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中国,是否重演另一场“鸦片战争”? (中国论坛)
今天中国,是否重演另一场“鸦片战争”?
赵晓
历史并不简单重复,但它常常押韵。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一场“中英贸易战”,其失败源于制度不兼容与贸易封闭;那么今天,中美之间正在展开的结构性冲突,是否是第二次“制度性贸易战争”?
鸦片战争是一场关于市场准入、贸易公平、国际秩序的正面冲突。今天的中美贸易战,本质上亦如此。
我们必须直面这个令人不安的类比:
我们是否正在重演“只想出口、不愿进口”、 “只想自由贸易,却拒绝自由本身”、“只想收获世界、不愿自身改革”、“只要红利、不愿对等”的清朝权贵经济之贸易策略?
过去是茶叶、丝绸、瓷器,今天是芯片、光伏、电动车
1840 年前,中国其实就是英国的“世界工厂”了——源源不断向西方出口茶叶、瓷器、丝绸,却严格限制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2020 年代,中国依旧是全球最大制造国,主导光伏、稀土、电池、电动车等关键产业链,但对外资、尤其是美资在金融、数据、技术标准、审查制度等领域仍设置了大量“看不见的壁垒”。
? 过去的“十三行”变成了今天的“准入负面清单”;
? 过去的“中间商制度”变成了今天的“红色供应链”;
? 过去的“闭关锁国”变成了今天的“网络主权”与“内循环”战略。
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在表面上掌握了更加强大的产能、巨大的市场、完整的供应链——但相同的是,我们依然没有成为一个制度意义上的“自由市场国家”。
就像当年清朝靠白银积累换取“盛世虚像”,今天的中国靠顺差堆积换取“数字繁荣”。可一旦全球体系失衡,外需断裂,底层结构就暴露无遗。
中美结构性冲突,不是“贸易摩擦”,而是“制度脱钩”
从川普1.0 到拜登,再到川普2.0美政府的对华政策,尽管风格各异,但本质上是“共识性收缩”:
? 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正式爆发开始,美国对中征收惩罚性关税;
? 到2025年川普推出“对等关税原则”:你出口我多少,我也要出口你多少;
? 再到当下美国正式将关税战全面制度化,对中国商品加征145%关税。
这不是一时之气,更不是“竞选操作”,也不是“老大嫉妒老二”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而是“客户(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对“商家(全球最大制造国)”发出的“结构性问责”:
你不能一边占尽规则红利,一边破坏规则本身;
不能一边享受全球供应链,一边筑起体制铁幕;
不能靠权贵资本操控市场,却要求他人按自由主义方式对你开放。
换言之,这是一场与当年英国一样的结构博弈:
? 英国说:“让我们建立开放市场”,清朝说:“你可以来进贡”;
? 美国说:“让我们实现对等互惠”,中国说:“请尊重中国特色”。
这种话语结构的根本不对称,导致谈判永远是“各说各话”,制度脱钩变成必然趋势。
今天的“鸦片”是什么?
历史不会简单复刻,但机制可能重演。在1840 年,鸦片成为破坏封闭体系的突破口。
在2020 年代,类似“鸦片”的替代品也在上演:
? 中国大量出口“绿色工业产品”到欧美,却不愿让外资在本地做同样的事;
? 在AI、芯片、通信、社交媒体领域持续“进口限制、出口垄断”;
? 对内实行行政管制、补贴政策、价格控制,对外却要求享受“自由市场地位”。
这其实就是今天的“制度性鸦片”——靠不对称体系获得利益,却拒绝制度透明与权利交换。
最终,这种模式会逼迫全球其他国家构建“制度防火墙”——就像英国最终被迫开战,美国今天被迫设限。
不是因为你太强,而是因为你不透明、不对等、不自由,只强调自身“特色”,不承认他人其实也是人,人人平等,贸易也要对等,才是可持续的经贸往来!
结论:鸦片战争的理性终结,不是记恨,而是觉醒
鸦片战争距今已近两百年,但它的回音并未远去。我们所面对的并不是一段“远古屈辱史”,而是一段尚未完成的历史,是一场我们仍未彻底领悟其结构与真相的制度剧本。
中国人至今仍对“鸦片战争”耿耿于怀,很多人认为那是“英国的罪”、“毒品的耻”,是“帝国主义入侵”的肇始。但我们很少认真追问:
? 为什么我们只能出口茶叶,而不能进口毛呢?
? 为什么我们拒绝对等通商,却又渴望长期顺差?
? 为什么我们拥有那么多“洋务运动”的英雄,却始终无法建设出一个制度现代国家?
如果我们始终用“被侵略”的角度去叙述历史,我们就永远在情绪里打转,而不去问:“我们那时是否具备进入世界体系的硬核制度条件?”
我们今天常说,现代化不能忘本。但历史真正的“本”不在传统,更不在记恨,而在人心,在真实而良善的自省;不再回避责任,而要勇于改革。
正如袁伟时教授所说:
“历史不是为了复仇而记忆,而是为了反省而保留。”
正如秦晖提醒我们:
“鸦片战争不是西方打败了中国,而是现代打败了前现代。”
我并不太同意什么现代、前现代的划分,我想直截了当说的是:
“鸦片战争不是西方打败了中国,而是先进打败了落后。”
今天的我们如果还想往前走,不再堕入历史的深渊,必须意识到:
自由贸易的根基,从来不是便宜货,而是制度兼容;
全球秩序的钥匙,从来不是国力位次,而是治理逻辑;
真正的强大,不在于输出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共同制定规则。
不自由的国家不可能长久享受自由贸易红利,自由才是自由贸易硬核门票。
中国的精英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必须再次做出良心选择,并接受未来历史的检验:
是继续坚持封闭体系、权贵资本、国家主导,维持一个只为“赢面”设计、不容正义“反问”的经济帝国?
还是真正走向制度透明、契约精神、开放市场,成为全球信任体系中一个有力而平等的参与者?
请务必记住:鸦片战争的终结,不是“英国打败了中国”,而是中国第一次被迫面对一个我们并未准备好的现代文明世界!
中美贸易战的走向,将是中国第二次面对全球秩序时的抉择时刻。
我们固然可以用“主权”、“发展”、“道路自信”来回避制度改革!
是否也可以用“文明自觉”、“制度对接”真正打通现代化的深水区?
切记:
自由贸易不会永远向不自由的体制开放;全球市场也不为不公平的规则长期买单。
自由与开放的制度,才是全球经济的通行证。透明、对等、法治,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地基。
1840 年的那扇门已经被炮火轰开,2025年的这扇门——我们将如何走出去,或者是否再次关闭——将决定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也将决定我们的子孙是否仍将重复我们未完成的历史功课。
愿我们铭记中国本土保守主义者孔子的教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请放下自意、自大、自我、固执,真正为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生生不息、文明昌盛,发自良心地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