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安、济南等16城晋级特大城市 (中国论坛)
杭州、西安、济南等晋级特大城市
2020年,中国GDP万亿城市扩容至23个。与此同时,中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数量也在扩容。根据住建部最新发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数量已经达到30座。
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面积、人口的增长情况,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如何在GDP增长的同时,促进城市人口的有效聚集,确保城市合理的开发强度、人口密度、生活舒适度?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若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面积、人口的增长趋于一致,则表明这座城市的发展质量较高、潜力较好。
为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2014年和2019年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为样本,结合城市经济增长维度,分析这些年来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质量。我们发现,2014年-2019年,中国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从大城市到特大、超大城市各类城市都在扩容。
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迎来了苏州、南宁、石家庄、厦门、宁波、福州6个新成员;杭州、西安、济南、青岛新加入特大城市阵营;天津虽然被挤出GDP前十地位,但却是2014年-2019年中唯一成长为超大城市的。
到2019年末,按城区常住人口划分,中国超大、特大城市共16座,其中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6座城市,特大城市包括东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济南、沈阳、青岛10座城市。
珠三角和长三角特大、超大城市最多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越来越向大城市聚集。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同时也强调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
根据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目前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Ⅰ型),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截至2019年末,全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达到30座。
2014年,全国城市数量为655座,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为24座,城区常住人口总规模1.62亿人,同期全国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累计为4.45亿人,占比为36.40%。
截至2019年,全国城市数量增长到672座,这些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总和达5.24亿人。同时,全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达到30座,这些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总量为2.23亿人,占全国城市比重达到42.56%。
综合来看,2014年-2019年,全国所有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增加了7887万人,上述30座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增加了4540万人,占比为57.56%,这表明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的情况非常明显。
2014年-2019年,苏州、南宁、石家庄、厦门、宁波、福州6座城市成长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杭州、西安、济南、青岛4座城市新加入500万-1000万城区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特大城市从2014年的7座增加到2019年末的10座;天津则“脱特入超”,是唯一一个从特大城市变为超大城市的,使得国内超大城市增加到6座。
至此,中国已拥有特大、超大城市共16座。
如果将这16座城市按照四大城市群的范围来划分,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包括广州、深圳和东莞,其中广深是两个超大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包括上海、杭州和南京,仅有上海一个超大城市;京津冀城市群中,包括北京、天津,只有这两个超大城市,而没有特大城市;成渝城市群包括成都和重庆,一个特大城市和一个超大城市,这两座城市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极核。可以发现,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拥有的特大、超大城市最多,同时二者拥有的万亿GDP城市也最多。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这体现了人口聚集与经济增长的高度相关性,也符合“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精神。在珠三角城市群中,由于大量的制造业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者成为城区的常住人口。而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万亿GDP城市数量位列第一,该地区富有活力的经济,对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西安城区面积与GDP皆翻倍
万亿GDP城市与人口特大、超大城市是否存在一致性?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在23座万亿GDP城市中,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未上500万的城市有9座,包括无锡、宁波、长沙、佛山、苏州、南通、泉州、合肥、福州。而16座特大、超大城市中,GDP未突破万亿元的仅有东莞、沈阳。
仅有13座城市既是特大、超大城市,又是万亿GDP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成都、武汉、杭州、南京、西安、郑州、青岛。
2014年-2019年,16座特大、超大城市中,除上海和北京外,其余14座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皆出现了较明显的增长。其中,城区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是济南,从2014年的301万人增长到了595.66万人,常住人口规模增长了98%。
此外,从单个城市在2014年-2019年的城区常住人口增量看,有4座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增长超300万人,分别为天津、东莞、成都、武汉,这相当于“再造”了4座I型大城市。
Freestar
上海和北京的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增长非常小,2014年-2019年间两座城市分别增加了2.46万人和6万人,相对于两座城市庞大的常住人口规模而言,增速都小于1%。上海和北京严格的落户制度及人口控制,对于城区常住人口的增长发挥了较强的抑制作用。
从城区面积的扩张情况看,西安、郑州、杭州、成都、青岛和广州的城区面积增速都超过50%。其中,2014年-2019年西安城区面积增长了109%,相当于“再造”一座新城。
伴随着城区面积的“翻倍”,西安的GDP也实现了较为同步的增长。2014年末,西安GDP总量为5474.77亿元,2020年末GDP突破万亿元大关。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西安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和万亿GDP城市,在该地区的龙头地位毋庸置疑,也吸引着人口向这里聚集。不过,西安仍面临周边城市激烈的竞争,重庆、成都、郑州这三座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均高于西安,而且在万亿GDP俱乐部中,这三座城市排名均远高于西安这个新成员。
城区人口密度是衡量一座城市生活舒适度的关键指标。2014年-2019年,北京、广州、郑州和西安的人口密度出现了下降。
同期,武汉市城区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承载量增加了2068人,达到6437人/平方公里,是16座大型城市中增加最快的。而武汉市的城区面积在这期间几乎未发生变化,因此武汉市未来应该注重人口增长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
武汉还不是人口密度最高的,郑州才是,达到每平方公里8793人。但一个积极的变化因素是,2014年-2019年郑州的人口密度已经有较大程度的疏解,2014年该城市的城区人口密度达到14500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下降与郑州同期的城区面积扩大有关联。
撤县设区城市扩围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行政区划调整对于城区面积和人口的影响因素最大,这成为了城市不断变大的重要因素。
天津的宁河县、静海县、蓟县在2015-2016年被撤销,设立天津市宁河区、静海区、蓟州区。
2017年,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县级即墨市,设立青岛市即墨区。
2018年,国务院又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
2016年,西安户县改为鄠邑区。
成都的面积扩大,也是通过撤县设区的方式,将过去的郫县改为郫都区,还代管了简阳市。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通过撤县设区的方式,对一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这使得相关城市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动人力、土地等资源,能协调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
撤县设区后,也给原有的县级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如中心城市通过地铁等基础设施的延伸布局,促进各个城区之间的各类资源更高效率流动。
不过,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撤县设区现象值得警惕,部分城市为了追求做大城市而盲目撤县设区,将留下不少隐患。比如,撤县设区后虽然短期内能带来更多的土地财政收入,但原来城镇化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落后,长期来看将加大城市的财政负担和债务风险,而且会增加城市的治理难度。
从城区面积与城区常住人口的增速看,在全国城区面积增长9%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了18%,但一些特大、超大城市的面积与人口增速“背道而驰”的情况较为明显。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作为特大、超大城市,城区面积与人口增长增速若出现较大的差值,则可能出现“大城市病”或“空城”的情况。
在16座城市中,深圳市、天津、东莞、武汉需注意大城市病问题,“大城市病”是指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交通、城市管理问题,以及人均公共资源占有率低的问题。2014年-2019年,深圳、东莞和武汉城区面积几乎为零增长,但城区常住人口却分别增长了25%、58%和47%。天津在城区面积增长了12%的情况下,城区常住人口增长了66%。
“空城”则是指城区面积增速大幅度高于城区常住人口增速。结合城区人口总量数据,需要注意的城市是郑州。郑州城区面积在5年间扩大了74%,但城区常住人口仅增长了5%。
综合上述分析,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在特大、超大城市的人口聚集度较高的背景下,应更注重城市空间与人口之间的平衡关系。如在公共资源的人均占有率上,进行更合理的配置,并有效的控制区域开发强度与人口密度。
此外,特大、超大城市更要提升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要以人为本,杜绝懒政、怠政,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也为站在更高起点上建设世界城市提供良好的样板。
中国“大城市化”正恶性膨胀
中国“大城市化”正恶性膨胀
作者:岩华,中华研究所
按照各级发改委的“城市化规划”,东南沿海正在形成几大城市群。这些大都市严重拥堵,污染,高物价,高房价,难以为继;各项经济运行成本暴涨,越来越暴露不可持续性……于是各级政府对其集中投资基建,然后吸引更多年青人进城就业,于是各大城市更加膨胀,拥堵、污染,房地产泡沫……这就形成一个类似拉美南亚那样“大都市化”的恶性循环――这种放任自流,盲目膨胀,正是中国面临的真正风险。
以前,世界人口最多的十大都市中,除了东京及纽约外,大都集中在南亚印度、印尼及拉美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或贫困落后国家。但从最新趋势上看,这些世界级城市正在或早已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特色的大城市,取而代之!
以前的“世界大城市”:孟买、新德里、雅加达、及墨西哥城、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里诺斯艾利斯等,其市区人口只不过千万左右(见附表一)。而目前的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仅常住人口已经接近超过这些人口大城,如果包含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都已超越2000万以上(见附表二)!
其中,北京市人口2200万;上海市人口1900万;广州市1200万;深圳人口1200万!紧随其后的天津、武汉、重庆、沈阳、南京、西安等大城市人口都已到达800万以上。而且这些大城市正在呈几何形无限膨胀。其中,深圳人口每年以100万的规模暴增,北京、上海、重庆等也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增长!
预计到2020年,也就是十年之内,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唐任何一个“都市区”人口,都将达到3000万以上!可能成为世界最大城市。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大城市,都要挤进世界最大城市之列。而内陆广大农村地区,势必进一步地经济萎缩,人口空洞,三农危机,社会冲突,整个国家结构失衡--这种史无前例的畸形发展,将使南亚拉美当年的“恶性城市化”,小巫见大巫!
南亚拉美等“恶性城市化”及后果
在南美和南亚国家“大城市”化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教育落后,社会歧视和发展失衡,形成一种畸形发展的“恶性城市化”现象:大量资源与人口集中涌入少数几个大城市,形成个别超级“都市群”,而广大农村却一贫如洗,日益空洞破败。这些国家的殊途同归的是,到处充斥贫民窟,随时进入发展陷阱。
政府只为权贵服务,不管穷人死活,使国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动乱不断,房价物价高不可攀,政治黑暗,贪污腐败,治安恶化、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每况愈下,形成恶性循环...
先进国家“均衡城市化”经验
从英国及欧洲的工业革命到美国的独立富强,日本的文明开化,西方高速发展一个最基本特点就是,平等均衡。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普及教育,人民启蒙开化,共同进步;第二民主人权,公民政治一人一票,地位平等,国家保持平衡发展。这就决定了西方不可能形成南亚、拉美那样不平等的地位和权力,也不可能拉开悬殊的贫富差距。否则,就有政治问题,不换政策就换人。
就拿与中国类似的美国城市化为例,美国从殖民地到独立建国,近代扩张,一战二战崛起,西部大开发,呈现出“小城市化、大城市化、郊区化”,轮流交替发展。300多年来,无论从沿海到内部,还是从东部到西部,由于启蒙教育,公民社会及民主法制,三者形成强力制衡,使美国自始至终保持地区发展基本平衡,公民地位和权力相对平等,其人口和城市均衡分布,经济发展差距不大。
至今,从收入最高的美东华盛顿DC、新泽西及纽约等都会区,到收入最低的北达科他、密西西比、犹他、苏明尼达州等中部山区、农业区,收入差距都不超过一半(中国十几倍)。这期间,尽管美国也经历了1930年代的“大萧条”,及2007年的“金融危机”,由于普及了社会福利制度,没有出现极端贫困和普遍饥饿、疾病现象,社会公正和法律秩序没有出现重大问题。
改革方向:调整经济结构 改变发展布局
当前,中国不平衡、不平等的“大城市化”趋势,已经非常危险,再不及时调整,各种危机、矛盾和混乱,势必会把整个国家拖垮!公平地讲,这不仅仅是“发改委”或国务院的个别部委的“无知与错误”,而是由整个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及官权结构及“审批经济”的必然结果。
发改委只对自己有好处的项目,优先批复。这就是广为海内外诟病的、典型的政治腐败“跑部钱进”。大城市有钱有权有关系,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广大内陆和农村没钱没权没关系,就一穷二白!
中国要想维持高速平稳增长,必须坚定果断地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发展布局。把经济发展重心从东南沿海及大城市,转移到未开发的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短期措施就是以中央为主导,带动地方和民间,对中西部农村实施当年日韩那样的“倾斜投资”,以投资拉动就业和消费,制造新的增长点,创造庞大的内陆消费市场,促进东西、城乡及贫富之间的平衡发展,带动整体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中国应凭借政府支配的巨大资金和资源优势(这方面西方望尘莫及),以及独特及不对称战略优势,实施类似日本七十年代平衡产业发展的“倾斜投资”,以及韩国八十年代的改造旧农村“新村运动”。这样,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15-20年,一举超越美国经济规模,将不成问题。
长期政策,必须彻底普及和提高(12年)义务教育,实施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险,照顾老弱病残,优先建设农村的“经济适用房”,首先改善最恶劣的农村居住和生产环境等(已有另文详述)。一旦中西部开发、新农村建设,东南沿海的拥堵、污染和高价等大城市病,将迎刃而解。而内陆中小城镇、农村实现平衡发展之时,就是整个中国逐渐现代化之日。
附表一: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
第一、日本东京3553万人口,东京市区人口820万;
第二、墨西哥城 1924万人口,市区人口830万;
第三、印度孟买 1884万人口,市区人口1000万;
第四、美国纽约1865万人口,市区人口800万;
第五、巴西圣保罗1861万人口,市区人口1000万;
第六、韩国首尔1700万人口;市区人口1050万;
第七、印度新德里 人口1600万,市区人口800万;
第八、印尼加尔各答 人口1457万,市区人口500万;
第九、印尼雅加达 1367万人口,市区人口1000万;
第十、中国上海建成区1300万人口,上海市区人口1000万。
(附表二)中国各大城市人口发展趋势
名次 城市 常住人口 流动人口(万)
01、 重庆市: 3200 1000
02、 上海市: 1845 1900
03、 北京市: 1633 2200
04、 成都市: 1221 1000
05、 天津市: 1115 1300
06、 广州市: 1005 1200
07、 哈尔滨: 975 1000
08、 武汉市: 891 1000
09、 东莞市: 869 1000
10、 深圳市: 846 1200
(2010年发表于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