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码标价买卖官员,210两就能买到副县长 (中国论坛)
明码标价买卖官员,210两就能买到副县长
凭海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灭亡,几乎都伴随着腐败问题。但要论最腐败的王朝,那么非清朝莫属。在很多封建王朝,开国初期都吏治都很清末,官员都比较清廉。到了中晚期,才开始大规模腐败。
但是,清朝从一开始就大规模腐败,一直到结束。可以说,如果清朝说腐败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比如在《康熙大帝》中,非常清廉的朱国治,其实就贪腐非常严重,制造了很多冤案.
清朝为何会有如此庞大的腐败问题呢?其实和清朝的当官途径相关。在清朝时期,撇除满洲权贵的非正常升迁道路之外,普通汉人有两条路,即科举和捐官。
科举考试,需要一定的实力和运气;捐官,则需要看口袋里的钱是否足够。前者大家都很熟悉,后者就是拼财力。当然,捐官的钱是交给清政府的,不同于卖官鬻爵的个体经营,如卖官的奕劻。
史书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之”,此后到西汉时,也有不少捐官现象,之后的唐、宋、元、明都有捐纳。但总体而言,因为儒家考生的强烈反对,所以基本上捐官非常稀罕。(如果大规模捐官,那些寒门读书人如何出头呢?)
但是,清朝此风最盛,官职成为商品,随意买卖,清朝官场中就有不少都是捐纳得的官。比如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胡林翼,据说就是捐官,花了万两银子买了个知府。
坦率的说,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
清政府对买官的人无任何限制,地主、商贾且不必说,连流氓、盗贼等也无一例外。按照捐纳制度,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而且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及穿官服的待遇。
(乾隆年间购买官职的价位表,当时价格比较贵)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国之重器之一的官员,竟然被明码标价。清朝前期,因为捐官基本能拿到“实缺”官职,所以价格很高。后来,因为捐官的人多了,而也没有那么多“实缺官职”,所以后来“优惠大酬宾”。
史学专家认为,清朝“无昏君”,那么为何出台如此昏聩的政策呢?原因有很多,有些比较敏感,重点说两点。(1)笼络有实力的人,让他们不要反清。(2)捞钱,没把百姓放在心里。
(后期价格下降,210两就能搞个副县长)
有人说,如果因为捐官,都捐出胡林翼这样的人才,那也是才子的出头之道呀。其实错了,胡林翼这样的人才毕竟罕见,绝大部分捐官行为,最终是要收回成本的,于是转嫁到老百姓头上。
话说,清朝官员的基本工资很低,比如知府年薪也就100多两,但养廉银在4000两左右。但清朝有这么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廉的知府三年就能捞十万两,不清廉的知府呢?
所以说,清朝的官,就是一桩值钱的大买卖。既然有钱赚,还有身份地位,那么有机会捐官的话,为何不捐呢?换着谁,都会想方设法捐个官当当吧。夸张的是,后期210两就能买到副县长。
当然,捐了官职,但想要立即上任,还需要花钱疏通,让上面人给一个“实缺”,否则就是名义上的官员,没有实职只能在家待着,也赚不了钱呀。
另外,清朝还实行了“议罪银”制度,即官员犯了事,只要花钱赎罪,包括分期付款,就没事了。(分期付款,一遍贪污赚钱,一遍还钱赎罪,真是潇洒)
在这种情况,清朝的贪腐可想而知,出现和珅这样的史无前例的巨贪,也就可以理解了。历史上有哪个封建大一统王朝敢如此明目张胆的公开大规模买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