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经典:一个人要想成功,先学会跟人搞关系 (中国论坛)
鬼谷子的老狐狸经: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学会跟人搞关系!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关系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真是这样吗?
我们来讲两个坏人的故事,第一个是商纣王。我们都还记得商纣王将比干剖心而死,因此比干被称为“亘古忠臣”。
但是后来我发现比干的死并不只是因为他是忠臣,商纣王是暴君的原因。而是权力的斗争,因为比干和微子、箕子三人不是嫡出,被剥夺继承权,所以三人结成联盟反对帝辛。而当帝辛发兵攻打东夷时,比干的侄子微子派人邀请周人攻打商人,帝辛闻讯大怒,进而清除了比干联盟。
换句话说,比干联盟对周帝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周人就大力宣扬比干,并追封国神。比干、微子和箕子也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圣人,受万人敬仰。请问周为什么会赞颂商的遗老?这本身就是个值得玩味的事情。成王败寇,因此商纣王成了千古暴君,而比干成了千古圣人。
正所谓尔之良药,吾之砒霜。有时候,历史上哪有什么好人,坏人?自古成王败寇,对一方是好人,对另一方就是坏人。
所谓的好坏,只有立场不同而已。因为比干的立场拉近了与周文王的关系,所以成为了圣人。
第二个上场的是秦惠王,他给后人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车裂商鞅。根据善有善报的逻辑,秦惠王应该不得好死才对,应该是个昏君才对。可是大秦帝国之所以是大秦帝国,秦惠王功不可没。
我们通常认为商鞅之死是因为后台秦孝公去世了,而他与秦惠王是政敌,所以被处以极刑是一种极正常的逻辑,但恐怕也未必如此。
秦惠王继位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车裂商鞅,很多人认为商鞅之死是因为得罪了嬴驷,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因为彼时的商鞅在秦国已经拥有极大的权力,大到可以限制嬴驷的权力。嬴驷刚刚继位,但是秦国所有事务都由大良造商鞅决断。对于嬴驷而言,所有威胁他统治地位的障碍,都必须清除掉。
而另一方面由于商鞅为代表的新臣与公子虔代表的旧臣的矛盾已经根深蒂固、不可调和,对于嬴驷而言,获得贵族的支持更重要。所以他选择拉一派,打一派。暗中煽动公子虔诬告商鞅造反,将商鞅的势力彻底击垮。而当解决商鞅之后,秦惠王马上将公子虔束之高阁 ,不予任用,这就是所谓的手段。
注意商鞅的罪名是:逆反。可见嬴驷是要把商鞅彻底击垮,万世不得翻身。
尤其对于商鞅这个人,太史公其实并不喜欢他,评价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意思是说商鞅这个人天性残忍少恩的人,考察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凭借着虚饰浮说,不是他自身的资质。
注意“挟持浮说”这四个字,太史公认为商鞅是靠游说赢得了秦孝公的赏识。是不是很亲切?对,这就是纵横家们惯用的方法。因为商鞅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变法者,不仅仅是一个法家代表人物,他其实是一个辨士。
秦惠王的行为印证了司马迁的说法。商鞅刚死不久,鬼谷子的弟子纵横家苏秦游说秦惠王,打算投靠秦国,结果却被驱逐,理由是: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秦惠王恨透了辨士,商鞅辩士,秦惠王不用。苏秦也是辩士,秦惠王还是不用。嬴驷的心头估计在嘶吼,特么的,做人能不能耿直点,多点真诚,少点套路。
但归根结底秦惠王没有得到报应,反而在位27年,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国在惠文王时代的辉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识人驭人的本领。尤其是嬴驷重用魏国人,鬼谷子的弟子,纵横家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这个纵横家,秦惠王能做到听之任之,放任他在天下诸侯中施展才华。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
有时候历史上有很多黑色幽默,比如善恶报应,很多时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有时候人是复杂的,好人与坏人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只有以“我”为中心区分的好坏。商鞅的结局一方面是因为立场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与秦惠王的关系比较尴尬造成的。
三
说完了比干、商鞅的一些事情,我们发现这些一贯认为的好人的背后,其实没那么简单,都有利益的纠葛而已。就如俗话说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道义,只有永恒的利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无所谓对错,只有立场不同,只有结果不同而已。有的人由于道德性选择成为好人,有的人因为功利心太强成了坏人,本身都是为了利益而已。
为什么比干、商鞅会落得如此截然不同的境地呢?其实鬼谷子说过: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志同道合的人相互亲近,就能双方成就。如果思想相同,但是关系疏远,就只有一方能成功。如果双方共同憎恨却相互亲近,双方都会受到伤害,如果双方厌恶但是关系疏远,必然会有一方受到伤害。
所以比干与商纣王的关系,商鞅与秦惠王的关系,应该就像鬼谷子说的“同恶而相疏”,必然会有一方会受到伤害。
完整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