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臃肿低效到了何种地步? (中国论坛)
中国行政臃肿低效到了何种地步?
方忠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构改革共进行了四次,要简机构减人员,提高办事效率,但是中国各级行政机构臃肿低效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28000多个县级政府:机构臃肿,官员膨胀,冗员过多、人浮于事、财政负担重、人民负担重等等。老百姓期盼尽快开展县级机构改革,精简机构,裁减官员,克服皇粮养闲人的弊病,把更多的新增财富用于发展生产,共同致富,改善民生。
基层政权机构臃肿问题严重
当前县级机构臃肿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机构臃肿,官员膨胀,冗员过多,人浮于事
按照编制规定,县级党政机关机构30个左右,而实际设置60—80个。超过规定限额1倍以上。一个70—80万人口的县行政事业单位在职在编干部职工总数1.30—1.6万人。还有临时合同工1000—2000人。虽然严重超编,但“和尚不撞钟”、“和尚没水吃”的问题非常突出。老百姓经常把某些人浮于事,职位太多,办事相互扯皮,浪费民脂民膏的政府机关讽刺成为“观音庙”和“养老院”。
官多为患,是目前中国政治体制上的一大弊端。一个县几十个县级领导干部。几百个科局级干部。在县级机关各部门的领导班子中,竟然出现了一正五副、一正八副、一正十副。甚至一正十几副等奇特现象。让人悲观是官多不理事,龙多不治水,副职臃肿易吞噬机构改革成果,皇粮养闲官危害社会公平。出现了“监管缺失”、滥用职权、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人代法”以及各种各样的官僚主义和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买官卖官、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
2、人员严重超编,财政负担沉重
中国的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增长到3万亿,约28倍;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则从不到50亿升至7000亿,增长达87倍,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6年已上升到24%,远远高出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2007年,我国各级官员公车私用费高达2000多亿元,几乎和2006年我国的国防开支相近。
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全国靠预算支付工资的人员为1500万人,到2008年已达5200多万人,等于25个人有一个是吃财政的,这在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的。
县级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其中行政管理费及工资支出,占了当地财政的70%-80%。中西部很多县财政不够吃饭,靠国家补贴过日子。没有钱去推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从“补给财政”到“养人财政”,从“人民公仆”到“吃饭官员”,行政机构的臃肿和人浮于事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3、收费项目多,企业负担重,人民群众负担重
不少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任意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名目繁多,标准过高;有的随意对群众罚款,甚至乱设关卡,敲诈勒索;有的搞建设、办事业不量力而行,强制集资摊派。
2002年4月4日人民网在报道“机构臃肿乱伸手 赤壁行政收费标准达2500项”新闻中称:市物价局的赵钢介绍说,到去年11月,全市51家行政事业收费单位上报收费标准2641个,其中涉及企业收费的单位有41家,收费标准多达2528个。……乱收费的特点是:只要企业一开张,收费部门一哄而上;文件里面找依据,不管实际不实际;只收费,不执法;执法大权在握,谁不服就整谁。赤壁市副市长张斌认为,治理乱收费必须从根子治,从臃肿的行政事业机构改起。
4、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更严重
一些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脱离当地县情,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违背科学的瞎指挥,导致决策失误,劳民伤财。干部作风不民主,“肠梗阻”问题突出。“衙门”现象日益增多。对下级简单粗暴,对待客商、办事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官气太浓,不易接近。
热衷形式,偏离中心。说的多、做的少,虚的多、实的少。一些好的政策、好的措施往往只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人去落实。
庞大的行政机构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而该管的事却没有管好。庞大的行政机构还带来很多弊端:机构臃肿,官员过多,十羊九牧,官僚主义,人浮于事,经费紧张,效率低下,家长制等,它成为难以解决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形成深层次的危机。
5、会议多、文件多、检查评比多。
机关单传位多带来“五多”,使机关部门本来就多的会议、文件、应酬、督查、检查评比“雪上加霜”。 一个50万人的县,每年政府部门的会议三四百个,大多数为群众斥骂的:“无所谓的会、无效果的会、无准备的会、无决议的会”的“四无”会议。县政府每年发文两百多个、领导讲话稿两三百个、工作计划、工作总告结、会议纪要、请示报告、典型材料等三四百个。各种接待两三百起(次),检查评比三四十次。“五多”牵扯了各级干部抓大事、抓落实的精力。一些干部忙于事务,调查研究的少,找群众直接听取意见少,深入困难企业、弱势单位、贫困家庭解决具体问题少。还有的干部办事拖沓,效率低下,互相推诿,回避矛盾和困难,往往问题由小拖大,矛盾由简单拖复杂。
6、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
由于机构重复设置,职能重叠、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导致部门之间互相争实权、抢利益、轻协调、推责任、避义务的问题。由于机关单位领导太多,职责交叉和重叠,增加了工作协调难度,争权力,抢资源的矛盾多,结果只能是工作人员无所适从,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请示中浪费掉了。由于机构越设越多,多头管理,各政府部门千方百计设定审查、批准、发证的权限,造成冗长的办事程序和不必要的权力交叉,从而行政审批过程环节众多,手续繁琐。一般的基建项目要二三十个部门审批盖章。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纪律松弛、管理松懈,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现象严重,不少干部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平庸慵懒、无所作为,缺乏热情、缺少感情,滥用职权、吃拿卡要,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本来几分钟能办完的事情,非要拖上几天才能办好;本来一天能办完的事情,非要拖上十天半月才能办好;本来一次就能办好,非要拖上五六次八九次才能办好。
7、机构膨胀,监督检查难到位
机构臃肿,应该监督检查的部门相应增多,监督检查工作量增大。当前,对土地、税务等容易滋生腐败的权力部门的监督较多,也未监督检查到位。应该监督检查的部门,有70%的部门没有得到监督检查。潜规则障碍监督检查,有些县凡是担任局级领导职务的一律视为“脱产”干部,无需上班做业务工作。不受考勤、考核约束,由办公室记登满勤和加班,拿加班补助和奖金。
8、机构膨胀,自我服务现象严重
目前,县级副科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70—90个,若加上股级单位120—150个,超过规定数1倍多。1982年以来,我国围绕精兵简政对政府机构采取下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县级机构名减实增,即使撤了庙,也搬不动和尚,来个俺堂分家、寺里建庙、分流和尚、新招尼姑自我服务,甚至通过一些权力让社会为他们提供方便和服务。机构臃肿。领导干部多为其服务人员就多,其要安排的人就多。
9、公款吃喝、公车私用、铺张浪费惊人
现在机关部门之间相互吃请风比较盛行,公款吃喝费用成倍增加。“公车腐败”:一是官车多,超标配车多,每辆车少则十几万,多则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三是名为公车实为专车;四是车辆使用、维护费比私车不知要大多少倍。“官车”花的都是国家的钱,实质上就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机关部门增多,队伍扩大,机关用水、用电、办公用品等必然相应增加。而且部门领导的赌博、嫖娼、养情妇、洗桑拿、给上级或同僚送礼费用向单位报账的也相应增多。近几年县本级集中核算单位公务费用支出、招待费、公车使用费递增速度比财政收入递增速度高5—10个百分点。
10、机构臃肿,机关纪律更松懈
机关单位多,各单位情况不一样,组织纪律整治难度加大。机关单位多,公务人员多,上班没有事的多,违反纪律的多。机构臃肿,步调不一致,存在“部门综合征”,肿、松、梗、僵、庸、冷、卡、慢“病征”泛滥;机关纪律更松懈、工作更懒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自为政、我行我素的现象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