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会谈,维护共同利益 (中国论坛)
中美元首会谈,维护共同利益
岩华观点:尽管近年来中美关税壁垒丛生,双方经贸额却屡创新高。至2022年中美“货物贸易(trade in goods)”达76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5800亿,从美进口1800亿。另外中美还有至少2000多亿美元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形成的“要素收入贸易(elements income trades)”。根据WTO的最新报告,中美未经统计的这些价值链贸易,可能高出货物贸易的三分之一。这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品牌、设计、软件、数据等无形资产;及留学、旅游、金融、保险、投资移民等“服务贸易”等,包括这些“要素收入贸易”,美国享有绝对顺差(38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美互补贸易基本平衡,两国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这就是为什么中美关系至今仍牢不可破的根本原因。再加上中美民间你中有我,无法分割的血肉联系,完全不同于当年美苏两个没有经贸及人民往来的敌对阵营,毫无顾忌的冷战对抗。正是中美互补经贸的巨大利益,尽管台海对抗了几十年,仍然保持了稳定和平;无论南海岛屿发生多么严重争议和对持,都没爆发血腥战争;尽管美国贸然出兵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塞尔维亚、利比亚等,肆意制裁伊朗、朝鲜、俄罗斯、古巴、委内瑞拉等,中国都无条件站在美国一边,或袖手旁观,都没象前苏联或改开之前中国那样(朝鲜越南战争),间接干预、挖坑埋雷、军售资助或发动代理人战争……
中美经贸形成庞大的共同利益,不仅使双方直接受益,更维护了世界和平。但是,如果中美经贸逐渐脱勾,形成两个没有经贸及共同利益的敌对关系,想象一下,美国在世界面对的将是怎样的情形?中国会毫无顾忌的支持俄罗斯控制乌克兰,随时随地找借口拿下台湾,将南海诸岛成为中国内海——那时,美国无论多么尖历恐吓都无济于事,若美军在台海南海及中国周边开战,则必败无疑。今后,美国在全世界行动和利益都会遇到巨大麻烦:以中俄为核心的军事同盟,将与西方形成你死我活的敌对阵营,美国西方将在全世界寸步难行,遍地战火,经济崩溃,饥荒灾难,世界随时爆发毁灭性的核武战争……
目前,正是维护中美关系、挽救世界和平关键时刻,两国元首应尽快会面,以问题导向,真诚合作,相互妥协:
第一、美方清除关税、取消制裁,中方增加互信和贸易承诺,保持双方贸易平衡;
第二、增加和恢复中美直航班机,取消疫情限制(核酸检测、货物消杀等),清除经贸障碍;
第三、中美联手合作,尽快结束俄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
第四、维护台海和平,避免相互挑衅;保持南海稳定,控制局势升级。
中国有支持俄罗斯(西方必败)等可选项,美国已低下了傲慢的头,现在是中美元首会晤(或视频),切实解决具体问题,增进中美经贸的最好时机。时不可失,失不再来!当然,这不影响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等强大合作。中国元首会谈,多谈问题,少谈主义。以问题导向,解决中美面临的具体问题,其他冲突就迎刃而解。
美国极端政客,不懂市场经济
岩华观点: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是典型的“市场经济(marketing economics)”:资金、资源和人才(技术),作为市场经济的三大要素生产力,是按照市场规律,在全球自由流通和相互竞争中,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maximize efficiency)。有的国家有人力资源优势(中国),有的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美国),那么市场就会形成效率最大化的全球结构:中国生产制造,美国投资收益,双方都可获益。但这绝不是凭极端政客们违背市场规律,胡乱人为配置,就可以work的。如果硬把工厂拉回人力成本高昂的美国,工厂就会因无法与中国全球竞争,而破产倒闭。而美国优势的资金和技术不投资中国,就会丧失盈利机会……同样,现在很多在中国的工厂把生产线移往人力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东南亚,也是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规律。中国未来产业升级成美国式“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也是市场经济、效率最大化的必然趋势。
美国隐藏的“要素收入贸易”(factor income trade)
美国隐藏的“要素收入贸易”(factor income trade)
2021年11月16日,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发布《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21:超越生产》。《报告》引入“要素收入贸易”概念框架后发现,如果考虑到与知识产权服务贸易有关的“缺失价值”,全球价值链规模可能是通常报告的两倍。
根据《报告》说明,“要素收入贸易”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品牌、设计、软件、数据库等无形资产。“要素收入贸易”这一概念把无形资产服务出口纳入贸易统计,为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知方式,弥补了传统贸易数据的“缺失”。例如,传统贸易数据很大程度上低估了发达国家的真实出口额,并且也扭曲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差额。
按照“要素收入贸易”计算,中美贸易顺差比传统总贸易统计体系所计算的数值减少了约1/3,且也比增加值贸易统计框架下的估值低17.4%。这意味着美国的出口收入被大大低估,不利于客观反映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如按照“要素收入贸易”框架计算,中美贸易将更趋均衡,更能客观反映中美贸易现状,更能体现美国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中国经济并不依赖对美贸易
中国经济并不依赖对美贸易
中国经济主要支柱产业是14亿人口、世界最大内部消费市场,这占据了中国GDP的50%以上,并与房地产及工商服务业占了GDP的82%。外贸只占中国GDP总量18万亿美元的18%,其中对美货物贸易总额7千亿美元,只占中国经济的4.2%,对美顺差只占中国GDP的2.2%。所以,对美经贸并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即使没有对美贸易,中国产品的其他市场也会迅速取代美国市场,对中国总体经济影响极其有限……但是如中美之间没有了经贸和人文的共同利益,两国关系将非常危险,很可能走向全面敌对和无情对抗,冷战热战随时爆发,世界和平岌岌可危!
贸易要素收入与中美贸易平衡
贸易要素收入与中美贸易平衡
近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宇宁、博士生张美晨等在英文期刊《中国经济评论(China Economic Review)》联合发表文章“贸易要素收入与中美贸易平衡(Trade in factor income and the US-China trade balance)”。内容简介如下。
美国跨国企业向中国国内消费者出售了大量的产品,这些产品是在中国或其他国家“制造”的。然而这些销售并没有被算作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研究提出了一个超越国界的方法来衡量贸易流量,这种方法明确地考虑了公司的所有权,被称为“要素收入贸易(TiFI)”,即将中国最终需求所引致的美国所有的要素收入定义为美国对中国的出口。
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经合组织的数据,研究发现,从2005年到2016年,以TiFI计算,平均而言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分别增加了20.34%和8.21%,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分别减少了1.64%和16.04%。因此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比以附加值和总价值计算的贸易数字分别少17.4%和32.0%。要素收入贸易的概念将贸易测度从基于地域的“made in”标签转变为基于要素收入的“creation by”标签。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ume 73, June 2022, 101792
Received 16 August 2021
Revised 19 March 2022
Accepted 30 March 2022
Available online 6 April 2022
Version of Record 28 April 2022
Trade in factor income and the US-China trade balance
BoMeng a YuningGao bJiabaiYe c MeichenZhang b YuqingXing d
a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 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 (IDE-JETRO), Japan, and Guest Senior Research Fellow, School of Low Carbon Economics,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China
b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c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d National Graduate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GRIPS), Japan
Abstract
US multindoational enterprises sell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products to China's domestic consumers that are “made” in either China or other countries. However, these sales are not counted as US exports to China. To account for this, we propose a beyond-borders approach to measuring trade flows that explicitly considers firm ownership, termed“trade in factor income (TiFI),”that defines the US-owned factor income induced by China's final demand as US exports to China. Applying this approach to OECD data, we find that on average from 2005 to 2016 in TiFI terms, US exports to China were 20.34% and 8.21% greater, China's exports to the US were 1.64% and 16.04% less, and the US trade deficits with China were 17.4% and 32.0% less than the trade figures reported in value added and gross terms, respectively. The concept of TiFI transforms trade measures from a territory-based “made in” label to a factor income-based “created by” l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