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紧邻吉尔吉斯(Kyrgyz,或Qirghiz)人种与汉人人种特征非常近似,不仅与汉族近亲蒙古族近似,而是相当多的与汉族外貌相近。现吉尔吉斯过气总统阿卡耶夫,及反对派女总理奥通巴耶娃都有与亚洲及汉人形似的外貌。
图:吉尔吉斯人婚礼
吉爾吉斯共和國(吉爾吉斯語: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Qirghiz Respublikasi),簡稱吉爾吉斯(Кыргызстан;英語:Kyrgyzstan),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吉爾吉斯斯坦的周邊國家有:塔吉克、烏茲別克、哈薩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總面積19.85萬平方公里,人口436.72萬人。主體民族為吉爾吉斯族(或稱柯爾克孜族,占總人口的52.4%),俄羅斯族和烏兹別克族均超過10%,烏克蘭族和德意志族超過2%,其他民族還有維吾爾族、東干族、哈薩克族、阿塞拜疆族、吉卜賽族等。吉爾吉斯斯坦首都為比什凱克市。
在吉尔吉斯语里,"吉尔吉斯"是由"草原"与"流浪"两个词所构成的一个词。它的含义即"草原上的游牧民"。由于"斯坦"一词意即"国家",所以"吉尔吉斯斯坦"的本意便是"草原游牧民之国"。
吉尔吉斯人是中国汉代名将李陵后裔
史书记载,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铁骑出征匈奴。两军在天山相遇,随即摆开战场。为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骑都尉李陵主动请缨,要求领五千步卒从居延海以北深入敌境,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匈奴军队。李陵部队行军一个月后,与匈奴单于率领的八万骑兵在浚稽山展开激战,最后因寡不敌众,矢尽粮绝,李陵与其数千将士被俘投降。
汉将李陵极其下属数千余人随后被匈奴单于封为坚昆部(坚昆人是吉尔吉斯人的祖先、或祖先之一)首领。当年李陵被公孙敖诬陷全家被灭门,因此李陵决意留在匈奴。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不仅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同时随李陵一起被俘的数千将士也予以妥当安置并与当地人通婚。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余年,其间其与其众将士子孙繁衍。李陵于公元前74年病故。
公元648年,一支来自唐朝西北数千里、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这些人黑发黑瞳与西域民族有较大差别。那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朝贡团络绎不绝,但这支黠戛斯使团有点特别,他们除了朝贡之外,还肩负着“认亲”使命。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认亲”。
黠戛斯酋长的认亲要求听起来很新鲜,却也不算离谱。如果酋长确系李陵后裔的话,那么他跟唐朝皇帝还真的是宗亲。因为李陵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而唐朝皇帝的先祖也出自陇西成纪,亦自称是李广之后。
那么,黠戛斯酋长自称李陵后裔是否可信呢?史料记载,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征。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几百年之后,到了唐代,吉尔吉斯人(史书称为黠戛斯人或现今的柯尔克孜族)的人种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人长大,赤发,皙面,绿瞳;亦有黑发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这多半是说,当时黠戛斯人分为体态迥异的两部,而黑发、黑眼的,全部是李陵及其军士与当地人通婚繁衍而来。
安史之乱后,唐朝又面临回鹘威胁,而黠戛斯人出手相救,成为救助实力衰弱的唐朝的一支外援。他们自称是“都尉(李陵)苗裔”,“与国同姓”,表明对唐朝的亲近和攀附;在帮助击破回鹘后,他们护送太和公主回到唐朝。唐朝也对他们表示亲善,加以笼络。《新唐书》载:景龙中献方物,中宗引使者劳之曰:“尔国与我同宗,非他藩可比也……”
此后百余年,黠戛斯一直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公元708年黠戛斯遣使访唐时,唐中宗旧话重提:“尔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使者感动得连连顿首。事实上,黠戛斯还是唐朝最为信任的蕃邦,多次参加唐朝打击后突厥的军事行动。唐玄宗曾在《征突厥制》诏书中称赞黠戛斯军队“弧矢之利,所向无前”。
吉尔吉斯模特表演
突厥势力称霸漠北草原时,与黠戛斯冲突不断。突厥势力灭亡后,回纥(即回鹘)成了漠北草原的雄主,黠戛斯又长期与回纥人对抗。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回纥出兵助唐平乱。黠戛斯趁回纥后方空虚,发兵攻打回纥。公元758年,回纥从唐撤军后,集中兵力突袭黠戛斯。黠戛斯惨败,“自是不能通中国”。不过,黠戛斯人并没有从此没落,而是励精图治,致力于民族复兴。公元840年,黠戛斯人终于迎来了翻身的机会。当时回鹘发生内乱,黠戛斯趁机出兵,一举消灭了回鹘汗国,成为漠北草原上的新雄主。不知道是否缘于同唐朝皇帝的那份年代远久的亲情,重新崛起的黠戛斯很快又恢复了同唐朝的蕃属关系。
公元843年二月,黠戛斯使者注吾合素来到长安,请求册封可汗。三月,唐武宗任命太仆卿赵蕃为安抚黠戛斯使,携带《赐黠戛斯可汗书》出使黠戛斯。这封国书据说是由宰相李德裕起草的,黠戛斯可汗与唐朝皇帝的宗亲关系再次被用来滋润两国关系。信中说:“又闻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可汗乃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今欲册命可汗,特加美号,缘未知可汗之意,且遣谕怀。待赵蕃回日,别命使展礼。”公元845年,唐朝拟遣使册封黠戛斯可汗为“宗英雄武诚明可汗”,后因唐武宗驾崩未能成行。公元847年,唐宣宗册封黠戛斯可汗为“英武诚明可汗”。
另被唐朝征服投降的西域高昌国{今新疆近中亚地区}最早也为汉人政权,汉人为主体民族。其后与当地各族通婚后流散于吉尔吉斯等周边国家,也与中亚各民族的融合。
此后,中国人与中亚民族的融合仍在继续,吉尔吉斯人也曾成为中国人的一部分,蒙元时曾将一部分吉尔吉斯人安置到山东曹县等地,并与当地山东人融合。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人,后来大量南迁到了天山西部。我国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就是黠戛斯人的后代。
几年前,吉尔吉斯各界曾热议吉尔吉斯人的“中国起源”说。该国至今仍存在如“中国”、“蒙古”、“卡尔梅克”、“哈萨克”等多个部落,这些名称都反映其起源,“中国”部多半就是古代中国人的后裔(著名作家钦吉兹·艾特马托夫就出自该部)。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该国史学家都感到了与中国的历史亲近感,许多人把出生于碎叶的唐朝诗人李白作为中国和吉尔吉斯的共同骄傲。现吉尔吉斯被反对派驱赶的阿卡耶夫总统就多次积极评价历史上中国与吉尔吉斯人的亲近关系。
吉尔吉斯人的族源、其与中国人的血缘联系,留下许多诱人的未解之谜(也许,古代中国人与外界的交往被大大低估了)。在很长时期里,游牧的吉尔吉斯人没有文字,中国史学家曾将吉尔吉斯人纳入视野,为他们持续地记载了历史,但也多半是些片断;许多过往故事都已湮灭无闻了。我们期待新史料的出现以及考古发掘新成就,以破解这些历史之谜。
图:吉尔吉斯新任总理奥通巴涅娃
伊塞克湖吉尔吉斯明珠(据说成吉思汗墓在湖底)
伊塞克湖是吉尔吉斯斯坦人民的骄傲。吉尔吉斯朋友提起伊塞克湖就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仿佛我们新疆人对外地人说起喀纳斯湖、塞里木湖。
伊塞克湖是天山上半咸的构造陷落湖。伊塞克湖在吉尔吉斯语中意为“暖湖”,中国唐代称之为“热海”。
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驱车东行,经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碎叶城,也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乡,继续东行大约150公里,穿过山谷,越过丘陵,一片浩瀚湛蓝的湖面让人眼前一亮,旅途上的郁闷和孤寂顿时一扫而光。
这就是吉尔吉斯斯坦人引以为豪的高山明珠———伊塞克湖。
伊塞克湖景色秀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湖水碧波荡漾,透明度深达22米。海拔1608米,面积6236平方公里,东西最长178公里,南北最宽60公里,最深处702米,蓄水量17380亿立方米,湖岸线长668公里。在世界高山湖中,其深度居世界第一位,其面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南美的的喀喀湖。终年不结冰,有90多条河流流入该湖,但无一条流出。
伊塞克湖是吉尔吉斯人的圣湖,母亲湖,是吉尔吉斯斯坦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吉尔吉斯斯坦的象征。正如一句吉尔吉斯谚语所说的那样:“没有到伊塞克湖,就不算到吉尔吉斯。”
当年在这里做官的唐朝大诗人岑参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来形容伊塞克湖——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