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

《中国论坛》是综合性论坛


全球新闻,中国报道,专业论文,学术争鸣。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夹

下个世纪属于中国吗?

2010-05-11 08:19:05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第八章  台湾经验与大陆农业
              
                          ----哥大两岸学者农业研讨会评述
      
          九五年三月三十号至四月二号,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邀请海峡两岸和美国
      的重量级的专家、教授,举行大陆农业问题研讨会,这次会议是历经去年十月中途
      流产(中共认为:他们又在找麻烦)的一波三折,在大陆农业危机日益发作的时刻,
      避开敏感的两岸在第三地及时举行的,对大陆农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哥伦比亚
      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教授付出艰辛的努力,笔者作为哥
      大的研究所学者与会。为尊重主持者一再声明不得正面报道的意见,下面是从学术
      角度对代表性学者的侧记,和对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先生的访问。完稿后,焦先生
      半夜特别从台北打来长途电话,表示修改意见。本文尊重他一再强调的意见:为了
      不给人家惹麻烦,隐去敢讲话的大陆学者的名字。
      
      
          访问海协会秘书长焦仁和先生
      
          台湾方面率队前来的是海峡交流基金会驻会副董事长、秘书长焦仁和先生,他
      受邀在开幕式上发言。他说:首先感谢哥大为了我们中国人举办这次学术会议。近
      年来大陆农业十分薄弱,引发农村治安、教育、农民人权等各种社会问题,民工潮
      又给有台商巨额投资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各大城市安定、交通、城建带来越来越大的
      压力,且有转向恶化的趋势。作为中国人,我们关心的不仅是台商的利益,也关心
      包括大陆人民的全体中国人的事情。但我们目前所能做的不可能更多,只有把台湾
      在过去几十年来成功地农业发展中,遇到甚至比大陆还要严重的同样的问题时,取
      得的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希望给予大陆一些有益的帮助。并且通过
      比较容易交流的两岸学者,促进双方了解和互信。焦先生的讲话获得两岸与会者的
      热烈鼓掌。
      
          在会场下面笔者特别向焦先生提了几个问题:
      
          笔者(以下简称:郭):您担任国府许多要职,在公务如此繁重的情况下,为大
      陆的事情专程抽空与会,我作为大陆人首先谢谢您。焦先生(以下简称:焦):本来
      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两岸也应该是唇齿相依,互惠互利的关系。只要两岸真正
      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面对现在两个政治实体分裂分治的现状,抛弃那种不且实际
      的想吞并人家的老大心态,只有消除这一两岸交流中的最大障碍。在平等互利的基
      础上共商国家统一大计,许多问题都会解决。
      
          郭:您作为专门与大陆交流的海基会重要负责人,两岸在农业方面有非常可观
      的优势互补性,台湾有着雄厚的资金和成熟的技术,大陆有丰富的未开发资源,如
      果两岸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将给中国人,特别是大陆广大的贫苦农民,带来巨大
      的福祉。贵会是否有就此作为契机加强两岸交流的计划?
      
          国府始终主动促进两岸交流
      
          焦:其实,我们早已开放了台湾农业方面往大陆投资的限制,并鼓励台商对大
      陆中西部大量闲置、未开发的资源投资。最近刚退休的国府秘书长蒋彦士先生 (与
      李登辉先生一样,是美国农经博士) ,组成了一个基金会,已筹集四十亿资金,准
      备对大陆农业进行技术支援,还计划在海南岛协助大陆农业开发。但过去我们的支
      援往往被看做是另有他图,不但不支持,反而拒绝、阻挠。而私人投资必须是商业
      性的,才会有吸引力和效率,这取决于大陆对西部的宏观政策和法令,以及是否改
      善那里的整体投资环境,如果仍然没有实现各方面的倾斜和相对优惠,谁会去那里
      亏损呢?
          
      
          注:在会议结束一个星期后,即四月八号,李登辉总统在回应江八点的《六条
      大陆政策》中,特别提出:“我们乐意提供技术和经验,协助改善大陆农业,造福
      广大农民”。并掀起两岸农业合作的高潮,这是近年来国府对大陆政策唯一的新突
      破。
      
      
          郭:目前大陆农业危机主要是由政府失误导致的,头几年盲目失控的固定资产
      投资每年都递增百分之三十至五十(安全线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左右),其中工业投
      资所占比例达百分之五、六十,而对养活着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农业投入则逐年削
      减,从七八年的百分之十,压缩到八五年的百分之三,再压缩到九三、四年的百分
      之二。九三年先引发工业原料的紧缺、涨价,造成“需求推上”型通货膨胀达百分
      之二十以上。接着由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转嫁给农民,使农业生产入不敷出,粮食
      紧缺,农产品减产,造成“成本拉上”型通货膨胀,达百分之二十七。造成这种恶
      性循环不是一次了,已形成大陆经济每隔几年便发生一次的规律性周期危机。您能
      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吗?台湾有没有这样过?焦:我读过你的许多文章,
      你是学经济的,但这其实涉及到政府在经济运作中的职能问题。在台湾,金融和投
      资是由相对独立的专业银行、私营投资公司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承担风险,自我
      发展、自我制约的。政府在这里只参与宏观规划,总体布局和微观诱导。不会因个
      人权力和政治的意识形态影响整体经济决策,所以经济发展从没有因政治失误引发
      大的波动,除八十年代因国际市场变化发生短期波动以外,一直相当平稳、建康。
      
          官勤民逸:政府是国民公仆
      
          郭:最后我想问一个关于农民人权的问题,在大陆,农民实质上是“贱民”的
      代名词,与城市实行的各种福利相反,他们从没有任何一点社会保障,生老病死听
      天由命。比印度丑恶的“种性制”文化毫不逊色。按出生地把人民分成“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两大贵贱分明的阶级,一降生便注定了终生的命运。不可逾越的强
      制性“阶级隔离”,不能自由迁移和改变户籍身份,甚至阶级之间不能通婚,比南
      非的种族隔离不相上下。这种罪恶的阶级专制制造的严酷社会现实和阻碍社会进步
      的封建程度,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代封建王朝更卑鄙和落后,实际上又回到封建社
      会以前的夏、商朝代,那种严格世袭制贵族与贱民的阶级关系。而在一水之隔的台
      湾,却是世界上贫富收入差别最小的典范,请问台湾是怎样队待农民这个问题的?
      
          这时,几台湾学者参与进来,焦先生和他们的共同看法是:这里首先端正一个
      观念,农民也是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在台湾,政府从土地改革到农村现代化,
      每走一步都注意调整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比例,因为农业是一种必须时时保护的
      基础产业,它发展到一定地步,产量就不会再增长,但对民生和国家安全却十分重
      要,不可缺少。只有不断地提高农产品价格,给予大量政府补贴,才能保持农民的
      收入与城镇居民同步增长。政府在五十年代就多次提高“稻米换化肥”的比例;六
      十年代大量低息长期贷款让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以提高生产力;七十年代开始把工
      厂建在农村,鼓励工商,发展商品经济,以使农民收入更多地来源于农业以外的其
      他产业。并促使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化,鼓励小城镇、卫星城的涌现,加速农村
      城市化进程,以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全面实施了老年人的
      免费医疗制度,政府出资为老农安葬等,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最近,立法院通过
      了“老农法案”,政府给予六十五岁以上每位农民每月新台币三千元,实行农民退
      休金制度,保护老弱病残,以达到全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共同文明进步。
      
      
          至关紧要:强制普及国民教育
      
          郭:非常感谢您介绍的台湾经验,不知您对大陆建设有没有您认为非常重要的
      建议?焦:这些丰功伟绩都是蒋总统和登辉先生及“农复会”的专家学者当年励精
      图治,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们后代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感到荣幸和骄傲。从台湾这
      些年来发展的经验看,我认为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育。一个国家和民族是
      否有前途,唯一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她的国民素质。台湾这些年来之所以超越了许多
      比她更又希望的国家,最明显的就是菲律宾。很大的因素是普及了基础教育,扫除
      了文盲,这使在农村推广农业科技易如反掌,也使台湾的应用科学能够使工业迅速
      发展。目前大陆农村教育非常危险,一代儿童失学不仅影响他本人的一生,甚至是
      几代人的不幸,因为他没受教育也不就会重视他后代的教育。这种情况不采取果断
      措施,全面倾斜教育投资,不但对大陆目前的经济,并将对整个民族未来产生严重
      后果。
      
      
      
          农业危机:周期发作体制弊病
      
          会议接下来开始两岸学者的学术研讨。在大陆来的主讲人中,国务院农业发展
      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象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教授杨勋女士,介绍了农村
      形势和令人担忧的“民工潮”现象;,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林子力
      先生,介绍了农村土地和乡镇企业产权关系不明导致的混乱,他提到改革产权关系
      的“南海模式(土地使用权股份化)”,但试验好几年了,结果怎样不得而知。首都
      师范大学哲学教授孙长江先生,民政部基层组织司助理研究员王振耀先生,国务院
      农村扶贫办郑仲兵先生则分别介绍了包括封建迷信、“户籍种性制”等大陆农村文
      化的恶劣现状;问题多多的基层民主选举;和中、西部地区普遍的贫困现状与政府
      杯水车薪的扶助。北京来的某学者(隐去其姓名)说: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这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历史特征,就是人与土地的关系,历史上中
      国人口为什么一直徘徊在五千万左右?就是因为人口增长,农产品并未增加,在官
      吏与无法生活的农民争食粮时,官逼民反,农民揭竿而起,战争杀戮使人口减弱到
      原来的水平,再安定几百年。这样反复循环形成中国暴民政治的历史传统。今天的
      农业状况也不是田园诗,特别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把如此多农民排斥在外,这引发
      着很多爆炸性隐患。目前,中国的问题实际上还是农民问题。
      
          笔者举手提问:面对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农民收入减少,“盲流”大量涌入少
      数大城市,社会治安一再恶化。中共中央已接二连三举行了四次重大的农业会议,
      除了喊一些假、大、空的口号,发一些根本无效的文件之外,到底有没有一个切实
      可行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和改变现状的根本措施?该学者:这个问题很难说,我们
      提了很多建议,但问题在上面。有一句佳话叫做:“中央一号文件很好,国务院二
      号文件好狠”!现在应该做的是,举办一个干部培训班------
      
          台湾经验与大陆客观实际
      
          台湾来的学者中,国立政治大学东亚所的洪笔峰教授和曾永贤教授,以及国立
      台湾大学经济学系的张荣丰教授、农业经济学系陈希煌教授、历史系黄俊杰教授,
      国立中山大学石义行教授,分别介绍台湾农业在近五十年来成功地支持工业化进程
      中,农业不断发展、改进、适应的各个方面的经验,及今天已基本完成农业机械化、
      农村现代化的现状。很多学者对大陆农业也有独到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研究员庄英章从台湾的“大佃农”模式,探讨大陆在现有条件下,发展土地商品化
      的可能。笔者在会场下与他探讨,大陆的“土地公有制”的各种前提弊端,与台湾
      产权关系明确的私有制根本差异,无法在不改革产权关系下相提并论。中华经济研
      究院副研究员田君美女士,身在台湾研究大陆乡镇企业,深入细致。但她根据中共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得出结论却是:大陆乡镇企业获得了蓬勃发展。
      
          笔者举手发言,列举九三年四川省在一次抽查中,发现两千多起乡镇企业产值
      浮夸事件;山东泰安地区九四年抽查发现虚报了三十亿人民币的乡镇企业产值;常
      州市统计局长被捕,因为他看到报上来的数字没有“达标”,就用笔“填上”了。
      该市主管乡镇工业的副市长也受到制裁,因为是他怕影响“政绩”才指示统计局长
      这样干的;在河南安阳市,“全国财税物价检查组”发现百分之八十的数据都有虚
      假;中共中央在九零年宣布:粮产创历史最高纪录,但国务院引用的数字竟下降了
      五十亿斤----连他们自己也不敢相信那是真的!
      
      
          笔者引用大陆社科院的报告:这些年来农村市场一再萎缩,已从八零年初占全
      国消费市场的65%, 萎缩到八五年的42%,和九二年的37%,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首
      当其冲打击的就是乡镇企业(这也是大陆国企产品积压、连年亏损的根本原因),使
      它们逐年萎缩。那些逐年增长的表象都是干部们浮夸的数字游戏。
      
      
          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
      
          美国方面与会者人才齐集:包括该次会议的主办者: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
      黎安友、白思鼎、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念祖;伯纳德学院政治学助教吕晓波;
      俄劾俄洲立大学政治系助教欧博文、政治学博士生李联江;塔夫兹大学费莱彻法律
      外交学院副教授崔大纬;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葛瑞峰;威斯康星大学政治
      学教授爱德华.佛里曼;加州大学政治系教授苏黛瑞;明尼苏达大学博士生罗晓鹏;
      乔治华盛顿大学社会学教授Martin  K.  Whyte;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William
      Parish;在美国的学者在更超脱的立场上对两岸农业,特别是大陆农业现状与发展
      出路,发表独立的论点和建议。一致的看法是大陆农业处在很危险的境地,如果问
      题不及时解决,或解决的不好,将是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全局产生严重和灾难性后
      果。
      
          在会议总结中,两岸和美国的学者一致认为台湾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最后把问
      题的焦点,集中到影响大陆农业发展的三大根本问题上:一、产权关系。土地的公
      有制使产权关系不明确,形成一家一块的条块分割,根本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且因人口增减而经常变动、重分,不但无法适应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规模经济投
      入和产出,更阻碍着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入、基本建设和责任心。二、工农产品价
      格剪刀差对农业的非等值剥削,是农民贫困化的根本原因。三、投资体制。只贷款
      给干部,不贷款给私人的岐视性政策是乡镇企业无法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商品经
      济不能发展,城市化进程受阻的根本原因。对此,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吴明俞教授
      说:我本人是主张消除“剪刀差”的,但一放开、提高农产品价格,城市物价就上
      涨,为保障城市的稳定,只能维持控制。投资体制改革也得慢慢来----目前实行私
      有制是不可能的。
      
      
          体制改革:步履蹒跚、艰难
      
          哥大黎安友教授问:不实行私有制是意识形态的原因吗?
      
          不是。吴教授说,只能想除此以外的其他的办法。
      
          什么办法呢?吴教授把宝压在“南海县模式”上 (土地使用权按七十年、五十
      年期限化成股份“出售”给农民,但不能转让、出售,直到几十年中分期付款完成
      为至),他认为可避开产权关系的敏感死角,而直接使土地使用权商品化,也许---
      -他说,我们还要实验。
      
          在会场下面,笔者很诚恳地向吴教授请教:目前台湾之所以能形成大面积方块
      集中、适合机械化耕作的农田,关键因素在与其土地产权私有、明确、长期稳定,
      可以形成“大佃农”的专业租种关系,佃户必须对地主负责,实现了产权最大商品
      化。而大陆的公有制,无论怎样“股份”,最终的产权关系仍是不明确的,产权仍
      在干部手中,他说了就算,土地不知道是谁的,其作为商品的价值极不确定。如八
      零年刚签的十五年承包合同,到八五年就撕毁合同又要“划大方” (即双田制:每
      户农民除留存口粮田外,其余土地归划大块,承包给种田专业户) ,结果农村的现
      实是,还没有产生产业分化,所有农民除了种田没有别的出路,只有每家平等地都
      有好几小块----直到现在十几年了双田制一无事成。再者,“承包费”、“化股费”
      交给谁?只能是干部。他们除了贪污私分,谁会象私有制那样自动对土地的基本建
      设、长期投资呢?“南海模式”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南海股份”在长达几十年
      中不能转让、出售,怎样进行大面积整合,适合机械化耕作呢?而到获得真正“使
      用权”时,又面临成为“公家的”,要无赏归还。这样,实际上农民付款的过程不
      是土地增值、而是贬值的过程,土地的价值本身(有无价值)就是问题,且反而增加
      了农业生产成本,南海县推行这么些年了,毫无结果,您是否清楚?
      
          吴教授:是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在慢慢试验,慢慢来----
      
          笔者:从八四年出现农业徘徊不前开始,提出土地产权改革十几年了,什么都
      没改变,眼睁睁地等着农业危机越来越严重,再“试验”下去,就等于一切还是什
      么都不变,直到国家出大问题、社会走向混乱。
      
          吴教授:不能私有化!再想别的办法----唔,我还要参加一个宴会。他腆着吃
      得肥胖高大的肚子说着,大声吆喝着众人,走了。
      
          我想,这就是“头”的声音了。吴教授是这次会议大陆代表团的“头”,据大
      陆来的学者们说,他这次肩负着“头”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看来大陆的事情,决不是开一两次学术会议就可解决的!
      
          本文发表在1995.4.香港《前哨》月刊。
      
      
关键词:台湾大陆经验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