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研制青嵩素: 是抗美援越的秘密军事项目 (中国论坛)
屠呦呦研制青嵩素: 是抗美援越的秘密军事项目
作者:科罗廖夫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屠呦呦研制的青嵩素,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但如今,很少有人知道青蒿素这种中国原创药物,是因为战争需求而研制出来的,而且是举国之力的大协作成果。从1965年开始,为反击美国对越南的侵略,中国决定派出抗美援越部队,赴越南北方,支援越南人民的革命斗争。4月18日,总参谋部下达了援越工程预先号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援越部队赴越南北方执行援越抗美任务。1965年6月开始到1970年7月结束,中国共派出了32万支援部队,在越南北方执行防空作战、修建和抢修铁路公路、机场通信工程。历时3年9个月的援越抗美防空作战中,共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侵略者。
越南属于热带气候,越战期间,耐药性的疟疾在东南亚横行。当时治疗普通疟疾的特效药是金鸡纳霜的有效成分奎宁,但奎宁只能治疗普通疟疾,对于六十年代越南流行的耐药性疟疾却素手无策。传说金鸡纳霜的来源可追溯到17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正式命名金鸡纳树。1820年,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里提取出抗疟有效成分,并命名为奎宁。1945年,美国化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奎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金鸡纳树被日本人控制,因为得不到资源而无法生产天然奎宁,在北非和南太平洋岛屿上作战的美国部队受到疟疾的沉重打击,经常造成严重减员。美国政府紧急使用工业方法合成出奎宁的替代物氯喹,美国在二战期间生产了几吨重的氯喹药物,是美国士兵在前线的必备特效药,由此可见抗疟药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对氯喹产生了抗药性,到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尤其是越南,因为没有特效药,导致疫情难以控制。中国援越部队进驻越南以后,也相继发生严重的疟疾疫情,引起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疫情还有向国内蔓延的趋势。中国在越共的请求下开始在军内秘密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同时成立了对外称呼为“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机构(代号“523办公室”) 。
1967年,在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了。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屠呦呦就是其中一位。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到一项特殊而又秘密的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防疫项目,目的是为了研制一种能够有效治疗耐药性疟疾的特效药。因为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经验,38岁的她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最终分离获得青蒿素提取物样品,对抗药性鼠疟原虫100%的抑制率。1972年3月,523办公室向中央报告了青蒿提取物的实验结果,汇报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
青蒿素是中医药的胜利,有人之所以把青蒿素归为中药,是因为在东晋葛洪整理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了治疗疟疾的一种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 的时候。曾组织全国力量对古代中医典籍进行过整理,力图能发现治疗疟疾的中药,你们猜整理出多少种?
屠呦呦的团队筛选了很多药,合起来有四万多种合成药物和中药处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50个。我们针对这些可能的中药材进行过认真研究,最后都放弃了。其实对疟疾有疗效的植物非常多。研制早期的重点范围,其实是常山,它的根含有常山素(Dichroin),也是一种抗疟疾药,但试验效果不好。因为我国当时是为了寻找一种治疗抗药性疟疾的新药,并不是一开始就去研究青蒿的。
中医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是灵感吧。大概相当于砸中牛顿的那个苹果。
青蒿素是纯粹的化学药品,青蒿素也不是从青蒿中提取的,是屠呦呦用乙醚从黄花蒿中低温提取出来的。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其实,青蒿不可能治疗疟疾。因为青蒿里面根本不含青蒿素。就是按照中药方剂,直接使用含有青蒿素的黄花蒿,也不可能治疗疟疾,因为那点中药汤的青蒿素含量太低了,你得喝几吨才行。
因为天然的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仅千分之九,我国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三代黄花蒿,才把青蒿素含量提高到百分之二点五,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药品的成本,让老百姓都能用得起。目前全球每年的青蒿素需求量为180吨,中国为这些青蒿素的生产提供了90%以上的原料。目前美国和法国等国也能生产,他们利用酵母发酵技术生产青蒿酸,只是成本比中国的植物萃取法高两倍。
青蒿素其实是一种化合物,有明确的分子式。看看青蒿素药品包装盒上的国药准字的H,就知道这是一种化学药品。
在1975年4月,五二三项目突破了青蒿素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上海有机所协作分析为一种全新结构的化合物,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用物理方法X-衍射确定了化合物立体结构。由于这是个保密的军事任务,3年以后论文《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才发表在1979年5月出版的《化学学报》上。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制定的科技规划中提出了青蒿素的全合成项目任务。1978年一共做了529例临床病例,全国40个单位参加,病例数达到5000例。1984年实现工业化合成,1987年青蒿素全合成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