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经济”论为何遭厌恶? (中国论坛)
“人民经济”论为何遭厌恶?
作者:蔷生
后疫情中,新冠病毒还是此起彼伏,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轮了一遍。有时真怀疑这病毒好像长了“眼睛”------已三年的疫情,让中国的民生经济遭受到严重创伤,尤其是众多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包括其中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已实质性冲击了国民的消费业。
就在人们对经济景气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有某经济学家“哪壶不开提哪壶”,别出心裁,抛出了一个“人民经济”论,以此想博人眼球或谄媚庙堂。没想到,经过疫情的磨难,国民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尖锐,于是,这种注定是昙花一现的谬论,当即会遭到有良知的学者、专家等的痛斥。
除此之外,让人们厌恶的,还有就是“扯着虎皮作大旗”。他以为只要沾上“人民”两字,一定会名正言顺,登堂入室。没想到,当今社会风气和价值观被颠倒的某些领域中,“人民”已经成为被嘲弄和作恶的代名词。在某些地方,人民政府真正为人民服务吗?人民城市市民有真正的参与决策管理权吗?从某些政府衙门的设置来看,往往是门卫森严,防民如防贼!
再看其对“人民经济”诠释的四个部分。其认为在以国家为单元的全球竞争之下,只要满足“自主性、在地化、综合性、人民性”这四个特征的经济体,都属于“人民经济”。
“自主性”,就是要维护国家主权,关键环节不能被外资控制。
“在地化”,就是说本地资源的开发及其形成的收益要为本国服务。
“综合性”,指的是企业不能片面追求利润增长,而是要促进社会发展。如果单纯追求利润,那最快捷的办法就是不给员工缴纳社保。综合性就是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企业要保障员工的教育、医疗等基本的发展权。
“人民性”,指的是企业的所有制问题,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真正落实全民所有制,让劳动者真正管理企业、公平参与分配。
“人民经济”,归根结底就是人民参与生产、管理、分配的经济模式。
他的这种论述中的主要内容,对于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或见证改革开放过程的人们来说,都是似曾相似的一套“乌托邦”臆想、“计划经济”的翻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的总方针已明确规定大力推进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多元所有制的积极性调动等。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股份制的引入及国际资本、技术的参与中国开发建设等,推动了中国从发展中国家正在向中等收入的国家迈进,人民正在向美好生活的高品质追求迈进。当然,贫富差距、地区差别及城乡差别等还是比较突出的。但大方向还是正确的。
如果一味强调“自主化”和“在地性”,无疑让自己陷入“闭关锁国”的深坑,自缚手脚。最近的东盟十国与印度的结合,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如果片面追求“综合性”和“人民性”,无疑又会回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旧年代。尤其是其险恶用心在于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综合性”混淆起来,把全民所有制与“人民性”等同起来。中共中央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早已明确国有经济、民营经济、股份制等,都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何况当前“全民所有制”和国有资产管理等都面临许多积重难返的问题,有待攻坚克难。
后疫情下,最紧迫的是重振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而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温铁军抛出“人民经济”论,是漠视国民社会心理的“痛点”,是在有待缝补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貌似公允,却包藏祸心!
当然,也有网民提出温的“人民经济”论是剽窃1951年朝鲜人民经济大学凉教授的研究成果。
也有我国学者说:“人民经济”并非新名词新概念。在《列宁全集》里有长篇论述。在孙中山的《大国方略》中也内涵“人民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著作中也重视人民经济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也比较多。那是特定年代的事情,已属后话。
2022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