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

《中国论坛》是综合性论坛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夹

分层显示

一封遗书,揭开强大唐朝崩溃内幕 (中国论坛)

作者: 屈原, 发表于: 星期日, 七月 18, 2021, 05:20 (1226天前)

一封遗书,泄露强大唐朝崩溃内幕

岂知千篇佳作,不及一句谗言!这是3000年前屈原绝望投江前,对中国传统专制政治的千古哀怨!毫无制衡的绝对皇权之下,国家兴亡,往往取决于一个皇帝的英明或昏庸:如果天子是贤明君主,朝政开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见贤思齐、国家社稷就兴旺发达。如果如果皇帝昏庸无道、刚腹自用、胡乱朝纲,则天下危险!不幸的是中国历代495位皇帝,绝大多数都是独断专行的昏君,尤其是导致国家倾覆、改朝换代的末代皇帝,无不如此。就连作为当时世界文明灯塔、辉煌灿烂的盛唐,也未能逃避中国传统政治的千古陷阱!

  公元755年12月16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突然发动叛变。20万河北铁骑横扫中原,攻克二京,唐玄宗被迫逃亡蜀地。

  最终,这场可怕的叛乱持续了八年,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给人民造成了惨不忍睹的死伤。即使叛乱平定,河北藩镇也犹如一颗毒瘤,困扰了中国长达数百年。

  由此,安史之乱,也被学者们称为华夏古文明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封建文明从鼎盛转向了衰落。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军事,都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顶峰。然而兵多将广、国土广大的大唐,为何会惨败于区区20万河北叛军之手?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上个世纪初,甘肃敦煌发现一批珍贵的文书。由于当时正值晚清,清政府完全意识不到这些文书的价值,导致大量国宝级的文字资料流失海外。其中有一大批流入法国,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之中。

  其中,一封早已失传的遗书引起了学者们的深切注意,它便是《封常清谢死表闻》。

这封遗书,补全了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的历史,也有助于让我们明了,为何人数明明占据优势的唐军,会迅速败给安禄山区区的三镇雄兵。为什么中国传统文明的顶峰、强盛发达的唐朝,如此不堪一击?随时崩溃分裂……

  封常清,蒲州猗氏( 今山西省临猗县) 人,唐朝名将,他识文断字,且颇有智谋,成为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的一员干将。

  不久后,封常清又投到安西副节度使——高仙芝门下,成为他的一员侍从官。其后,封常清跟随高仙芝在西域南征北战,屡立功劳,逐渐由一员小小的稗将,升格为独当一面的节度使。

  老上司高仙芝转任河西节度使后,封常清继任为西域节度使,并独自出征大勃律,获得了巨大胜利。

  安史之乱时,朝廷紧急向西域、河西求援,于是封常清和高仙芝遂率安西、河西精锐赶赴京师,抵抗安禄山的进攻。

  由于军队人数不足,封常清在洛阳紧急征集了6万士兵。然而这些士兵不过是一些从没经过战场考验的市民,根本不是安禄山河北铁骑的对手。最终,封常清挡不住叛军的进攻,洛阳就此丢失。

  封常清率残军与高仙芝部会师后,立即决定退保潼关,毕竟叛军士气正盛、锋锐难当。

  从当时局势来看,这一决策是相当合理与明智的。当时,安禄山的叛军虽然屡战屡胜,但所面临的局势却不容乐观。

  首先,安禄山的大本营——河北非常不稳,亲唐的地方守吏在颜真卿兄弟的带领下,不断与叛军血战;其次,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在嘉山大破史思明部,切断了河北与洛阳的联系。

  因此,封常清、高仙芝只要能利用潼关天险拖延叛军前进的步伐,郭、李二人就能直取叛军老巢范阳。失去后方支援的安禄山,将不攻自破。

  对于这一点,封常清、高仙芝明白,郭子仪、李光弼明白,卧病在家的老将哥舒翰明白,甚至连站在敌对一方的安禄山、史思明也明白。

  然而,可惜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却不明白!他摈弃了封、高二人的正确策略,却选择了一条必败的道路——命令封、高率军杀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边令诚,宦官,是唐玄宗派到封、高二人身边的监军,此人性格奸邪、刚愎自用,与两人关系极差。他见封常清战败,于是立即向唐玄宗进献谗言:

  “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当时,唐玄宗恼怒于洛阳丢失,希望封常清和高仙芝能够立即收复东都。然而封常清与高仙芝却抗旨不遵,拒不肯出潼关,这让老而昏聩的唐玄宗更加怒不可遏。于是他立即听信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词,诛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在临死前,封常清忧心国家,于是向唐玄宗呈交一封《谢死表》。在表中,他仔细分析战局,希望皇帝能对整体局势有一个清晰认识。他说:

  “臣之死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即冀社稷复安,逆胡覆败,臣之[愿]足兵( 矣) 。仰天饮鸩,向日封表,愿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殁有知,必拟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列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志。”

  在表中,封常清明知必死无疑,却仍然冒死“尸谏”,希望以自己的性命和鲜血让唐玄宗明白,绝不可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千载之下,读到这样字字泣血、披肝沥胆的文字,仍然令人震撼不已。

  然而可惜的是,唐玄宗没有看到这张谢死表,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无情诛杀。

  临阵处死大将,乃是兵家大忌。无奈之下,唐玄宗被迫起用在家中休养的哥舒翰。然而,一意孤行的唐玄宗,仍不顾哥舒翰坚守潼关的建议,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翰迅速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翰造成极大压力。

  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哥舒翰当然知道抗命的后果是什么。天宝十五载(756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恸哭出关”,率军与叛军决战。结果在六月八日即陷入叛军的埋伏,王师一败涂地,安禄山带兵杀入关中,唐玄宗被迫逃亡蜀地。

  在安史之乱中,伟大的盛唐一去不复返,中原地区白骨遍野,关中满目疮痍。藩镇割据、吐蕃南诏的内侵,成为困扰唐朝百年的痼疾。

  更可怕的是,曾经包容开放的唐人,自此变得不再自信,气质不再昂扬。而这一切,都是唐玄宗瞎指挥的结果啊!

  因此,如果说安禄山是结束盛唐的导火索,那么唐玄宗就是盛唐崩溃的罪魁祸首!若他是贤明君主,广开言路,择优录用,从善如流,听从忠臣封常清、哥舒翰等大将们的进谏,而不是听信阿谀奉承、腐败无能的太监小人谗言……如果,中国也有制衡皇权的法治社会,强盛大唐又何以如此不堪一击、土崩瓦解呢?

  381次阅读

玄宗之过,不仅错杀忠臣

作者: 主流, 发表于: 星期日, 七月 18, 2021, 07:35 (1226天前) @ 屈原

玄宗之过,不仅错杀忠臣

岩华观点:唐玄宗之过与很多末代皇帝一样,是中国政治系统性问题,绝不仅仅是错杀两个忠臣。晚唐最严重的祸根是严重破坏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早已形成的、高度文明的“郡县制度”。跟汉末类似,晚唐形成非常危险的“地方割据”,此乃中国历朝历代之政治大忌也!

历经春秋战国上下八百年的血火洗礼,优胜劣淘出来的秦汉体系,最早废除了封地割土的“封建割据”制度:不再对皇亲国戚或地方大员分封可世袭罔替的土地人口和财政,及任命地方官员的贵族特权。这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结束,中国在两千年前就进入先进的世俗社会。从秦朝开始实行的分权制衡式的“郡县制度”:郡县以上官员由朝廷摘优选拔任命,受朝廷严格管控,所有财税直接缴纳朝廷、各地官员必须遵守朝廷法令,只能领取有限薪水;各级军队也由朝廷直属管辖,军官也由朝廷任命和发薪,军队与各地政府没有直属关系。隋唐之后,中国推行公平考试的科举制度,一介平民百姓只要刻苦好学,一夜之间就能升将拜相,形成当时世界上最公平的选贤任能的贤明政治。

这种分权制衡、分而治之的郡县制度,成功破除了时常危及政权稳定的“地方割据”或内部分裂等体制隐患,是中国数千年来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的基石。

但是到唐玄宗年间,这种郡县体制破除了。他任命的几大节度使不仅拥有自己的军队,还实际上拥有了对当地财政和各级官员的垄断权。天宝年间,玄宗盲目崇信番臣贼子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不仅没有依法惩治屡犯死罪的安禄山,还被这个擅长阿谀奉承的阴险小人蒙蔽了眼睛,收他为养子、并委以重任,授予割据一方的巨大权力。到安禄山谋反时,他已是河北三镇节度使,不仅拥有雄兵20万,还掌握才当地的财政和行政大权。这远远超越天宝朝廷及任何一个地方势力,控制了唐朝最大的经济和社会资源。

这为盛唐的土崩瓦解种下致命祸根,即使安史之乱平定后,这种尾大不掉的“地方割据”仍然继续,并最终把大唐盛世拖进万劫不复的末世崩溃。正是中国政治演化的长期停滞,导致末代朝廷腐败无能,最后由暴力革命,推动的换汤不换药的朝代更替,形成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每过两三百年就周而复始地陷入“专制与崩溃”的历史怪圈。始终没象后来的英国西方那样,产生分权制衡、民主法治的西方文明,所以,貌似强盛的中国往往不堪一击,难逃周期性崩溃之宿命……

  166次阅读
帖子总数: 9906; 主题总数: 7725; 注册用户: 149; 当前在线: 2077 (1注册用户; 2076游客)
论坛时间: 2024-11-25, 10:36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国论坛 版权所有 | Designed by 纽约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