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华:高新科技VS全要素生产力 (中国论坛)
高新科技VS全要素生产力
作者:岩华,中华研究所
很多人把“高新科技创新”当成任何国家的“唯一”的经济发展战略,盲目推崇自己没见过、也不知道的AI,IC,Chip等时髦科技……这是严重的认知误区!科技创新只是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之一,但绝不是主要、更非唯一的经济发展要素生产力!人和教育(强制普及和提高人民教育和科技水平)才是!特别是对中国、印度、巴西等这样的人口大国家来说,教育、就业及法制等更迫在眉睫的要素生产力,才是政府必须倾注全力的主要职责。
在现代经济学上,科技创新(creative technology)属于“微观经济(microeconomics)范畴,与其他工商服务产业一样,应由民间及私营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和效益需求,自动发展,自我制约,才能使各项资源配置最佳化,使经济效益最大化(efficiency maximization)。
政府应专注于金融、利率、教育、就业、福利、法制及公平等宏观经济(macro economic)领域。尽量放手让市场来配备资源、激励功效和制约浪费。而不应插手私营企业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的某一时期某种特定科技。更不应用“计划经济”那一套,来胡乱界定哪些是“产能过剩”,并对哪些产业进行政府投资……这些都是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的微观经济。人为的越俎代庖、拔苗助长,不仅会破坏和扭曲市场,还会浪费资源、降低效益……
现代经济学上,决定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力”主要有三:第一是人才(labor,包括教育、法制与科技创新等)、第二是资源(resource,包括土地、矿产及物资等);第三是资金(capital,包括货币、股票及可兑换货物等)。对中国来说,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还应包括“信息自由和流通”等。
首先谈第一要素生产力,人才。
当前中国政府最需做的当务之急就是教育:强制、免费、普及12年以上义务教育;不遗余力提升全民的教育、文化和科技水平,形成一个民主法制、保护知识产权与公平竞争的大环境,才是可持续性发展”科技创新”的唯一途径!不从根本上解决自发性创新问题,而是急功近利对某种特定科技盲目投资,只会事倍功半,拔苗助长,低效浪费……政府过度介入某一科技领域的产业或产品,急功近利盲目投资反而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前一段时间,中国的大量投资和补贴的太阳能、机器人和无人机等产业,很多已经是超前发展,低水平重复,出现新的产能过剩,最终导致一地鸡毛。
政府支持“科技创新”最好的方式就是“宏观诱导”:政府资助高新科技专业研究所;向高科企业或个人提供土地、贷款、税收、补贴、奖励等优惠政策。但绝不能违背市场规律,直接插手微观经济:巨资收购竞争激烈、瞬间过气的时髦科技;人为地胡乱划分和限制“过剩产能”;直接投资或大量补贴“高科技国企”,制造贪腐低效的大锅饭……
第二大“要素生产力”: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土地和海域资源国。可利用国土和海域资源共达1300万平方公里。仅土地资源也超过了大部被冰雪常年覆盖、很多不可利用的俄罗斯(1700万平方米公里)和加拿大(1000平方公里)。如果加上可利用的海域,则超过美国(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国。但是,与发达经济体的所有资源,都可进入市场自由流通不同,中国除了城市里被政府拍卖极少的“商品房用地”(因此中国房地产泡沫巨大)。
其余99%以上绝大多数国有土地,及100%的集体土地,草原、森林、矿产、山地、沙漠、湖泊及海洋等,因为“产权不清”或没有产权,都不能进行买卖或抵押,更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因而一钱不值,不能市场化开发建设,都被严重浪费……在中国城乡、工农、地域和贫富之间,形成一个巨大障碍,把中国的“市场经济”限制在各个城市里。整个农村成了300多万个脏乱差的贫民窟。作为世界最大农业国,粮食及农产品竟然大量依赖进口。中国三农被抛弃在现代化进程之外!
所以,我一而再再而三大声疾呼,必须立即开始“土地改革”:允许城乡居民自由买卖、抵押和继承土地物业产权,让全国的人才、资金和技术自由涌向三农;开发中西部,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城镇。让现代化三农和实体经济消化,危如累卵的城市金融地产泡沫;让因地制宜的现代化新型环保城镇,消化各大城市的拥堵、污染和高价;让大规模、高科技、专业化私营农场,确保全国农产品自给,并实现大量出口;让占人口半数的农民、农民工、农民工子女迅速富裕起来,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那时候经常被制裁的就是美国。
第三大“要素生产力”:资金。
十几家国有银行垄断了整个国家金融银行业,占企业90%的中小私营企业,很难贷不到款……拍脑门决策的众筹、集资、共享、p2p网贷等,胡乱融资方式,最后都搞地一地鸡毛,甚至引发社会不稳!改革方向应尽快开放外资和民营银行业,参与金融市场竞争,让有丰富经验的外资银行业,把国际化、高标准、严要求等成熟模式,带进中国金融市场和自由竞争,让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贷款,让中国银行金融正常发展。
当务之急:中国内部市场化改革
当务之急:中国内部市场化改革
岩华观点:如果中国是普及高等教育的小国,全民都应做“时髦高新科技”那就对了。但现实是,中国半数人口仍徘徊在贫困边缘的“世袭农民”,如果不管多数人的死活,而集中一切资源,全搞只会少数人获益的“时髦科技”,中国多数人将会被永远抛弃在现代化进程之外!而那正是拉美早就经历过、两极分化之“中等收入陷阱”!
过去四十年,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和竞争结果,就是最好的例证。当中国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人力资源的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与西方高新科技的“new economy”,进行不对称竞争、并战胜对手时,印度不顾其国情和多数人没有启蒙教育,而一心一意搞只惠及少数人的时髦科技——美国未来学家20年前著作的《world is flate (世界是通的)》,当时对这种“印度模式”推崇备至。唯独我却对此嗤之以鼻!当时,我在《强国论坛》坚决推动中国加入WTO,优先解决贫困人口的教育与就业,终使中国搭上global economy快车。因此,中国出口制造业创造了1.2亿就业机会,使绝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整个中国成为中高收入国家。然而印度的“高新科技”只创造了600万就业,其余绝大多数人仍在庞大贫民窟里,忍饥挨饿!
今天,中国经济的fundamental(基本面)已经全面提升,人均收入提高导致人口红利锐减,制造业成本到达一个“刘易斯拐点”,急需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但不要忘了,中国仍有占人口半数以上的“种性世袭”的农民、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这些法定“下等人”高中升学率不及50%。这怎么与高中毕业率达95%以上的发达国家竞争呢?如果一拍脑门,集中全部资源、不惜一切代价搞“科技创新”,那么剩下的七亿农民怎么办?城市里更多的“低端人口”怎么办?把他们暴力驱逐到农村“中国式贫民窟”去?象拉美或南亚那样,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即使,真象印度那样全搞时髦科技,使几百或几千万高科技人口就业,中国14亿人及整个国民经济,该怎么办?
所以,国家间竞争必须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己国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的发展战略,绝对不能人云亦云照抄别国模式,甚至盲目赶时髦。高新科技创新,中国当然要搞,部分顶尖资源必须全力以赴。但是更多的国家资源和政府精力,仍需专注于如何切实发展整体经济,优先提高多数人教育和就业,使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只顾小部分经济利益。
中国需要“精准扶贫”不应只是200多个贫困县,而是2000多个农村县市。今日全国三农大同小异,已是世界公认的最大贫民窟(Chinese slum)。这与恶性膨胀的东南沿海各大城市形成两极分化,正在重沓踏中等陷阱之覆辙……如果中国不及时解决这个经济结构之问题,化解城市金融及房地产泡沫,人民币汇率危机,实体经济崩溃,和出口制造业出走等一系列危机,必将相互叠加、纷至沓来!
事实上,中国三农不需要扶贫,但需要公平,需要解放,需要改革。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节俭的优秀人民,还给他们土地产权,放开他们的手脚,给他们一个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将还中国一个崭新富强社会。
目前,中国能够进来进入市场流通的土地,只有百分之几而已。只是城市里被政府拍卖的“商品房用地”。而90%以上的城市土地,百分之百的农村土地,以及沙漠、森林、草原、湖泊、山川等,这些在市场经济国家本可进入市场自由流通、便于开发建设的主要资源,在中国都不能进入市场,而一钱不值,而长期闲置、而不能开发建设……
因而中国经济实际上只是城市经济,广大农村及辽阔土地被排斥在外……中国房地产因而成为“稀缺资源”,被高价炒作严重泡沫化。而中国农村土地被严重闲置浪费,或产权不清不能开发利用。中国农业倒退到欧洲中世纪的条块分割状态,世界最大农业国农产品及粮食,竟然依赖进口。中国土地不能自由买卖、抵押和继承,正是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瓶颈。
迫在眉睫的“土地改革”,就是要打破城乡、工农、地域之间,这道最后的障碍,让城市资金、技术和人才涌向中西部,建设新农村,开发新城镇。把城市危如累卵的金融和地产泡沫,转化为现代化城乡实体经济,把农村解放出来的剩余人口转移到出口制造业。让中国农民迅速富裕起来,形成一个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未来中国经济不必依赖出口,仅国内市场就可支持经济持续增长。那时,经常被制裁的就是美国了…
人力资源最重要的还包括“信息自由和流通”
对中国来说,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更应包括“信息自由和流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