魅力是无穷的!
然而,另外一部同样堪称经典的历史巨著《三国志》,却因它严肃庄重的面孔被大多数寻常百姓遗忘。这部历史巨著《三国志》,以其严肃公正、考据翔实,在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称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在著作者陈寿的笔下,曹操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大英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他在《魏武帝本纪》中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踞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阅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在风云际会的各路三国英雄中,首屈一指,无与伦比。
那么,当年罗贯中站在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的立场上,尊刘贬曹,杜撰了哪些与史实不符的内容,让盖世英雄蒙受千载的不白之冤,背负万事恶名?
一、年少便奸诈,相者语“奸雄”
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曹操一出场,罗贯中根据民间轶闻、不为史家采信的《曹阿瞒传》的故事,杜便塑造了一个少年奸诈的形象,为曹操定调。
文中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而《魏武帝本纪》只述“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并未随意佐证。同样的,《魏武帝本纪》也未见“奸雄”语,所述之事客观公允,在叙述曹操少年并不出奇,时人并不看好时,提到桥玄、何颙对他赏识有加,“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然罗贯中在此基础上添盐加醋,从“世语”中采言,书中说,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从此,“奸雄曹操”便深入人心。
二、疑杀吕全家,休叫人负我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罗贯中写曹操借献刀行刺董卓未成,落荒而逃,投奔故人吕奢,吕奢原是曹父结义兄弟,曹操前来借宿,吕奢全家热情款待,磨刀宰羊,世伯前往集市沽酒,作为朝廷重赏捉拿的要饭,曹操疑心对方欲加害自己,便杀死吕奢全家,其手段残忍,令人发指。更让人愤恨的是,曹操后来发现自己错杀好人,任然没有放过为他上市买酒的世伯吕奢,并说出了让天下人寒心的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段轶闻见于《魏书》,为罗贯中所用。从此,国人没有理由不痛恨曹操。然陈寿在其《魏武帝本纪》未载其语,记述出逃一事写道“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两文对照,天地之别。
三、大宴铜雀台,尽显篡汉心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56回中写曹操大宴铜雀台,其蓄谋已久的篡汉之心昭于天下,其口是心非的曹操形象跃然纸上。
在命众臣献诗歌功颂德之后,曹操假惺惺的一番“真情告白”:“诸公佳作,过誉甚矣。孤本愚陋,始举孝廉。后值天下大乱------不意朝廷徵孤为典军校尉,遂更其意,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念自讨董卓,剿黄巾以来,除袁朮、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后人有诗曰:“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罗贯中假托后人之诗,道出自己的看法,真乃刀笔杀人也!
然《三国志·魏武帝本纪》记述此事是这样写的——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冬,作铜雀台。
由此可以看出,草操作铜雀台,是为了尽揽天下英雄人才,以助其霸业。曹操曾在铜雀台赋诗咏志,“周公吐辅,天下归心”,见其求贤若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其心志。
至于说到曹操有篡汉之心,此言大谬!诚如曹操所言,“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东汉末年,群雄纷起。始有袁绍欲称帝,为曹操不齿;中有孙策得王玺而作贪念,招致杀身之祸;后有袁术称帝,被曹操剿灭;终曹操一生,未见称帝,倒是刘皇叔最先称帝。至此,谁是汉臣谁是汉贼,不言而喻。
筑台招贤,古已有之。让天下读书人误解的还不仅于此,一句唐人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让人认为铜雀台是曹操为自己享乐而造,铜雀台遍蓄天下美女,其实不然。笔者从《三国志·后妃传》中得知,曹操的妻妾,前后不过12人。这一点不难理解,作为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曹操,其意绝不在声色犬马上;倘若是,那就不是曹操了!
四、量小妒忌贤能,非容者除之
关于曹操心胸狭小,妒贤忌才,在《三国演义》第72回中有一个经典的“鸡肋”故事——曹操以惑乱军心罪怒杀杨修。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笶,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罗贯中的这一素材取自《九州春秋》一书,原文写得很简约: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而三国志不载,只一句“备因险拒守”以记之。
杨修固然是曹操杀的,但杀杨修不是出于妒才,而是因为杨修参与了太子之争,时以策授曹植来取悦其父曹操,事后被觉,再加之杨修是袁绍的外甥,为除异己,“于是以罪诛修”。(事见《陈留王曹植传》)
相反,在陈寿的《三国志·魏武帝本纪》中,多处笔墨表现了曹操的容人之雅量,求贤之苦心,薄云之义气。感天动地,可圈可点。
如,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觽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又如,曹操攻打张绣,张绣先降后反,“公(曹操)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后来,“张绣率觽降,封列侯。”曹操面对一个降了又反反了又降的张绣,并且是这么一个杀害子侄的仇人,在收复张绣之后,不计前嫌,用在麾下,并封列侯,试问,普天之下,有几人能有这样的大量!
这样的事例,在《三国志·魏武帝本纪》中俯拾可见,不胜枚举。
五、遗命设疑冢,奸雄气数尽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78回中,描述了曹操临终时的情形。写道——
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
然《三国志》记述与此有异——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这段文字让后人不禁唏嘘。曹操一切以国事为重,反对厚葬,其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现代以来,在界定曹操是忠是奸上,不乏伟人名流说了一些公道话。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泽东在谈到曹操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时指出: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发展生产,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曹操这个人有政治头脑,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深谋远虑的政治举措。他不是光搞政治,也知道经济决定政治,决定上层建筑的。他在政治经济上采取的向人民让步的缓和阶级矛盾的进步措施,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这对当时的人们是有利的。
毛泽东从不囿于传统的贬曹倾向而人云亦云,他针对人们掩盖客观历史事实的种种成见而为曹操鸣不平。毛泽东认为,不能因为《三国演义》中有“拥刘反曹”的正统历史观,就否定曹操的民主思想的观点。毕竟,历史上真正的曹操其人与演义中、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有很大出入。毛泽东还说:“殷纣王(通常称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部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同时,毛泽东对曹操的文学诗歌赞赏有加,在文学上,认为曹诗具有很强的人民性,且慷慨激昂,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他曾多次手书他欣赏的《龟虽寿》一诗鼓励他人。细心的读者也不难看出,在毛泽东的一些诗篇中,总能找到曹操慷概激昂、大气磅薄的神韵。
我们期待有一部真实的反映历史原貌的电视剧《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