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华观点:中美关税战,何去何从? (中国论坛)
中美关税战,何去何从?
岩华观点:中国出口制造业是1980年代,习仲勋书记在广东开创的,在改革开放47年的辉煌成就中,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另两架是投资和消费)。现在,出口制造业只占中国GDP的20%左右,仍是经济发展和人民就业的主要支柱产业。
现在中国GDP里面,“基础建设及固定资产”成分,仍占45%以上(过去很多年曾高达70%),这在短期是无效益的或负资产。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政府进行的固定资产和基建投资只占GDP的6-7%,加上民间基建投资,也只占GDP的20%左右。其经济成长动力主要是更有效益的市场消费,这占到经济总量的70%左右。
例如,中国高铁90%都是亏钱的,只有北京上海及广州的几条盈利,多数投资连每年的利息都收不回来。现在的出口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实际贡献就是:100%减去固定资产投资45%,也就是说,55%的内部消费和出口制造业,承担了几乎100%的“有效经济”成长。
另一半的国内消费,主要是城市居民消费(占人口半数的农村居民没消费能力)。其中房地产对中国GDP的贡献度在30%以上,目前,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大萧条,内部消费市场日渐萎缩,北京提振消费的措施望梅止渴,唯一看得见救援“以旧换新”,实行好几年了,只补贴了1千多亿人民币,纯属杯水车薪!如果不给全体老百姓发放几万亿现金,中国经济根本就不可能复苏!
中国仍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源每年3000亿美元,这是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墨西哥(1700亿)与越南(1300亿)的总和。公开统计:中国对美直接出口只占中国总出口额的14%,但是越南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对美出口产品的中国成分(转口和组装)占比很高。美国贸易代表公布,中国每年对美“实际出口额”高达1万亿美元。那就意味着,对美出口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8%以上。如果,中国对美出口被堵死,那么中国对欧盟出口(占总出口额的18%左右),也会跟着出问题……
所以,不管中美关税战打到什么程度?无论面对美国哪个政府?在什么情况下,只要符合中国利益,就应随时与美国妥协。国家利益最大化基于理性务实、深谋远虑。而不应只顾眼前面子,意气用事。现代政治是妥协的过程,绝对不是一味斗争或战争……

美国欧盟“固定资产投资”在GDP的占比
美国欧盟“固定资产投资”在GDP的占比
基础设施建设及固定资产投资(通常指“资本形成总额”,Gross Capital Formation)下面是欧美基建投资占GDP比例解析。
在美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私人固定投资(如企业设备、建筑)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如道路、桥梁等政府项目)。根据世界银行和其他公开数据的统计:
• 历史趋势:近十年来,美国的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通常在20%-22%之间波动。2023年,这一比例约为21.5%(基于世界银行数据和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
• 2024-2025年情况:随着美国政府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2021年通过,1.2万亿美元计划),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有所增加。但由于该法案的资金分多年逐步释放,且私人投资受高利率影响增速放缓,2024年和2025年的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例预计不会有大幅提升,可能稳定在**21%-23%**左右。
• 具体分析:美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例相对较低(公共部分仅约2%-3%),远低于其经济总量的全球领先地位,这与美国经济更多依赖消费驱动(消费支出占GDP约68%)有关。
欧盟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因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变化较大,但整体数据可以通过欧盟统计局(Eurostat)获得:
• 历史趋势:过去十年,欧盟的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例平均在20%-23%之间。2023年,这一比例约为22%(基于Eurostat数据)。
• 2024-2025年情况:欧盟近年来通过《欧洲复苏计划》(NextGenerationEU,7500亿欧元)和绿色基建投资(如可再生能源、交通网络)推动固定资产投资。2024年受能源危机和高通胀影响,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2025年预计随着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持,比例可能略升至22%-24%。
• 具体分析:欧盟的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例(公共部分约3%-5%)略高于美国,尤其是德国、法国等国对铁路、能源设施的投入较多。然而,欧盟整体经济增速较低,投资更多集中在绿色转型而非传统基建。
对比与总结
• 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预计在2025年为21%-23%,基础设施部分占比较小,更多依赖私人投资。
• 欧盟: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预计在2025年为22%-24%,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占比略高,政策导向性更强。
• 差异原因:美国经济以消费为主,基建投资相对保守;欧盟则因老龄化基础设施更新需求和绿色政策,投资比例稍高但分布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