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加码瞎折腾:压垮强盛秦帝国 (中国论坛)
层层加码瞎折腾:压垮强盛秦帝国
历史是门失败学
从公元前221年,秦军攻入临淄,齐王建降,秦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到公元前206年,楚项羽率义军攻入咸阳,杀掉已自动降为秦王的子婴,秦帝国灭亡,中间仅仅十五年时间,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但秦帝国灭亡时,作为其维护统治的柱石军队依然保有强大的实力,甚至并未伤筋动骨。王离、章邯所率领的30万秦军虽遭项羽击败,但主力尚存,而南征百越的50万大军则近乎毫发无损。不见如此,其开疆拓土成绩可谓十分显赫,几乎可以算得上空前绝后。南征百越,设置闽中、桂林、南海、象郡四个郡,把福建、两广包括贵州北部乃至越南北部一部分纳入版图;北逐匈奴,夺回河套、阴山以至五原一带,又修筑长城,屯集重兵,基本解除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可见,秦帝国之亡,并非亡于硬实力不足,它甚至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不能保证政权不亡。对迷信武力决定一切的颟顸之辈无疑是莫大的讽刺。
贾谊《过秦论》:“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译文:秦王独自决策,却不问大臣,即使有过错也不改变。秦二世继承了这种做法,错而不改,暴虐施政,终至重祸。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从汉代开始,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均对秦亡的原因十分重视,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总结。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贾谊和徐乐,贾谊《过秦论》和徐乐的《上武帝书》就是总结秦亡历史教训的经典名篇。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易”,徐乐则指出秦亡于土崩而非亡于瓦解。两人的见解都很深刻,对于秦亡的历史教训总结的也很到位,尽管观察角度不同,但都不能涵盖秦亡的全部原因。不过两人有一点极为相似,即都把板子打在秦始皇身上,对于二世胡亥则轻轻放过。贾谊还多多少少指出了胡亥应负的责任,“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而徐乐则完全不提。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毕竟秦帝国是亡在二世手里的。其实,二世继位以来的所作所为和其统治理念,才是秦亡的直接原因,尽管根子在秦始皇身上,大势也由秦始皇造就。但秦帝国亡的这么快,则全拜二世所赐。
权力傲慢:草率决策,层层加码
秦二世上台后几点做法加速了秦帝国的崩溃。其一是破坏了秦君相分享权力共同治理的政治传统,致使丞相等同虚设,威福全由己作,其决策错误不仅再无一丝一毫的智库过滤,反而通过科层制层层加码,化作满天的灰尘落到老百姓头上,终致民不堪命,社会崩溃。
秦于商鞅变法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完成了国家治理科层化的变革。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要在中央、事在四方;中央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但中央集权并不等于君主集权,就历史来看,秦国有君相分享权力共同治理的传统,这也是秦国名相辈出的原因。早在秦穆公时期,与百里奚谈论三日,“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内政外交,多与百里奚谋而后定。在袭郑一事中,因不听百里奚忠告,被晋君伏击,导致殽之役惨败。在报仇雪耻之后,穆公于军中当众作誓,表达悔恨。此后,秦国君相分权合作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秦孝公与商鞅,秦惠文王与张仪,秦武王与甘茂,秦昭襄王与穰侯、范睢,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秦始皇与李斯,都是分享权力共同治理。秦国正是在一代代名相的呕心沥血、剖肝输胆的治理下才由小变强,终于兼并天下。
二世胡亥一上台就打破了这个传统,对于富有治国经验的前朝名相李斯百般妒忌防范,专与自己的亲信赵高谋,赵高甚至教唆二世胡亥:“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于是二世更加疏远丞相李斯、冯去疾,“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后公卿希得朝见”,自己与亲信集团垄断了军国大事。在他们的大折腾下,民不堪命。
陈胜吴广首举义旗,关东人民纷纷响应,风起云涌,“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李斯与冯去疾作为左右丞相,忧心如焚,向二世进谏,指出民不堪命的原因在于劳役太苦、赋税太重,希望停止阿旁宫这样劳民伤财而又无益的瞎折腾工程,减少各种兵役劳役,宽舒民力,给老百姓一条活路以缓和阶级矛盾。
但二世见他们不识相,胆敢染指国事,大怒,给他们安个不忠的罪名,将他们下狱治罪。冯弃疾与大将军冯劫悲愤自杀,李斯也最终被诛灭三族。他们死后不久,在社会各种力量的联合进攻下,秦帝国旋即灭亡。
当然,破坏君相分权共治的政治传统,在秦始皇时期已有苗头,比如侯生与卢生就曾指出秦始皇晚年“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的不正常局面,但彻底抛弃君相分权共治传统,则是在胡亥时期,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灾难。
其二是胡亥“肆意极欲”的统治理念。胡亥之所以破坏秦国君相分权共治的政治传统,乃是源于他的信条就是“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彼贤人之有天下也,专用天下适己而已矣,此所贵于有天下也。”简单地说,我是老大我就任性,我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整个天下就得顺着我,必须对我绝对臣服,谁想约束我就是我的敌人。他最大的愿望便是及时行乐,“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
为满足自己的独裁权欲,二世胡亥决定继续推进阿旁宫的建设工程,并出兵四处征伐。阿旁宫是秦始皇遗留的工程,在灭掉六国后,秦始皇命人“写放其宫室”,在渭水南岸按照六国宫室的原型修造。同时,秦始皇还在骊山为自己修建工程浩大的陵墓。这两项工程,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继续推进,发动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并且在全国大肆征集建筑材料,“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建筑规模预计是“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加之四处用兵,这些沉重的负担全部落到老百姓头上。司马迁总结这一时期秦国的状况时说:“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驰道,赋敛愈重,戍徭无已。於是楚戍卒陈胜、吴广等乃作乱,起於山东,杰俊相立,自置为侯王,叛秦。”
“肆意极欲”最终导致秦帝国“土崩”,也就是徐乐所指出的:“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此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乎土崩。”一个把人民折腾到没活路的政权,不可能长治久安。忍无可忍的人民终于揭竿而起,把秦帝国埋葬在怒火中。以上两项,就足以判定秦帝国的死刑。不过最后一根稻草,还是二世搞的督责之术。
在二世的折腾下,民不堪命,只好奋起反抗,义军遍布关东大地。二世不反躬自省,反而迷信暴力,听信赵高“人臣当忧死而不暇,何变之得谋”的忽悠,以恐怖主义对付敢持异议的各级官员和敢于不满的老百姓。在其亲信赵高的推动下,秦帝国“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为了进一步震慑民众,彻底征服民众,二世要求李斯必须拿出方案,保证他“赐志广欲,长享天下而无害”。李斯为自保,只好建议胡亥行督责之术,即层层压实责任,层层问责。一旦哪级官员没有完成责任目标,立即严肃处理,绝不手软。
各级官员为了自保,必须确保自己的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于是层层加码应运而生。伴随着责任下放的必然是权力下放,作为落实任务最底层的基层官吏,其权力也进一步膨胀,对人民的残害也就更加肆无忌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了一个秦末的范阳令,竟然“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导致一县少年均有杀他之心。一时间“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督责术的推行,让底层民众与基层官吏的矛盾迅速激化,基层官吏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只能不顾老百姓死活,最终官逼民反,拉开了全民倒秦的序幕。
徐乐分析帝国统治崩溃的两种形式,即土崩与瓦解,所谓土崩统治者彻底与民为仇、陷入全民的讨伐中。所谓瓦解即如汉景帝时七国之乱,中央失去地方政权的支持,地方政权倒戈中央。他分析说秦国有土崩而无瓦解,汉朝有瓦解而无土崩,故秦亡而汉可以迅速平定七国之乱。其实,徐乐的分析并不准确,帝国只要陷入土崩的危局,也必然瓦解。只要陷入全民的讨伐,各级地方政权和官吏为自己利益计,必然倒戈中央,站到民众这边来。所以这位双手沾满民众鲜血的范阳令,在陈胜义军进逼范阳时,并没有为亲帝国输命效忠,而是为了争取民众的谅解,摇身一变,带头投降,被义军将领陈余立为诸侯。在他的示范下,“赵地闻之,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
范阳令并非秦末孤立,陈胜义旗初举,会稽郡守殷通便知道秦帝国没有好下场,对项梁说:“此亦天亡秦之时也。”马上准备起兵响应陈胜,只不过他的地盘被项梁看上,项梁遂命项羽将其袭杀,没给他站到民众这边的机会而已。其实,刘邦及其功臣集团的萧何、曹参,这些反秦积极分子,都曾经是秦帝国县以下的基层干部。不仅各级官员,就是军队也指望不上。章邯投降义军时,整个军队建制完好,主力犹存。而率领50万大军征百越的赵佗,见说关东义军反秦,马上拥军割据,自立为南越王。
督责术: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
所以,督责术逼得各级官员层层加码,与民众互撕,也加大了各级官员与帝国中央的离心离德。一旦他们看到帝国陷入全民讨伐中,为取得民众谅解,必然率先倒戈,成为帝国墙倒众人推的大力推手。
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可以假设。假设二世不行督责术,给各级官员枪口抬高一寸的空间,就不会出现“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的极端情况,底层民众也不会这么仇视秦帝国。如果他听取李斯、冯去疾的进谏,停止各种折腾,给老百姓留一丝活路,中国老百姓一向是有活路就不造反,无论多么卑微多么窝囊,响应陈胜吴广的,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了,秦帝国也未必灭亡。
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固然是多样的,秦始皇承担主要责任也没有问题。但作为秦始皇的继承人二世胡亥,他“肆意极欲”的乱折腾,导致民不堪命,才是秦亡的直接原因。他逼迫各级官员层层加码残害百姓的督责术,则是将帝国推向土崩且瓦解的最后一根稻草。
完整帖子:
- 层层加码瞎折腾:压垮强盛秦帝国 - admin, 2022-11-27, 10:19
- 贾谊《过秦论·下篇》译文: - admin, 2022-11-27, 15:03
- 贾谊《过秦论·中篇》译文 - admin, 2022-11-27, 16:10
- 贾谊《过秦论·上篇》译文 - admin, 2022-11-28,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