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经济发展,克服流动性危机 (中国论坛)
刺激经济发展,克服流动性危机
作者:岩华,中华研究所
现代经济学只是一个由不同角度分析经济的争论集合……而这正是学术的最高境界。这样,执政者从旁观角度,在学术自由和公平竞争中找到最大公约数。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经济政策的最好方案!不应有一种意见垄断天下,更不能上升到政治高度,而不容置疑。那样,我们的经济非出大问题不可…… 中国正经历着“流动性危机” 现在某些学者的说法缺乏现代经济学常识,如果我明哲保身保持沉默(中国还有谁敢说真话?),我们的经济危矣!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紧缩,企业倒闭,农民失业,汇率失控……我奔走呼号三年有余,直到今年一季度才开始资金刺激,中国经济有所回升。现在权威人士仅以房地产“过度杠杆”,就要因噎废食,再度实行紧缩……事实上,中国经济的问题恰恰正是宏观紧缩导致的资金链断裂,企业连锁倒闭,资本外逃,形成典型的“流动性危机(liquidity crisis)”,世界各国的正常做法是宏观宽松(发行货币),积极财政(增加开支、投资和减税),回购债卷和呆帐(逆回购)等。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后,美联署的QE连续向市场释放了25万亿人民币的新增货币,购买呆帐坏账才解决了流动性危机。
当务之急:对贫困三农“倾斜投资” 目前,中国正经历一个“大城市化”的恶性循环,大量人口涌入少数大城市,而广大内陆和农村日益空洞,贫困和边缘化。如果央行只是简单向市场放水,资金只会在大城市投机,抬高房价物价……所以,我始终认为必须象当年的日本韩国那样,向最薄弱内陆中小城市和农村“倾斜投资(incline investment)”,同时破釜沉舟,加快三农改革,才能缩小三大差别,达到中国均衡发展共同富裕。所幸,习李这次增加流动性后,及时“限购”制止了大城市的房地产投机炒作。但是,内陆地区的流动性危机仍冰冻三尺,远未解决!
三去一补:以计划经济干涉企业
如果,我们现在怕尿炕就不睡觉,再度宏观紧缩,中国整个经济面必然雪上加霜,股市、汇市危机将接崇而来;企业倒闭连累出口制造业及银行、能源、建材等全面亏损;资本外逃必然再度引发人民币汇率失控;那样,中国经济真的危矣!所谓的中国经济呈L型发展,那不是真实。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经济是呈n型自由落体下滑,再不及时拯救,时刻都有失控的危险!所谓的“三去一补”还是用计划经济的那一套,去干涉根本不需要政府管的企业经营管理等“微观经济(microeconomics )”。而该政府去管的金融、法律、教育、医疗福利等“宏观经济(macroeconomics)”,政府却唯独缺位!这种角色混乱,只会把中国经济推向连锁倒闭、衰退循环。
什么是中国经济的“泡沫”?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基本上都是在宏观金融的“一紧就死,一松就乱”的循环周期中发展过来,但基本上都因及时调整保持了高速发展。这是因为中国并非“市场经济”,土地、金融、能源、人才等要素生产力大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在这种现实下,你怎么能呆板地象市场经济体那样,单纯依靠“市场发挥关键作用”?所以过去30多年,中国政府主要以投资和财政实质拉动经济增长,这是事实。也正是这个看得见的手,一手创造了我国绝无仅有的经济奇迹!看看我们几十年的不断制造的“经济泡沫”是什么?那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出口制造业,是雄伟壮丽的现代城市,是现代化房屋、先进高铁、豪华汽车、靓丽大街、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难道这都是必须挤出的泡沫吗?都不如他们羡慕的西方经济(更萎靡不振)好吗?
中国必须、也能够保持高速发展
目前,我国每年有2000万新增就业人口,占半数人口多三农仍挣扎在贫困线上下,中国农村是世上最大的脏乱差贫民窟!而因此农村住房、消费和投资更具有世界最大潜力……所以我们必须保持高速发展,以实现充分就业,继续扩展实体经济。只要相对的高通膨不超过5%,就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欧盟、日韩、俄罗斯等国人口基本都在减少,只有美国稍微增加(主要是新移民),所以即使象中国这样以政府投资和财政拉动,经济也不会大发展,却只会造成浪费!
抓紧宏观经济,放开微观经济
因此,我们必须面对中国的现实,一方面必须雷厉风行、迅速改革(三农),以改革带发展,形成最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也必须在现有基础上继续高速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才能逐步解决问题!这就是邓公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绝不能做呆板书生,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停止经济发展去解决问题”,那样所有问题将集中爆发!这就要两手都要硬:在“宏观经济”上加强投资、财政刺激和放权减税等,在“微观经济”上进一步放开,让所有企业公平竞争,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目前,有限的通货膨胀是好事,是对近年来CPI每况愈下的报复性成长,钢材、能源、食品等价格上涨,将拉动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发展,有利于GDP提升,促进内陆中小城市和农村复苏。但是,必须坚决抑制一线城市的房价,制止大城市的恶性膨胀。并集中向内陆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倾斜投资”,在高速发展中达到三大差别趋于平衡,最终实现习近平倡导的“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