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大转变— 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陷落(上) (史海钩沉)
世界格局大转变— 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陷落(上)
庭榕
近日欣赏 Can Atilla 的 new age 音乐专辑《 1453 -- Sultanlar Aşkına" ( For the Love of Sultans) 》和 Kamran Ince 的第二交响乐《 Fall of 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由把人带入到 1453 年的那场战争的硝烟中,千年帝国的崩溃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Can Atilla 1969 年出生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他浑厚的键盘乐音充满狂热激情,并为乐曲雄厚澎湃的背景提供历史的烘托。 "1453 Sultanlar Aşkına 专辑中最大的亮点不仅仅是电声音效,而且还有 Can Atilla 的小提琴炫技、键盘、人声和美妙的旋律,音乐风格酷似雅尼和神秘园,只是融合了大量的中东音乐元素 ..."
共选取专辑中的五首视频音乐,所选的第一首是 《 fetih 》 ,即征服者之意,因夺取君士坦丁堡的 穆罕默德二世以“征服者”闻名于世,该曲仿佛苏丹和土耳其军队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排山倒海般隆隆而来。第五首即是主打歌曲 《 Sultanlar Aşkına" ( For the Love of Sultans) 》,以优美女声刻画了年轻苏丹的抱负志向,沧桑的年轮,历史的机遇,先辈的血液,辉煌的梦想, 默默潜入进苏丹的爱之中。 听了这张 音乐专辑《 1453 -- Sultanlar Aşkına 》中的音乐后,对那场世纪之战的缘由经过,更是不容错过。
背景(东罗马帝国 - 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 奥斯曼帝国 - 帖木儿 - 明朝 - 穆罕默德二世 )
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的移民城市, 原名为拜占庭。 它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临博斯普鲁斯海峡,扼黑海门户,当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面临山两面靠水的地势,使整个城区宛如一座天然的要塞,易守难攻。
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为了保卫受到哥特人和波斯人威胁的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边界,决定在帝国的东部建造一座新都城,遂于公元330年 定都于此,于是罗马帝国出现了两个首都并存的局面。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帝国正式分裂,君士坦丁堡作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首都,成为地中海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二世纪,西汉战胜西北部的匈奴,并迫使它逃往中亚及东欧。200年后,到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遭受从中国西逃的匈奴(Huns)连续攻击而灭亡。而东南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成为当时欧洲文化和政体的继承者。
自从君士坦丁大帝建都于君士坦丁堡之后,原有的西方罗马拉丁教会与希腊的东方教会就处于竞争之中。尤其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公元 756年罗马教宗从法兰克国王丕平( Pipino )手中得到“教宗国”,便被东罗马帝国视为政治上的敌人。此外除了政治以及文化的差异之外,东方希腊教会和西方拉丁教会之间在礼仪和教义方面也存在重大的分歧,导致纷争不断。
自从第五世纪以后,东方的希腊教会和西方的拉丁教会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过多次破裂,但事后又都言归于好。但十一世纪中叶发生的一次破裂就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修复。当时双方各自把对方开除教籍,相互谩骂诅咒,要把对方打入十八层地狱。
到了12世纪,东罗马帝国开始衰落,穆斯林势力迅速崛起。1204年,本来援助远亲的西欧“十字军东征”,不但没有抵御住穆斯林的进攻,反而攻陷远亲君士坦丁,并占领东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建立了“拉丁帝国” (1204 ~ 1261 年 ) 。57年后,君士坦丁堡才又回到东罗马帝国的手中,但其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13 世纪末,起源于中国西北部的突厥,被唐朝帝国打败西逃,发展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Turky,即突厥),并在小亚细亚崛起,并成为东罗马帝国最危险的敌人。1362年,双方进行了阿德里亚堡之役,接着又在科索沃、尼科堡展开会战,东罗马帝国连连失败,巴尔干大部地区沦陷。
幸而到了1402年,当时另一个强大的世界劲旅从东方杀来,这就是崛起于蒙古及中亚草原上的成吉思汗,其子孙在这里成立帖木儿帝国,为遏制奥斯曼帝国扩张,双方展开安卡拉战役。结果帖木儿大胜奥斯曼帝国,并俘虏了苏丹巴耶塞特,突厥帝国的首都布尔萨随后也被之夺取,从而使得君士坦丁堡得以延续残喘。
也许奥斯曼帝国的命不该绝,帖木儿出人意外地突然撤退--成吉思汗四子病逝,帖木儿回师争位。留下惊魂未定的土耳其人去恢复他们的领土。因为几乎在与安卡拉会战的同日,东方明朝内战,皇帝四叔朱棣的叛军攻破大明首都南京,朱允炆失踪。消息传来,帖木儿立即决定放过手下败将土耳其和埃及,认为这是征服蒙古和中国的绝好时机。
帖木儿为了征服中国,早就处心积虑,对中国北中部的地形和兵力部署了如指掌,公元1404年11月27日,他率20万横扫欧亚的铁骑离开撒马尔罕,踏上了“中国圣战”之旅。
由于明朝对帖木儿的来袭事先毫无情报,直到1405年2月下旬帖木儿的先头部队推进至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 ) ,离明帝国西部边界重镇哈密卫还剩大约400公里时,明朝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好,忙敕令甘肃总兵官宋晟做防备。
而且中国甘、凉军士中回族和蒙古族尤多,且信奉穆斯林。不出意外帖木儿将一举占领陕、甘、宁三省,若果真如此,一代枭雄朱棣很可能亲率明军主力在河南一带与帖木儿进行决战,此番惊天血战必将决定两大帝国的命运。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正向明朝重镇哈密卫进发的先头部队忽然得到消息:帖木儿死了。中国因此避免了成为穆斯林国家的危险。而帖木儿创立的帝国陷入内斗之中,从此走向衰败。
逃过一劫的土耳其人,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又重新恢复实力,1430年奥斯曼帝国继续进攻,并吞并了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以外的所有地区。1451年19岁的穆罕默德二世( Muhammad Ⅱ, 1432 - 1481 )正式继位,他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第七任苏丹,是历史上最尚武好战的苏丹,毕生率军征战沙场,战绩显赫,以“法蒂赫”( Fetih ,即征服者)著称于世,“根据一份夸大和奉承的记录,他用无敌之剑征服两个帝国,十二个王国和二百多座城市。” 虽然他的母亲是个基督徒,但他受的却是虔诚的穆斯林教育。而且他学识丰富,精通占星学,能通五国外语,但变态的情欲使不少被俘的贵族男少年受到他的凌辱。
而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只能偏隅一角,势力不出君士坦丁堡的市郊,四周完全被土耳其人所包围。随着穆罕默德二世的登基,它的大限终于要来临了。
围攻君士坦丁堡
雄心勃勃的穆罕默德二世对夺取君士坦丁堡日夜不忘, 他要取得前任苏丹所没有达成的心愿。一天深夜二时许,他忽然召见首相,说他辗转难眠,就是为了想要尽快成为君士坦丁堡的主人。
攻破君士坦丁堡,绝非易事。它的城高墙深,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其中又以公元5世纪由提奥多西二世主持修建的提奥多西城墙为“坚中之坚”。整整7个世纪,穆斯林大军均受阻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之下。在以前的东罗马帝国千年历史中,该城共遭23次围攻,除去1204年的十字军趁内乱而破城外,其余无一成功。
为了攻占君士坦丁堡,年轻的苏丹不断与将领和工程人员讨论攻城计划。1452年他先是在离君士坦丁堡不过五哩之处建立了一个要塞,封锁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虽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想动用武力阻止土耳其人在接近博斯普鲁斯海峡处建立要塞,但在大臣的建议下放弃了动武念头,希腊人对迫在眉睫的危险闭上了双眼。
更要命的是在君士坦丁堡服役的一名丹麦或匈牙利的火炮设计师乌尔班,由微薄的薪金诱惑而投奔穆罕默德二世,使后者幸运地获得了当时最厉害的利器:乌尔班大炮(“土耳其巨炮”或“达达尼尔大炮”)。在当时这个庞然大物令人目瞪口呆,它重达17吨,口径高达30英寸(约合762mm ),复杂的装填炮弹需耗时2个小时,最大投石弹重量1500磅。运送这样的大炮需要用三十辆大车连成一个载具,六十头牛在前拖拉,两边各配200人维持火炮的平衡。
当穆罕默德二世开始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威胁君士坦丁堡之时,东罗马皇帝恳求世间各国的支援,可是基督教世界对此置若罔闻,当时西欧的君王都在陷于内部争斗。只有埃及的苏丹出于对土耳其的忌惮,答应给予支持。
至于西罗马教皇对希腊东方教会的固执成见,依旧耿耿于怀,并没有动用它巨大的资源来帮助君士坦丁堡,但随着局势的恶化,教皇动了恻隐之心,可惜已太迟了,当他组建的特遣舰队还没驶出港口,君士坦丁堡已告失落。
1453年春,土耳其人终于开始动手了,先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运行150 哩的路程,把乌尔班大炮运抵君士坦丁堡的城下。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随后在圣罗马努斯( St. Romanus )门的前方竖起了苏丹大纛, 1453年的4月6号正式开始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战。
据合乎情理的估计,穆罕默德二世的总兵力为 25万8千人,水师共有320艘各类船只,但只有18艘是真正的战舰,其余大多为补给船和运输船。而君士坦丁堡只有七到八千的士兵,其中二千多人还是来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雇佣兵,以致战后穆罕默德二世封锁了这个尴尬信息的外传。 君士坦丁堡成三角形状,靠近海的两边敌军难以接近,北面是金角湾(亦称哈利奇湾),南面是马尔马拉海,沿海地区筑有防御工事,金角湾入口处有铁链封锁。西面陆地的一边有双层城墙和深达一百呎的壕沟作为防御工事,土耳其人的攻势集中在陆地一边的城墙上。
穆罕默德二世先发起试探性进攻,守军拥有的小型火器可打出五到十发的铅弹,一发铅弹就能穿透几层躯体,使得土耳其人血流遍地,损失惨重。
次日穆罕默德二世动用他的王牌武器“乌尔班大炮”,他在城下布置了 14 到 15 个炮兵阵地,每个阵地以一门主炮为主,同时环绕大量小口径火炮作为辅助。庞大的大炮群向城墙齐射,一时惊天动地,这在当时的欧洲是前所未闻。
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上出现了一个个弹痕,但城墙并未立即倒塌,到下午终将 5 号军事门北面的查里西乌斯门一段城墙轰塌。但晚上守军很快用泥浆,砖灰和软物装填的袋子修复了受损的城墙,这使得最初的火炮攻击并没产生实际的作用。
此后十多天,类似的情景连续上演:白天,土军大炮将城墙轰出一个个大洞,甚至局部倒塌;夜里,城内军民又将城墙破损处逐一修复。此外由于大炮发射过于复杂,每门大炮每天最多只能发射七次,而且还因为过热的金属时有发生炸膛事故,这些令苏丹狂怒不已。
每次炮轰后,土耳其人蜂拥而至护城壕,扛着粗大的树干,滚动巨大的木桶,想用各种杂物填满巨大的壕沟,前拥后挤使前面的人被挤下沟内,而被杂物所埋葬 。同时又遭到城内守军的枪炮箭矢的严厉打击,强攻一次次地失败,而这些辛辛苦苦扔下的杂物在晚上又被守军拆得干干净净。
穆罕默德二世接着采用挖地道的战术,可是那里的土质全是岩石,地道全被城里的工程人员所破坏。土耳其人见此计不成,又决定使用车载的木制塔楼来攻城,塔楼的外面包着三层牛皮以作保护,车内藏有炮火和弓箭手,可以通过塔楼的射孔进行射击,车上还有一架用滑轮升降的云梯。圣罗马努斯门的塔楼终被打开一个缺口,但涌入的土耳其人却被英勇的守军给赶了出去。此时已是黑夜,土耳其人决定在天亮之时再投入大量的生力军。哪等到天亮穆罕默德二世看到的只是被守军烧成灰烬的塔楼,圣罗马努斯门的塔楼被修复得依旧坚固,不由感到沮丧和失望。
其后土耳其军队的炮击照样日夜不停,并分别向提奥多西城墙发起两次大规模夜袭,但均被击退。经过一个多月的顽强的抵抗,土耳其人依然寸步难进,内部的不满在滋长,穆罕默德二世变得消沉而急躁。究竟年轻的苏丹想出哪条旷世奇谋,一举攻克君士坦丁堡,使千年帝国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以及这场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请看下篇。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下):海上的较量,最后一击!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下):海上的较量 苏丹的奇谋 最后一击
穆罕默德二世的对手是东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里奥洛格斯(1404年2月9日—1453年5月29日),他在1449年登基,但他绝非是无能胆怯的昏庸之君,但留给他的帝国已是国库空虚,领土殆尽,昔日威震天下的铁骑军和瓦郎吉亚近卫军早已烟消云散。
当穆罕默德二世在磨刀霍霍之时,受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求助,1453年1月来了一支由热那亚名将古伊斯提尼亚尼(Giovanni Giustiniani)统领的700志愿军,这是守城军队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他被君士坦丁十一世任命为城防总指挥,而海军的舰队司令则是威尼斯志愿者特里维沙(Gabriele Trevisan)。
由于土耳其人猛攻提奥多西城墙,君士坦丁十一世亲自率主力防守提奥多西城墙中段的5号军事门。古伊斯提尼亚尼则率热那亚军在君士坦丁十一世北面,防守阿德里安堡门和竞技场门。尽管兵力极其有限,但君士坦丁十一世并未因此将所有士兵部署在城墙上,还留下2支预备队,一支部署在陆上城墙后面的派特拉地区,一支部署在神圣使徒大教堂附近。
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战场上英勇应战,4月18日的夜里,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向被炮轰得破损严重的提奥多西城墙,发起第一次正式突击。面对潮涌而至的土军,君士坦丁十一世率众拼死抵抗,经过4个小时的血战,终将进攻者赶回去。
穆罕默德二世不但在陆地上遭到挫折,在海上的较量中也处于下风。4月20日五艘(有不同说法,或说四艘或两艘)装满食品和装备的大型船只往君士坦丁堡开来,其中四艘是热那亚的船只。在博斯普罗斯海峡的入口处,土耳其的三百多舰船成新月形排开,势将拦截这些胆大妄为的挑衅者。在两岸的营地和城墙上挤满了观众,在一片喝彩声中,经验老到的水手开着五艘船向着三百多艘舰船直冲了过去。
土耳其人先后两次发起攻击,但都被打退且损失严重。因为希腊人拥有一种恐怖的武器,阿拉伯人称之为“希腊火”,主要用于海战,是可在水上燃烧的液态燃烧剂,可惜它的配方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而失传。
穆罕默德二世看到如此情景,不由大怒,挥鞭骑马来到海边,大声喊叫鼓舞士气,土耳其人再次发动进攻,又是失败而归。五艘船只毫发无损,得意洋洋地驶进了金角湾,极大振奋了君士坦丁堡军民的信心。
这充分暴露了奥斯曼帝国的致命伤,土耳其人一直认为真主将陆地留给了他们,而将海洋留给了不走正道的人,因此其水师一直是帝国的弱点所在。这在未来的世界中,他们将为此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穆罕默德二世在陆地和海上都受阻的情况下意识到:只有从海上和陆地同时发动攻击,才能取得胜利。可是金角湾的港口横锁着一条无法穿越的铁链,东罗马还布防了八艘大船和二十多条小船。虽说土耳其人拥有三百多艘船,可只有十八艘真正的战舰。土耳其人非但不敢强攻,还唯恐对方的水师向外出击。
为了在海上发起进攻,同时又切断城外的补给线。雄才大略的苏丹向大臣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计划,他决定把轻型船只和补给船经陆地运到金角港内。所选的路线是经过加拉塔(Galata)的郊区,沿城墙至“大潮谷”一线,距离大约十哩,路途树林丛生。这个决定的成败取决于加拉塔人的选择。
加拉塔位于金角湾以北,隔着金角湾与君士坦丁堡老城相望。它在中世纪被称为佩拉(Pera)。1273年,东罗马皇帝将佩拉送给热那亚共和国,以回报热那亚的支持。在穆罕默德二世攻打君士坦丁堡时,加拉塔保持中立状态。
穆罕默德二世用金钱和空头承诺收买了短视的加拉塔商人,取得了过路权。4月22日晚上,上万人在山路上搭建木制的平台,涂上羊油和牛油使其润滑,然后将70多艘船从博斯普罗斯海峡拉上岸,在船底垫起滚木,用巨大的人力和滑轮向前拖拉。先拉上佩拉山丘,再经过一片平地,最后从斜坡上直接滑到港口内的浅水区。仅仅用了一个晚上,土耳其人就完成了这个壮举。
第二天一早,希腊人震惊地发现土耳其的舰队出现在了金角港内,这使他们回忆起当年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的情形,心理上的恐惧开始蔓延,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穆罕默德二世倾斜。本来兵力就严重不足的守军,不得不拨出一部分来防守港口的一侧。
历史上热那亚和威尼斯是世仇对头,针对土耳其舰队的翻山而来,在君士坦丁堡的皇宫里,城防指挥热那亚人古伊斯提尼亚尼和舰队司令威尼斯人特里维沙展开争吵,互相指责对方是奸细。
4月28日晚,气愤不过舰队司令特里维沙率领舰队前去偷袭,准备火烧土耳其舰队,但因消息泄露而遭到击退,反而损失了两艘舰艇和90名水手。
4月30日,土耳其人在港口的上半区最狭窄处完成浮桥的建设,它们由大小不等的木桶组成,上面铺着结实的木板,可以在浮桥上放置大炮,其中最大口径的一门乌尔班大炮就被放在了上面。满载军队和云梯的70多艘舰艇向着当年十字军攻破城池的地点驶来。
在随即而来的日子里,土耳其人继续日夜炮轰,攻城塔楼前赴后继,而已是孤城的君士坦丁堡名不虚传,依旧屹立不倒。穆罕默德二世看见古伊斯提尼亚尼成功顶住几十倍于己的敌人,不由大声赞叹真是一员猛将,想收买他为已所用。
5月中旬,土耳其人动用塞尔维亚人组成的工程队挖掘地道,东罗马出色的工程师德国人古兰特,利用“希腊火”和派出士兵杀入地道进行破坏。5月23日希腊人抓获两名土耳其军官,在严刑逼供下他们招出了所有的地道的位置,于是土耳其人的地道战彻底失败。
由于长时间的围攻,东罗马的力量几近耗殆,坚固的城墙已被轰得遍体鳞伤,靠近圣罗马努斯门的四座塔楼全被夷为平地。君士坦丁十一世为了发军饷,逼得拿走教堂的财物,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仍旧互相指责,粮草的不足使得他们几乎就要兵戎相见。君士坦丁十一世还在苦苦盼望威尼斯舰队的救援,可威尼斯政府却犹豫不决了,难道要为了一个没落的帝国去得罪强大的苏丹。
5月26日晚,鉴于久攻不下,苏丹召开最后一次最高军事会议,他遇到了撤军的提议,与东罗马暗地有来往的宰相Halil Pasha认为欧洲会组织一支联军来抗击土耳其(苏丹在占领君士坦丁堡的2天后处死了Halil Pasha)。而主战者认为西欧各国正忙于内斗,无暇顾及君士坦丁堡。年轻的苏丹坚决支持主战者,认定守军已是油尽灯枯,下达旨意决心要用全部力量做最后一击。
苏丹根据他的占星术,把最后的一战定在5月29日,苏丹用了36个小时来进行人员和物资的准备。28日全体穆斯林进行祈祷仪式,并被要求在圣战结束前保持禁食。伊斯兰教僧人遍访士兵,向他们灌输宗教信念,如成为殉教烈士,他们定会在天堂度过永恒美好的时光。
穆罕默德二世向士兵承诺:“我要城市和建筑物,一定将战俘,战利品,金银财宝和美女来做英勇的奖赏,使人人得到财物和快乐。首先登上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大无畏的士兵,获得的酬劳是掌管最美好和最富饶的省份。”
土耳其人士气高涨,整个营地里“阿拉是唯一的真主”和“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的欢呼声响彻一片。
面对土耳其人即将发动的最后攻击,28日君士坦丁十一世召集将领做了最后的讲话,此时他已知道威尼斯的舰队不会前来支援,面对破灭的希望,国君准备以身作则,去激励处于绝望中的士兵的勇气,众人泪流满面拥抱在一起。
傍晚君士坦丁十一世和群众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举行了最后一次弥撒,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互相拥抱,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教会共同做领圣体的仪式,整个过程充满了悲伤告别的气氛。
28日晚,土耳其的部队,大炮,柴禾都已抵达护城濠沟的边缘,70多艘舰船也抵达海港城下。29日天色刚破晓,土尔其人就开始了第一攻击波,是由老弱病残和流浪汉组成的乌合之众发起,他们的目的就是消耗守军的力量和武器。不出所料,壕沟内填满了他们的尸体,这倒为后来的战友提供了落脚之处。
第二攻击波由安那托利亚(Anatolians)和罗马尼亚的部队发动,他们集中攻击西北部的布兰奇恩(Blachernae)城墙,这段城墙在11世纪时建造,较其它城墙脆弱得多,1204年十字军就是从这段城墙攻入城内。安那托利亚和罗马尼亚的部队作战勇猛,但狭窄的地形限制了他们的兵力优势,守城部队不用瞄准即可大量射杀敌人,一度他们突破攻入城内,但立即被守军拼死赶出。经过两个小时的殊死抵抗,希腊人并没有后退一步,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大喊声激发了士兵们的最后努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穆罕默德二世派上了他的王牌军:土耳其新军(土耳其近卫军,Jannissaries)发起第三攻击波。从14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在被征服的巴尔干斯拉夫人中,选出一些最强健的男童,使其改信伊斯兰教,并接受军事训练,组成一支奥斯曼帝国最有战斗力的军队。
这批生力军如猛虎下山般向守军杀去,苏丹则手拿一根铁矛锤骑在马上督战,锐利的双眼观察战场上的瞬间变化。同时一批执法人员排在阵后,部队只许进不许退。战场上的厮杀开始进入白热化,鼓号齐鸣的军乐声,从阵地,战船和浮桥上发出的大炮声,双方的嘶杀声,一时间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惨烈血腥的战斗难以用言语形容。
真正的转折点是击中城防总指挥古伊斯提尼亚尼的那一箭(或一枪),当他看到自己鲜血直流,觉得疼痛无比,顿时丧失勇气,急着要去找外科医生,君士坦丁十一世赶忙拦住他喝道:“你的伤势很轻,目前情况危急,你要留在这里坐镇!”已经全身战栗的他毫不理会,从内墙的一个裂口处逃走,乘船逃离了君士坦丁堡,在抵达希腊希俄斯岛后不久就因伤重而亡。热那亚的军队一见首领逃走,军心大乱也开始撤离战场,独剩君士坦丁十一世率军苦战。
情势急转而下,穆罕默德二世见机催动新军发动更加猛烈的攻势,守军的防线开始全面动摇。土耳其一名叫哈桑的巨人勇士,带着30名敢死队,爬上了外墙的最高塔楼,他砍断了拜占庭的军旗,高举新月战旗站在高塔之上,虽然最后被射中27箭打落下来,但他鼓舞了新军的士气,动摇了守军的军心,很快守军抵挡不住,提奥多西城墙的外城墙被攻破,蜂拥而入的新军与内、外城墙之间的守军展开肉搏。
图中左侧披盔甲者为君士坦丁十一世
5月29日天将放亮之时,一群士兵无意中发现内城墙的科克波塔(Kerkoporta)门没有被封死,于是借机冲进城内,顷刻间土耳其人密密麻麻地涌了进来。
舰队司令特里维沙见此便知大势已去,于是集结剩下的八艘军舰和数十艘商船准备撤退。并希望君士坦丁十一世能上船流亡,但这位自知将会成为末代皇帝的君主,拒绝从他的首都逃走,决意战死沙场以身殉国。
在汹涌混乱的厮杀中,守卫在君士坦丁十一世周围的贵族警卫全部阵亡,皇帝悲愤地喊道:“难道找不到一个基督徒把我的头砍下来吗?”最后他被杀死在混战中。
希腊作曲家Stamatis Spanoudakis的作品:1453年5月29日的清晨
在被围困53天之后,千年的基督教帝国被穆斯林踩在了脚下,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
当穆罕默德二世踏入圣索菲亚大教堂之后,权势无常的伤感顿时盘踞心头,不禁念出波斯诗人高亚的诗句:“千古江山如许恨,百战英雄奈何乐。”
君士坦丁堡陷落的音乐篇
读了上文后,再来听一听Kamran Ince(1960- )1994年谱写的第二交响乐"Fall of Constantinople",肯定别有一番味道。它共有五个乐章,神似地描绘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战争全貌。
Kamran Ince出生在Montana,是美国人和土耳其人的后裔。六岁时跟随全家去了土耳其,在安卡拉接受音乐教育,后回到美国完成音乐硕士和博士的学习。音色和节奏是他音乐中的最重要的元素。
在该部交响乐中,始终有两个主题贯穿前后,不和谐刺耳的高音代表了东罗马的恐惧不安和拼命挣扎,鼓声加低音代表了不可一世的土耳其军队。
第一乐章“City and the walls”,是君士坦丁堡的坚固城墙和土耳其大炮之间的抗衡,隆隆的鼓声代表了炮声,炮击(鼓声)暂停后的月光下,军民抢修破损的城墙。
第二乐章“Haghia Sofia”(圣索非亚大教堂),圣索非亚教堂恢宏无比,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该乐章表达了君士坦丁堡的人民虔诚地在教堂里祷告,祈求上帝击退邪恶的敌人。优美的旋律却带有凄美悲哀的感觉,我把这首音乐作为本文的背景音乐,以显出千年帝国的灭亡伤痛。
(城破之后,大批受惊吓的老百姓拥入圣索非亚教堂,他们都听说过一个预言:当土耳其军队进城后,追杀至圣索非亚教堂的大广场时,天使会拿着宝剑从天而降,把宝剑交给坐在石柱下的一位穷汉,土耳其人就会被他打跑。就在他们等待预言成真之时,教堂的大门被斧头劈开,土耳其人冲了进来虏走了这些平民和贵族。)
第三乐章“Speechs”是双方皇帝在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时对各自军队做的鼓动演讲。各位不妨猜一猜两位皇帝的音乐形象。
第四乐章“Ships on rails”是首富有戏剧性的乐章,因为它刻画的正是陆上运船入港的传奇画面,后半段的阵阵鼓声象征土耳其舰只越来越多地聚集在港口中,好比一记记的重锤朝君士坦丁堡砸去。最后土耳其的军号吹起,预示着致命的攻击即将到来。
第五乐章“Fall of Constantinople”,土耳其人经过一番炮轰厮杀后,不可阻挡地进入了君士坦丁堡,音乐中的打击乐模仿刀枪的拼杀。该乐章与第一乐章有相似之处,鼓声代表了大炮的轰鸣,不和谐的高音是东罗马人的垂死抵抗,低音部的主题伴随军号是勇往直前的土耳其军队。
大航海时代-世界格局的大转变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对基督教世界的重大打击,穆斯林世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穆罕默德二世在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决定定都在此,从此君士坦丁堡被易名为伊斯坦布尔,圣索非亚大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
伊斯坦布尔是通向欧洲的桥头堡,欧洲已无屏障可守,穆罕默德二世和他的继任者踌躇满志,新月旗定将在全欧洲飘扬。此后的250年中,奥斯曼帝国始终是欧洲人的梦魇,仅仅占领君士坦丁堡76年后,土耳其人就攻到了欧洲的中心维也纳的城下,此时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范围达到了极点。
但是“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世界的重心正是在君士坦丁堡陷落的那一刻开始了移动。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许多东罗马帝国的著名希腊学者逃到西欧,他们把希腊和罗马传统的知识及书籍带到当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更重要的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直接促进了怒海远征,一个崭新的气势恢宏的大航海时代就此应运而生。
许多世纪以来,东西方贸易的商路都要经过地中海地区,靠着扼守欧亚大陆以及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拜占庭人从中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奥斯曼帝国在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却令人不解地严重阻碍甚至切断了这条贸易通路,可能他们是把切断贸易作为一种削弱欧洲的战争手段。
当时的欧洲,人们冬天里唯一主食是腌肉。然而在漫长的冬季里,腌肉也纷纷变质。十字军东征后,从印度引入了一种神奇的“魔法香料”——胡椒。变质的咸肉撒上这种胡椒后,臭味就会消失。于是,胡椒在欧洲顿时身价百倍。而胡椒运往欧洲的陆路只有经过君士坦丁堡。一旦失去胡椒,长年食用腌肉的欧洲人将无法忍受。
同时,贸易的萎缩还沉重打击数百年来从中赚取了大量利润的利益集团,为了能继续从东方获得丝绸和香料,打破封锁而重新获得利益成为了他们的共识。
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巨浪滔天的大西洋,通往东方的中国和印度的新航线。
当年面对四处扩张的奥斯曼帝国,欧洲人只能依靠中欧的堡垒和威尼斯人的海军苦苦支撑,但这种局面不会维持太久,因为奇迹降临在一个热那亚人的身上,他的名字叫哥伦布(1451~1506)。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时还只是2岁的懵懵孩童哥伦布,在1492年(君士坦丁堡陷落39年后)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西班牙人毫不迟疑地进行了殖民统治和开采金银。
1498年达伽马(约1460~1524)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519年(君士坦丁堡陷落66年后)麦哲伦(约1480~1521)完成了首次的环球航行。
在美洲开采的大量金银被运往欧洲,迅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此外伴随着美洲的发现,大批宣教士赶赴那里进行基督教的传教工作。由于西班牙是个天主教的国家,所以其殖民地也大多成为了天主教国家,而英国的清教徒则踏上了北美洲的大地。自此基督教遍传新大陆,扎根结果。
由殖民地而来的大量财富使西班牙建立起当时最强大的无敌舰队,1571年,以西班牙无敌舰队为首的基督教联合舰队在李班多海战中大破奥斯曼舰队,土耳其舰队几乎全被击沉或俘虏。
此次战役预示着战争新时代的到来。奥斯曼帝国所代表的游牧文明正在失去他们的平战转化能力的优势。在海战中,战舰上的水手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造舰技术需要平时去积累。这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是难以跨越的难题。而对拥有大量水手和建造商船经验的西班牙人,威尼斯人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
再经过120多年的拉锯战,到1697年,奥地利名将尤金亲王彻底粉碎了土耳其夺取匈牙利的梦想,迫使它与奥地利、威尼斯、波兰等国议和,放弃所有领土要求。至此伊斯兰世界对欧洲几百年的威胁终告结束,此时距君士坦丁堡沦陷244年。
从那以后,奥斯曼帝国不断衰落,而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实力日增,英国称霸世界,在美洲的新大陆上将出现美利坚合众国。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逼迫欧洲从农耕文明向海洋文明蜕变,并使基督教文明在世界上日渐强盛,而伊斯兰文明却固地自守,失去海洋而日益衰退。世界格局的大转变就此实现,其改变一直延续至今。
以上有关资料参考网上文章和《罗马帝国衰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