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致命缺点:断送大明江山 (中国论坛)
崇祯致命缺点:断送大明江山
岩华观点: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一生勤于政务,生活节俭,一直梦想“中兴”,但却因为自身的性格缺陷:刚愎自用,刻薄寡恩,不听忠告,轻信谗言,一意孤行。在当时绝对皇权体制下,朝廷内没有士大夫阶层或法治体系有效制衡,致使大明朝内忧外患、连年天灾人祸,无法及时整治,不能有效解决,终致大局不可逆转……正是他个人原因致使明王朝270余年的辉煌基业,在其手中彻底断送。《明史》作者张廷玉评价,崇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01
清除魏忠贤,掌大明实权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熹宗皇帝朱由校遗诏,皇位由同父异母弟、信王朱由检继承。11天后,即农历八月二十二日,熹宗皇帝驾崩,朱由检即位。刚开始,已经59岁的魏忠贤以为,这个16岁的小皇帝朱由检不过还是个娃娃,把他拿捏游玩于掌上显然不在话下。
朱由检登基后,已然感觉到了大明王朝内外的重重杀机,他不敢吃宫中的食物,因为朝廷内外包括他身边的太监和宫女,绝大部分都是魏忠贤安排的手下,因此,只能偷偷吃自己藏在袖中的饼子;晚上,少年皇帝甚至命令将大殿和寝宫的蜡烛全部点亮,因为他担心,黑暗处不知道是否藏匿着企图刺杀他的奸贼。
在昭告天下的《即位诏》中,朱由检说:“朕以冲人(幼龄)统承鸿业。祖功宗德,唯只服于典章;吏治民艰,将求宜于变通。”吏治,是他即将开刀的第一步,而开刀的对象,无疑就是魏忠贤。
崇祯皇帝朱由检,一开始表现得非常隐忍,表面上对魏忠贤毕恭毕敬,暗地里却开始一步步地清除身边的阉党势力。他先是遣散了身边一些来路不明的人员,然后新选了一些宦官入内侍奉自己。
接着,他又命令魏忠贤的阁臣黄立极辞归乡里,然后又让李朝钦等一帮魏忠贤的心腹以“乞休”的方式去职。魏忠贤感觉不妙,便试探着跟小皇帝朱由检说,陛下,我要辞去东厂提督一职,但崇祯却故意没有答应,因为他觉得时机未到,还需再等等,因此仍然极力“挽留”了“厂公”。
从内到外,崇祯皇帝开始层层抽丝剥茧,一点点地清除魏忠贤的势力。
崇祯皇帝有条不紊,步步推进,也使得朝中一些投靠魏忠贤的墙头草们发生了分化。眼看新皇帝可能要清剿朝政,新任的南京通政使杨所修以及吏科都给事中陈尔翼揣度着小皇帝的意思,于是上疏弹劾魏忠贤的老部下、兵部尚书崔呈秀,说他以往干了迫害东林党人的坏事,但崇祯对此暂时压了下来。
不久,原来跟随魏忠贤却没有受到重用的云南道御史杨维垣也连连上书,斥责崔呈秀“内谀厂臣,外擅朝政,贪淫横虐”,由此掀开了一场朝臣攻击魏忠贤势力的舆论风暴。
崇祯的策略是,他自己看似不动,暗地里却鼓励那些反对魏忠贤的朝臣们,以及利用魏忠贤原来的心腹们,来发起一场讨伐魏忠贤罪孽的运动。
而那些多年来被魏忠贤一伙压制迫害的东林党人和民众们,也纷纷开始爆发了,大量的奏疏如雪片般纷纷进呈,其中贡生钱嘉徵更是上疏历数魏忠贤有“并帝”、“蔑后”、“弄兵”、“朘民脂膏”等10大罪。
崇祯读后,心里为之震动,随即召来魏忠贤,让侍者一条条读给魏忠贤听,并且每读一句,就斥问魏忠贤说,“这是在说什么?”弄得魏忠贤只能跪在地上不停磕头,不知如何辩解。
眼看这位16岁的小皇帝雷厉风行,三个月间便将实权步步掌握,而自己的党羽则被贬的贬、被抓的抓,魏忠贤心生畏惧,于是乖乖地带着几百个随从,赶紧照着小皇帝的指示,朝着安徽凤阳的明帝国祖陵开拔前进了。
但崇祯并未饶过他。朱由检随即下令,让锦衣卫前往追击魏忠贤,并准备将他逮捕回京继续问罪,得知消息的魏忠贤知道难逃一死,于是在行到河北阜城时,和同伙一起在旅店中喝酒痛饮到半夜四更,然后上吊自杀。
至此,呼风唤雨达七年之久的“九千岁”魏忠贤,在短短三个月间,便宣告身败覆灭。民间欢呼不已,称颂他为“圣人出”。
02
杀袁崇焕:群臣躺平、无人再战
在这位新皇帝的带领下,大明似乎可以重获生机,应该有着另一番天地,然而,历史的发展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崇祯二年(1629年)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是个不祥的年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由于人治官僚体系内部不和,内耗加重,没有公平竞争与透明法治体系,造成了两位重要将领的自相残杀,加速了明朝帝国的衰亡速度。这二人就是当时名震朝野的毛文龙、袁崇焕。
毛文龙是明末重要将领,在辽东抵抗后金,多次取得重要胜利。但他最后因“通敌”罪名被袁崇焕所诱杀。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成了其身上的争议焦点;而崇祯帝杀袁崇焕,也激起了历史的滔天巨浪。令人唏嘘的是,袁崇焕被崇祯帝所杀,两大罪状,一是擅杀毛文龙,二也是“通敌”。
崇祯帝继位后,强烈希望立即扭转辽东战局,火速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辽东事务全权交给他,并在七月专门召见袁崇焕,详论辽东整体战略。
崇祯帝问袁崇焕说:“女真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据实奏来。”
袁崇焕对答说:“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万里之外,倘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整个辽东可收复。”
崇祯帝听完兴奋地说:“五年收复整个辽东,朕不会吝啬一个封侯之赏,望卿努力。”内阁辅臣们听了“五年全辽可复”后,无不对袁崇焕交口称赞说:“崇焕肝胆识力实在不凡,真是一位奇男子!”独独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并不相信,特意询问袁崇焕,袁崇焕竟然以“聊慰上意”作为回应,意思是说:我就是逗皇上开心开心而已。
如此重大事情,被袁崇焕如此调侃,让许誉卿脑袋“嗡”一下,问他说:“到时如果按期责功,怎么办?”袁崇焕才意识到“玩笑开得有点大”,于是不断向崇祯帝提出各种要求。崇祯帝对他的话深信不疑,需要什么给什么,只要五年平定辽东就行。
面对局势越来越不利,袁崇焕开始对“五年复辽”许诺感到害怕。不仅没平掉辽东,相反让皇太极的部队追到京城。在接到崇祯帝召见的命令后,袁崇焕穿着青衣戴着小帽进宫。见到朝臣,他极力形容敌军势不可挡,希望由朝臣提出城下之盟,促使后金撤退。
这时候的崇祯帝偏信太监谗言,深信袁崇焕已“投敌判国”,故意做出慰劳样子,还将自己的貂裘大衣脱下来给袁崇焕披上,并简单寒暄几句。当袁崇焕提出将部队引进德胜门休整时,崇祯帝迅速予以明确拒绝。随即,崇祯帝对京城进行布防,防止意外发生,在全部做好准备后,再次宣召袁崇焕。见到袁崇焕,崇祯帝突然变脸:“着锦衣拿掷殿下。”锦衣卫蜂拥而上,将袁崇焕朝服脱去,押解到西长安门外的锦衣卫大堂,着手进行审讯。
袁崇焕的心腹爱将祖大寿目睹督帅被抓,大为惊愕,吓得浑身发抖。一旁的大学士成基命看到祖大寿的状况,立即磕头请崇祯帝慎重,并说:“敌在城下,非他时可比。”帝不听。有的辅臣劝谏,对崇祯皇帝晓之以理:“临敌换将,兵家所忌。”崇祯帝已经被气得崩溃,下了狠心说“势已至此,不得不然”。
在崇祯帝的眼里,自己寄予厚望的袁崇焕一直在忽悠自己。
1630年3月16日下午,崇祯帝在乾清宫暖阁召见内阁辅臣等大臣,商议处理袁崇焕问题,然后持续在平台召见内阁、六部以及大明的所有调查机构,涉及部门之多,为处死辽东总督袁崇焕全面做出准备。他气势汹汹地历数袁崇焕几大罪状后,问群臣说:“卿等已知之,今法司罪案云何?”大臣们都低头不语,崇祯帝正式宣布对袁崇焕的处理决定:“依律磔(音zhé读‘折’)之。”就是最酷的剐刑。
有史家评论说,当初,袁崇焕妄杀毛文龙,最后崇祯帝又误杀袁崇焕,自此边事更无人可用,明亡的征兆已经决定下来。
此后的长期岁月里,崇祯帝依旧如同救火队长一般,终日勤勤恳恳,却未见一丝成效。大明如同触礁的大船,在狂风巨浪中被颠簸得摇摇欲翻。
03
拒绝议和,腹背受敌
历史记载显示,皇太极曾经通过多种形式多次向大明帝国发出求和信息,表达了希望双方罢兵息战,互相贸易,各安耕织,以享太平的愿望。经过多年战争,皇太极显然知道,通过战争抢掠,不如互市贸易;而通过互市贸易,不如迫使明朝输款供给。
遗憾的是,大明帝国君臣消极接受了500年前“靖康之耻”后宋金议和的教训,谁都不愿被看成是秦桧的同类。特别是袁崇焕被杀时,私下议和就是一条重要的罪名。
于是,随着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日益壮大,帝国日益陷入腹背受敌,南北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窘境。为此,一些有见识的官员曾经建议崇祯皇帝,以议和安抚后金,集中力量解除内忧。从当时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人对农民军作战的情形看,这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不料,崇祯皇帝断然拒绝,严厉下令,胆敢言和者斩!致使满朝文武噤若寒蝉。
到崇祯十四年,张献忠攻下襄阳,杀死襄王。李自成则趁河南大饥荒之机,在起兵十几年之后第一次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政治口号,结果,竟有数十万饥饿的农民踊跃加入到他的队伍之中,旋即攻下了河南重镇洛阳,俘虏了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叔叔福王朱常洵。就此,中原战场格局发生根本性逆转。
公元1643年,是为大明崇祯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这一年,大清朝发生了许多令历史无法忘怀的大事——皇太极去世,福临继位,多尔衮由辅政王晋为摄政王。大明朝也在焦头烂额之中迎来了自己最后的时刻。
这一年,明朝内阁首席大学士周延儒被皇帝下令赐死。这是崇祯皇帝继杀死薛国观之后,第二次处死首席大学士,由此,朱由检成为整个大明帝国唯一一位杀死两个宰相的皇帝。
说起来,薛国观能够当上首席大学士和多尔衮还有点关系。公元1638年(即大明崇祯十一年、大清崇德三年),多尔衮率军闯入大明腹心地区达七个月之久,对大明的打击空前巨大,卢象升、吴阿衡两总督战死,洪承畴、孙传庭被调离陕西前线,李自成、张献忠有了喘息之机等,都是因为这次战争所致。当时的首席大学士在此期间举措失当,从而丢掉了首辅的职位。于是,薛国观坐上了这个位置。
不久,君臣二人为经济窘迫、军费没有着落发愁。薛国观便给皇帝献了一策,他建议皇帝发行“国债”,向大臣和皇亲国戚们借钱。这家伙特意举出了一个离皇帝很远的亲戚侯爵李国瑞为例,说他拿出四十万两白银应该不难。
李国瑞为了显示自己没有钱,把房子拆了,然后,把家里的破铜烂铁统统摆到大街上叫卖,说是要换钱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朱由检听说后,怒火万丈,立命夺去李国瑞爵禄,致使李国瑞惊悸而死。另一位重要的皇亲国戚周皇后的父亲也是到处哭穷,勉强捐出了一万两。后来,李自成进北京后,据说,在周皇后的父亲家里,敲剥出了五十三万两白银。
崇祯一朝17年,总共使用了50位内阁大学士,史称“崇祯五十相”,意思是说,崇祯皇帝有50位宰相还亡了国的意思。
04
失去最后的南迁机会,景山自缢殉国
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元旦,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真正是个黑色的日子。
史书记载,是日凌晨开始,北京便狂风漫卷,“震屋扬沙,咫尺不见”。崇祯皇帝早早来到大殿,坐在那把龙椅上,等着群臣前来朝贺。谁知,上朝的钟声敲响后,久久看不到一个官员上朝。可能是风声太大,等在外面的官员们没有听见,误以为皇帝还没有起身。于是,皇帝命令再敲钟,不停地敲,并打开东西两侧大门。等了好大一阵,还是一个人影也不见。
当此时,李自成的势力在河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地迅猛发展,出兵北京的计划正在落实之中。南方地区同样烽火连天。张献忠率大军由南昌南下,连续攻占长沙、衡州,江西、广西的许多地方也相继陷落。进入甲申年后,张献忠溯江西上,进入四川,击败了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著名女将军秦良玉,一举攻占了万县等地。
正月初三,崇祯皇帝召来一位名叫李明睿的官员,询问御寇之策。李明睿请他命所有人等回避,然后直截了当地建议,值此天下汹汹之际,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南迁。回到大明朝祖先开基创业的南京去。就当时的情形看,整个国家只有江浙一带还稍许平静一些。
朱由检沉思良久,说:“这件事关系过于重大,不可随便说出口。”
到此时为止,南迁之议可能是朱由检唯一一个延缓大明帝国生机命脉的机会了。可惜,这位皇帝政治才能与个人品性上的重大缺陷,又一次在历史关头发挥了作用。
一方面,他应该很清醒地知道,南京作为留都,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且有重兵驻守,在那里是有可能再图振作的。为此,他秘密命令在天津海边准备了两百艘海船和一千名精兵卫队,随时准备扬帆南行。另一方面,他特别害怕臣民认为自己怯懦,害怕丢面子。其中,可能也有害怕动摇民心的意思。为此,他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
随着李自成大军日益逼近北京,李明睿再也无法沉默,他公开上书皇帝,建议立即南迁。崇祯皇帝还是犹豫不决。
就在此时,一个善于揣摩上意的官员,表现出“极端忠君爱国、特别慷慨激昂”,此人名叫光时亨。他上书皇帝,激烈弹劾李明睿“畏战逃亡”。这一来,皇帝又犹豫了,在朝堂上,崇祯慷慨激奋地宣布:“国君死社稷,正也,我下定决心了。”
在这个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历朝“末代皇帝”偏爱这类吹牛拍马、阿谀逢迎者,似乎成了历朝历代亡国之君的致命弱点——这使大明王朝失去了历史上的最后机会。
极具讽刺的是,李自成进北京后,主张南迁的大臣或逃走或自杀,坚不投降。偏偏是那位慷慨激昂的光时亨,几乎是在第一时间便投降了李自成。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来到北京城下。早朝时,大臣们谁都不敢说话,有人站在那里只是默默流泪。崇祯皇帝显得有些神经质,时不时伏案写几个字,让边上的人看一眼,随即抹去,别的人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有一种说法,说他反复写的是“臣皆亡国之臣”,“文臣个个可杀”。
三月十八日早朝,只有三个官员前来朝见皇帝。大约众人已经知道皇帝在案子上写的字了,所以,大家谁也不敢来触皇帝的霉头。当日深夜,皇帝召来太子兄弟三人,亲手为三个儿子换上了破旧的衣服,为他们依次系紧衣带,叮嘱他们:“今天你们还是皇子,明天就是平民了。天亮以后,你们要忘掉自己的身份,隐藏好,不要告诉别人你们的姓名。见到老者要叫爷爷,见到年轻的叫叔叔。万一能活下来,要为父母报仇,别忘了今天的告诫。”史书记载说,在场者泪如雨下。
三月十九日凌晨时分,朱由检在多方企图逃出城受阻后,来到景山寿皇亭旁,在一棵老槐树上自缢而死,陪伴他的只有一位名叫王承恩的司礼太监。崇祯留下的最后遗言是;“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当天中午,李自成从德胜门进入北京。立国276六年的大明朝,就此走进历史。
完整帖子:
- 崇祯致命缺点:断送大明江山 - admin, 2024-07-22, 12:54
- 李自成进攻北京前,曾请求投降 - admin, 2024-07-22,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