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 始于均富,终于均贫 (中国论坛)
托马斯: 始于均富,终于均贫
托马斯: 始于均富,终于均贫
托马斯·索维尔 (Thomas Sowell,1930年出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等学术机构讲授经济学课程。曾担任政府部门经济顾问。现在是斯坦福大学"罗斯与米尔顿·弗雷德曼"学会高级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驻校学者。索维尔获得过多种荣誉,包括总统人文成就奖、全国人文学科奖、布莱德雷基金奖等。
始于均富,终于均贫
最近披露的关于奥巴马在1998年曾说他认同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段录像并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新闻。事实上,他在四年前就曾经在一次总统竞选活动中对Samuel J. Wurzelbacher(美国共和党保守主义评论家)说过几乎一样的话。然而,这个录像的披露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它能够引起大家对于均贫富的思考的话。
那些油嘴滑舌地宣扬均贫富的人常常倾向于认为,人都像是棋盘上的棋子,可以为了达到某种更高明的战略而被随处摆放。但是,由于人们对于一切政府政策都有着自发的对策,我们便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切政策都一定能够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
整个二十世纪不乏有许多国家从尝试让所有公民都同等地富裕起来开始,最终却以让所有人都贫穷结尾。那些共**义国家是很典型的例子,然而却远远不是唯一的几个例子。
理论上讲,把那些富有之家的财产没收充公,并且平均分配至所有公民手中,本应让所有人都更富裕才对。但是,当前苏联开始将那些富有的农民的财产没收充公的时候,却闹了饥荒。斯大林治下的1930年代中,死于饥饿的苏联平民数量甚至堪比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这怎么可能?事实其实并不复杂。你只能没收并且充公那些当下存在的财产,而无法没收那些日后可能会被创造出来的财产。同时,当人们知道他们的财富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遭到没收的话,人们创造财富的意愿便会不可避免地下降。当苏联的那些富农们得知政府将会把他们大部分的收获成果夺走时,他们便不再像之前那样努力耕作。他们把那些原本应该再多养几年的家禽都屠宰并且充当了晚餐,就因为不愿把它们上交政府。
在工业社会中的人同样不是没有自我意识的棋子。不像农民,这些人并不会受到土地的制约。
举个例子,俄罗斯航空工业巨头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可以带着他的航空知识去美国开公司,造飞机和直升机,然后赚的盆满钵满,无需非得在他的祖国俄罗斯。而搞金融证券的人就更加自由了,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电子转账十分便捷的年代,他们赚钱几乎不受任何国界限制。
如果类似的没收充公政策在一个独*国家能够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的话,在一个民主国家中就更不可行了。独*政权可以对被统治者肆意妄为,但在民Z政体中,民众首先便拥有自由的讨论与辩论。那些富人们一旦发现自己的财产将会面临被没收的风险,就可以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甚至卷铺盖走人。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就是那些拥有被经济学家称为“人力资本”的学识和技能的人。当这些人——无论是自愿地还是受政府政策影响被迫地——离开他们的国家时,对国家造成的伤害是相当严重的。
菲德尔·卡斯特罗治下的古巴就曾经实行过打D主分田地的政策,致使大量古巴资产阶级以难民的身份外逃至美国。这些古巴富人甚至还将大量的黄金和不动产留在了古巴,一贫如洗地进入了美国。然而,没过多久,这些人又在美国发了财。与此同时,那些得到了这些富人的财富的古巴人依旧只能在卡斯特罗的独*下过着贫困的生活。那些外逃的古巴人能够再次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所具备的“人力资本”。
我们都听过那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些提倡社会财富分配的人给了穷人们鱼,并且让他们别无选择地在后半辈子也只能依赖政府给他们鱼吃。而如果这些提倡分配的人是认真的的话,他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给穷人们渔而不是鱼。例如,知识就是少有的几种可以被分配并且不会以从他人处没收为手段来进行分配的财富。
上述手段或许会使穷人们有好果子吃,但是对于那些想要选票和选民们的依赖的政客们来讲却不见得。奥巴马大可以一遍遍地走上街去宣扬他“向前”的口号,然而他真正在做的却是倒行逆施,尝试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一个曾在无数国家失败过的政策。当然,对于那些没办法停下来好好思考的人来说,财富分配听起来蛮不错的。
均贫富的千古梦,最后都成了一起穷
均贫富的千古梦,最后都成了一起穷
亮哥
“均贫富”历来是很吸引人的口号。
反抗者会用这个口号。比如,唐末的农民起义军领导人黄巢曾自封“天补均平大将军”,宋朝初期的王小波、李顺起义直接提出“均贫富”的主张,北宋末方腊起义时的口号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南宋的钟相也以“等贵贱,均贫富”作为斗争纲领,后来的李自成、太平天国也有类似的主张。东汉末年的张角(黄巾起义)、张鲁(五斗米道)也曾痛斥贫富不均。
甚至统治阶层也对这个主张抱有热情。
具体到政策上,北魏、隋朝、唐朝(前期)都实行过均田制。具体办法是:百姓到了一定的年龄(北魏是十五岁。隋朝为十八岁),收到国家的一份土地,但是要负担赋税、劳役、兵役等。到了一定年龄(隋朝为六十岁),就把土地退回国家,也不再服劳役。
但可惜,均贫富从来没有实现过。且不说实行这种均田的背景是经历了战乱,人民大量死亡,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出现了大量空地。
另外,即使名为“均田”,田也并不均。从北魏到唐朝,都有所谓的“宽乡”和“窄乡”。“宽乡”人少地多,“窄乡”自然就是人多地少。
那些主张均贫富的反抗者们,在得势后,丝毫不会忘记捞取特权、不会忘记享受,也丝毫不会减少对百姓的剥夺。这方面的例子,可以看看太平天国。
WeChat Image_20210819125848.jpg
在物质财富很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阶层之间并不平等的古代社会,人们有这种“均贫富”的观念,多半是出于求生的本能。
统治者当然是从统治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一起穷没关系,但是贫富不均,老百姓就有怨言。《管子》认为,百姓太富了,就不好指使了;太穷的人呢,就不会畏惧刑罚、铤而走险;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富的不要太富,穷的也不要太穷。商鞅的看法就更进一步,他说,“统治者治国,就是要能让富有的人变穷,贫穷的人变富”,这样前者才会知道畏惧,后者才知道感恩。
不说历史上的事了,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怎么样才能所有的人都变得更富有?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两个地方:A地方,对人民可以从事什么生产活动进行严格限制,而且每天都进行再分配,今天谁的财富多了,就分给财富少的人,而且对民间救助进行严格限制;B地方呢,不干涉人民从事的商业活动,也不进行再分配,民众有富有贫,但是可以进行民间慈善和互助。
如果在这两个地方之间进行选择,你会选择哪个?
WeChat Image_20210819125918.jpg
我本人,至今仍是一个穷人,但是我不愿意分别人的财产,也不愿意被迫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别人。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在B地方生活。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上,中国已经有过一次成功的举措了,那就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今天,在市场经济发展三十多年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比过去更加富有了。
但是,不可否认,在绝对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仍然有相对贫穷的人。而且,我认为,这种情况会一直存在下去。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超出了人类的能力。再好的政府,也实现不了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