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

《中国论坛》是综合性论坛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夹

“应试教育”破坏创造力?欧美证实恰恰相反! (中国论坛)

作者: Amanda, 发表于: 星期三, 八月 31, 2022, 09:28 (817天前)

应试教育破坏创造力?欧美证实恰恰相反

曾几何时,某些人把“应试教育“贬成洪水猛兽,描绘成“荼毒”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罪魁祸首。很多中产家长在教育下一代,也认为过于严苛、系统化的学业,会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对于孩子教育最好的学习方式被推崇为:快乐成长、自由玩耍、得到鼓励,学习能力自然而然会长出来……这其实误导了整整一代人,误导了整个中国教育政策!

现在,看看美国专业机构的研究结果!最近新书《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一上市,就被纽约时报选为当年最能代表美国教育的书籍之一。在深度调研了韩国、芬兰和波兰等采用不同教育模式,却取得了教育成功的国家后,美国调查记者Amanda Ripley有了颠覆常识的发现:

相较于天天喊着提倡“批判性思维”的美国式教育,其他国家及民间社会推行的“严格教育”,反倒培养出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创造力被扼杀?长期大量研究表明:结果恰恰相反!这得从PISA测试开始。

2000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启动一项全球范围里考量青少年在数学、阅读、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考试——PISA测试,每三年一测。

这些年来,PISA测试的结果无一不令美国的教育者痛心:美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表现并不突出,甚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科学排第13名,数学第18名,阅读第37名。

过去一些年,中国排名第一(最近已实行“教育双减”),新加坡第二,中国澳门和中国香港位居第三和第四。很多人可能会想,这个测试是不是很应试,「考试机器」亚洲人能赢不是很正常吗?

作者Amanda也想到了,于是她联系了PISA官方,并进行了测试。她发现在测试中,无需背公式,只有深思熟虑、巧思妙想,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才能给出绝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对于考察主观观点的题目,仅是满分答案的版本就有10个,还有些题目并没有正确答案。

它要求无论学生要成为工程师还是律师,你都必须学会如何思考。 下图是PISA测试中的一道数学样题,考察的学生对于真实世界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题也模拟日常生活:某家公司贴出的流感疫苗注射通知,设计师Fiona希望宣传页风格平易近人且带有鼓励性,你觉得她做到了吗?大部分科学题目关注的也都是是日常可能会用到的生活科学。

PISA测试中的数学样题

“这些题目一点也不应试,而是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其他“应试教育”都没有兼顾到的能力。”在Amanda看来,PISA就像一张藏宝图,藏着哪些国家培养了更有思考力的孩子的秘密。

她对多年PISA成绩做了总结,她发现了最成功或排名提升最快的国家可分为3种类型:

像芬兰这样的乌托邦型——教育机制完全建立在相信孩子在没有过度竞争或没有父母过多干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较高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

像韩国这样的高压型——孩子们面临的学习压力过大,在学习上“用力过猛”,政府甚至已经下达了学习宵禁令,试图缓解这一紧张局面;

像波兰这样的“破茧成蝶”型——波兰贫困孩子的比例与美国旗鼓相当,但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有显著增长。

来源:Ludger Woessmann和Eric Hanushek的著作《国家的知识资本》。

或许有家长说,成绩好可能并不代表什么,比如排名第一的中国,东西部、省市村镇,甚至同一个学区里学校都有较大的学术表现差,北上广和苏州学生的水平无法代表中西部以及乡村学生的水平。但是,古今中外数千年历史证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严格教育”,在人类文明竞争中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

PISA发言人安德烈亚思·施莱歇尔也说道,在中国12个省市进行了PISA测试后,有两个发现可以打消中国家长的疑虑:

第一、即使贫困的城镇农村地区,学生的成绩也已经非常接近PISA测试参与国家的平均水平;

第二、无论在死记硬背类型,还是考察思维能力的测试中,中国学生都获得了更好的成绩。 也就说,或许PISA证实了大多数学生的创造力在应试教育中也并未得到扼杀。

那么,为什么号称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美国教育,在多次PISA考试中,为什么反而都不如被公认为「学习机器」的亚洲孩子呢?不如看起来推崇「快乐教育」的芬兰孩子呢? 甚至不如教育经费远不如美国的波兰呢?

PISA测试后,OECD又推出了新的「情商测试」,旨在考查学生的社会性人格,中国学生表现仍然非常亮眼。你为什么在乎?

于是,Amanda跟随三名美国交换生,去往PISA测试表现优异的芬兰、韩国、波兰探访,还真发现了一个培养聪明的孩子的神秘等式:

尽管国家之间存在种种差异,但在这些国家里,不管家长还是老师,他们都将教育视为一项比运动,或自尊更重要的东西——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乃至学生,都在维护着“教育至关重要”这个共识。跟中国传统一样、非常注重“严格教育”。韩国学生在高考前的祈祷

哪怕在快乐教育的芬兰,全民对于教育的推崇也是至高无上的。这里对于教育的严格不仅是对于学业表现的严格,还有对于「教育」这件事的尊重和重视。在芬兰,想要成为一名老师,先要被8所声誉卓著的师范院校的其中之一录取:「师范专业对学生的选拔难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选拔标准不相上下。」

几乎所有新入职的芬兰教师,高中时的成绩排名都位列全校前三分之一。来自美国的交换生刚到芬兰时候很诧异,为什么你们这么在乎?渐渐地,她找到了原因:

“芬兰学校培养了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尊重。可能部分原因是教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受了最为严格的学术考验。学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老师有多么优秀。”

这种严肃的态度,潜移默化影响了教育的每一部分,包括社会对待学校,对待老师的态度,从而影响学生对于尊师重教、学习知识的态度。

学校不仅课程设置更系统、教学重点更突出,师范院校更严谨、入学考试难度更大,家长和学生对老师更为尊重。即使在家吃饭时谈到这个话题,人们也会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与教育相关的一切,都需严肃对待。

在这样成长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从不会忽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在学校里掌握必要的知识,才应该是重中之重。

而在美国,对于教育的重视度并不高,不仅当老师的门槛不高,还如同一位美国学生所说,美国孩子不努力学习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必要这样做:“美国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高。”

在Amanda看来,像美国孩子数学成绩平庸,甚至家境优越的孩子也无一例外的原因,大概率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大大被低估。

40%的4年级美国学生认为数学过于浅显,到八年级,其他大多数国家的同龄人开始学习代数的时候,70%美国学校没有开设代数课。只有不到一半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达到继续学习大学数学课程的水平。这源自社会并不「在乎」。

根据2009年的一项调查,大多数美国家长都认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比数学和科学技能更重要,所以他们忽视了数学的学习,甚至会过早的放弃数学。然而,研究表明孩子在数学方面的表现,预示着他的未来。

掌握了这门逻辑语言,能帮助孩子培养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等更高层次的思维方法,在人工智能时代,更能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中解决高阶问题。

收录了700多种职业的测试网站,可以试试你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揭示了部分推崇“快乐教育”的国际化学校矛盾。

家长、老师对孩子缺乏高要求、高期待,学习任务相对简单,生怕孩子创造力被扼杀。学生自己也受到“不需要太过努力”的暗示,把应试教育等同于洪水猛兽,殊不知这可能让孩子付出了高昂代价——他们不仅在成绩上表现平庸,甚至过早地对学习失去兴趣。

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边界在哪里?

当然,严格教育一定有着其弊端。PISA测试发现来自东亚国家的学生学习效率很低,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花费多得多的时间,甚至牺牲心灵健康才能获得同样的结果。拿与中国高考文化最相似的韩国举例。

在这里,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可以被简化为分数。为了踩上这座窄得不能再窄的独木桥,就只能拼尽全力搞教育军备竞赛,甚至到了需要政府限制补习机构上课时间的地步。韩国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中国也搞了更极端的“教育双减”。

到底在快乐教育和严格教育之间,有没有一个激发孩子内驱力却又不会过度内卷的边界呢?Amanda发现,家庭对教育的态度,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于学习的看法,对孩子而言,父母在家里做了什么似乎比父母在学校做了什么更为重要。

根据调查,她将家长类型分为了四类:

专制型父母——严格的训导者,“我怎么说,你就得怎么做”,严格让孩子根据自己想法来执行,非常强势,总是在训斥和不满意;

宽容型父母——小心翼翼保护孩子,把孩子当做娇嫩的花朵,担心孩子不高兴,也更喜欢和孩子做朋友,担心严格教育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疏忽型父母——完全放手,孩子感受不到关怀;权威型父母——专制与宽容并存。与孩子相处融洽,也会给孩子探索自由,让孩子经历坎坷、做出自己的选择,同时,他们原则性强,界限明确,在某些事情上孩子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简单来说,专制型父母就像是训导师,宽容型父母像是啦啦队队长,权威性父母则像是教练。图片来自2012年PISA报告。

父母要做的就是,要在专制型和宽容型中找到一个平衡,成为权威型父母。权威型父母关注孩子成长,在乎孩子前途,要求期待高,并给孩子持续、严格的训练。同时又真心实意关爱孩子,积极给予真实的鼓励,从孩子天赋出发,敢于等孩子独立之后逐步学会放手,允许他们犯错。

研究人员Jelani Mandara对4754名美国青少年和父母做了研究,结果发现:

权威型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一般有更高的学术成就,患抑郁症的人数更少,很少有攻击性行为、叛逆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孩子的抗挫力、自控力、忍耐力也较高。

而这几种“非认知能力”,远远比学术技能更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就,证据在这里。就像我们曾经采访过的哈佛妈妈所说:精心的散养:做引航员,方向盘得在孩子手里;做战友,要比孩子更能坚持;做好后勤,一定要提供情绪支持。

好消息是,一旦家长知道,自己所做之事会对孩子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那么每位父母都能将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

这是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曾经青睐了一位把孩子从菜小送到交到的妈妈王老师,她为谷雨家长们推荐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这本书,也是积极的权威型父母的践行者。以上研究、证据,至少都已经说明一个事实:

应试教育确实除弊革新刻不容缓,但也不应一并抹杀它对精神力量的磨炼、艰苦素质的锻造,和实实在在对成绩的提升。 其背后的严格教育、全民重视和强大驱动,都是糟粕中的精华、是不应被摒弃的精神内核。

无论走应试教育还是快乐教育,都应是个人选择,政府不应极端化一刀切。但是快乐教育路线的家长,不要忘记严格的力量;逃脱不了高考命运的学生家长,也无需过度焦虑于应试教育的“残害”。 做权威型父母,我们就有在乌云外发现金边的能力。

  597次阅读

完整帖子:

 主题RSS Feed

帖子总数: 9906; 主题总数: 7725; 注册用户: 149; 当前在线: 2005 (1注册用户; 2004游客)
论坛时间: 2024-11-25, 06:36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国论坛 版权所有 | Designed by 纽约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