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

《中国论坛》是综合性论坛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夹

直排显示
头像

为国选士:百年前的北大考题 (中国论坛)

作者: admin ⌂ @, 发表于: 星期三, 七月 24, 2024, 12:12 (132天前)

为国选士:百年前的北大考题

20世纪上半叶,新旧思想与力量此消彼长,世界云波诡谲,北京大学汇聚了大部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精英,是万众瞩目的中心。出什么样的题目来考选新生,颇能反映北大学人的立场、志趣及对国际的认知。

1919年预科作文题:学问当以实验为基础说。

1924年预科国文题:“研究国故”和“保存国粹”,是不是同样的事情?试把各人自己观察所得写出来。

1925年预科历史题:我国关税失自主之权,国几等于灭亡,其故何在?其原动力起于何国?结于何种条约?

1936年本科作文题:叙述你平日作文所感到的困难,并推寻困难的由来;或者,你从读书以来,对于学问的兴趣经过几次转变?试说明其经过及原因。

1944年地理题:地理系基本公民教育之一,应如何解释之。

1946年联合招生作文题:学校与社会。
……

《为国选士》以年份为序,系统整理1917-1948年北京大学本科、预科和文、理、法等各门类招生入学试题。此外,本书特别收录相关历史图片资料与师友名篇,忠实呈现当时招生情形与校园记忆。


《为国选士:老北大入学试题(1917-1948)》,任羽中 主编,北京大学校刊编辑部 编,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耗费心力汇编出版这本“老卷子”的意义

1905年,清廷颁布谕令,宣布“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隋唐以来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就此终结。再六年,清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也一齐覆灭。

“废科举”与“兴学堂”联系在一起,科举骤废,而新式学堂该如何罗致人才?其实,也离不开考试,而且新的考试变得更多、更复杂。于是,新学堂的入学考试,尤其是“不特为学术人心极大关系,亦即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的“大学堂”(即北大前身)的入学考试,尽管和科举考试很不一样,却仍是为国抡才的大事、大典,也正如罗志田老师所指出的,“大学考试成为社会性表述”,能“揭示时代思想”,所以本书斗胆用了《为国选士》这样一个名字。

我对近代中国教育史了解不多,只因2001年四川师范大学杨天宏老师嘱我到北大图书馆代为复印《密勒氏评论报》和《北京大学日刊》上有关“民意测验”的史料,偶然看到《日刊》“本校纪事”栏目刊登的“新生入学试验之试题”,当时产生了很大兴趣。因这些题目,题干简约,但涉猎面广,考察深入,

可以想见当年的考生具有何等才学,即使“穿越”回去,我觉得自己也难以考中。后来陆续找到了1918—1926年间北京大学历年的招生试题,并联系当时在川师学历史的朋友龙伟、汪洪亮等一起整理,想出一本小书而未成,这些题就一直留在手边。2009年,还写了一篇小文章登在《中华读书报》上。

租界、路权、法俄革命与《论自由》

——从几份民国老卷子说起

翻检《北京大学日刊》,看到许多有意思的材料,比如民国七年至十五年(1918年—1926年)北大本科、预科入学试题,科目包括国文、本国史、外国史、数学、物理、化学、论理学(即逻辑学)、地理学、英文、法文、德文等等,其中大量题目涉及“国际”知识。这个时间段正好是从“五四” 的前一年到“大革命”失败的前一年,其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新”“旧”思想与力量此消彼长,所处的国际环境也云波诡谲,北京大学汇聚了大部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精英,乃是万众瞩目的中心。出什么样的题目来考选新生,颇能反映北大学人的立场、志趣及对国际的认知。比如,1919年的作文题目是:“学问当以实验为基础说(篇幅不得过长,须自加句读符号)。”题下还有一段说明:

学问者,亦学术也,乃天下之公器。公器者,贵乎公而重于器。公者,秤也。欲使之公,必立于事实之基础,否则皆妄言痴语也。学问者,大凡分为两途,一为自然之科学,一为社会之科学。前者研究自然,后者研究社会。自然科学必依事实为据,以实验为凭,科学之结论需经过实验室反复实验方得以认同。至于社会科学,也应以实验为基础。美哲杜威创实证主义一说,我国胡适之博士倡之,其意即社会科学也当于社会中求以证实。又考古界、历史学者视田野为实验室,学问亦必在实验中产生与检验。故曰:学问当以实验为基础。

考生如熟读“胡适之博士” 的著作,想来作此文必能驾轻就熟。而1924年的预科国文第一题就是:“‘研究国故’和‘保存国粹’,是不是同样的事情?试把各人自己观察所得写出来。”这也正是当时胡适等人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罗志田教授曾就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发表两篇长文,从“对对子”和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的有关争论中,看出时代思想与社会心态的走向。北大的这些入学试题,虽并未引起过争议,但却也隐约透露出深意。

比如,1918年的文本科地理学考题有三道:1.详言我国边界外丧失之土地;2. 列举我国沿海之租割地;3. 试说世界各国在太平洋之殖民地。

1919年的中国地理试题则为:1. 我与日俄英法四国相共之河流有几?2. 南满胶济两路与直鲁奉吉各省军事商业利害之关系。

类似的题目每年都反复出现,比如1920 年有“俄日英法四国各握我一方之路权独以中部横行之陇海大铁路归永久局外中立国比利时承办将以阻胶济路之发展欤抑利用比国为傀儡以杜各国之争欤试就内容之真象言之”(原文如此,无标点),“试言全世界中天然民族存亡之状况及其分布之地域”。1923 年有“试叙述南满铁路及京绥铁路之路线并从地理上推测两路运输之重要物产”,“由上海向伦敦航行,其经过之商埠及各商埠所隶属之国别若何?”。

也就是说,在那几年间,北大地理考试的“热点”就是论述西方列强如何侵夺我国(及东方各国)的土地与路权。

在本国史考试中也是如此,涉及“近代史”的题目,基本上都与列强侵华史有关。1923 年考了“说明天津教案之原委”,第二年接着考“晚清教案发生之原因及其结果”,1925 年则考“我国关税失自主之权,国几等于灭亡,其故何在?其原动力起于何国?结于何种条约?”。

外国史的考试,最多出现的则是“革命”。1919年考题中有“法国革命与俄国革命有何异同之处”、“法国革命的原因”,1920年仍然考原题“试述法兰西大革命之原因结果”,1925 年再次考“试从思想上,政治上及经济上解说法兰西大革命之原因”。

除了法国革命之外,俄国革命和西欧社会主义也是大热门。1921年的外国史考题中有两题:“西洋社会主义始于何时及何人?其主张若何?能略陈之否?”“近世西洋史可再分为三期:一为宗教改革时代,二为政治改革时代,三为社会改革时代。究竟各种改革发端于何人及何国?并在何时?”1924年的世界史考题有“俄国劳农政府组织之大概”。1925年则有“试言俄国农业经济,与其政治革命之关系”,还有“试述左列诸人之思想或事业:达尔文、马克思、梅特涅、玛志尼、毕士马克(即俾斯麦)、林肯”。

……

倏忽十多年过去,2020年,我到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到任后对《北京大学校报》做了一些改革,把所有版面都留给师生发表文章,希望能找回作者,更培养读者。校报的前身即《北京大学日刊》,创办于1917年,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报纸之一,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独特地位,百余年历史几乎没有中断,使这份报纸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记忆,也是史料的宝库。我和校刊主编汤继强及张宁、韩芳、刘乃勇、陈振云、李慧宁、李舒燕等几位同志一起商量,决定从汇编老北大入学试题入手,系统整理百年校报,争取出版几种有价值的史料集,同时,通过汲取历史的营养,努力让百年老报焕发出新的生机。

此后三年,我们遍寻《日刊》登载的老北大入学试题,同时在学校图书馆、档案馆的支持下,查找到部分原始文件。此外,民国时候即有学人或书商编印过多种入学试题集,比如《大学入门》《十九年度各大学入学试题》等。2016年,新星出版社还重新出版了么其璋、么其琮兄妹所编《民国老试卷》,此书收入民国时期各大学各学科入学试卷三百余套,涵盖大学逾五十所,学科包括国文、数学、英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公民等普考科目及经济学、心理学、簿记、博物等专门科目,很有参考价值。历史学系王奇生教授、图书馆副研究员栾伟平为我们提供了资料索引参考,在此表示感谢。我们尽可能完整地收录了1949年之前老北大历年本科、预科和文、理、法等各门类招生入学试题,但遗憾的是,仍有个别年份或门类的试题缺失,未来还要再设法补齐。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先从字迹漫漶的旧报刊书页上摘抄试题,录入电脑,同时努力用多份资料互相印证,形成比较好的底本,排版工作者张亦军给予很多帮助。而后,进行了多轮校对。在此基础上,又请曾主持编纂过《杜登德汉大词典》的周祖生先生等相关学科的教授帮忙审看,学生李白、王葭、王清昊、李郑心、唐晨鸣、李佳媛、祝晨旭、王馨瑶等人参与校对工作。编校时,对少量影响理解的古今用字、专有名词不同处作了统一或标注,以及根据全书体例等原因、极少数试题没有收录,除此之外,尽可能保留试题原貌。但因涉及多学科、多语种的内容,可能还存在不少错谬,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为呈现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北大党委宣传部的王钰琳到学校档案馆查找复制了同时期北大的招生简章、试卷出题草稿、学生答卷、录取名榜、新生课表、实验室图景等档案原件,做成高清图片插入书中,其中多是首次公开的珍贵档案资料。本书附录由谭徐锋先生编选,收入了蔡元培、胡适、朱海涛等人关于北大考试和学风的回忆文章,可帮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有关情况。本书能顺利出版,也有赖谭徐锋先生出力,在此谨致谢忱。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耗费心力汇编出版这本“老卷子”,不仅是想为研究近现代中国教育与思想文化的学者提供一些史料,也未尝不希望能给今日的大学、中学教育作一参考。我认为不必神化“老北大”,更不应美化民国教育,但作为几千年中国社会大转型的一个时期,民国的教育也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东西,前人付出的艰辛努力,应该转变为今天的财富。老北大的入学考试,往往由第一流的学者命题,衔接了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对青年学识所提出的要求,以及灌注其中的思想理念,无疑是引领风气的。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当时的仁人志士,究竟希望选录什么样的年轻人,又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子,这些试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假如本书能够被今天大学、中学里的教育工作者看到,能因此让某些考试变得更有生气一点,能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让学生再多读点好书、再多想想关系世道人心的问题,那我们的努力也就值得了。(摘自《为国选士:老北大入学试题(1917—1948)》后记)

  745次阅读
帖子总数: 9914; 主题总数: 7732; 注册用户: 149; 当前在线: 1865 (1注册用户; 1864游客)
论坛时间: 2024-12-03, 11:27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国论坛 版权所有 | Designed by 纽约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