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

《中国论坛》是综合性论坛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夹

直排显示

中国“世界工厂”前景如何? (中国论坛)

作者: 主流, 发表于: 星期二, 二月 10, 2015, 15:54 (3372天前)

中国出口产业及“世界工厂”前景

作者:岩华

今年中国经济进出口双双下跌,首月竟然负增长3.3%,国内外惊呼中国经济出现“断崖”,世界工厂地位岌岌可危,一致要求“人民币贬值”,加入日本和欧盟引发的货币战――其实这只是对中国经济缺乏深度及历史了解的外行语言。只要研究前年和去年以前的同期环比及去年“出口爆增”原因,就发现去年首月进出口增长20%,是不正常的,含有一半以上的虚报水分。2014下半年海关发现问题加强稽查后,今年已堵住漏洞。这样除去上年的水分,今年初始进出口仍跟前年及近十年来类似,仍保持了7-10%的递增。

国内学界众口一词的以“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更是拔苗助长。那对我国特殊国情及做为世界第一的进出口大国“弊大于利”。事实上,近几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下降了2%左右,不但对中国进出口没有帮助,反而制造了上千亿美元的资本外逃,汇率持续跌停……甚至导致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徒然增加。

那么,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真的走到尽头了吗?近年来,学界政界有几个非常浮躁的论调,沸嚣尘上,形成很多的认知误区。我曾发表多文,大声疾呼,予以纠正。

第一个说法是:中国的出口产业走到了尽头

中国的出口制造业,随着中国人工短缺、工资增加,人民币升值等宏观环境变化,中国制造业江河日下,“世界工厂”走到了尽头? 这种人云亦云,十分短视。

事实上,按照目前人口增长率,中国人口总数仍处于上升阶段,大概在2033年前后,才能达到顶峰的15亿左右。此后(若增长率不变――所以应及时放弃“计划生育”),将逐步下降。也就是说,在未来20多年中国人力资源不但不会枯竭,反而越来越丰富。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所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人力(包括科技知识)、资源和资金,之坚实基础。

可以预见,在未来20年,50年,甚至100年内,中国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主要国家之一(印度是唯一可超逾中国的人口大国)。这个期间内,只要中国的人均收入还没超过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粤港澳的“珠三角”,上海江浙的“长三角”,台海两岸的“海西经济区”,山东半岛,京津唐城市群,东北经济区等制造业出口基地,以至整个中国出口制造业,仍有不可取代的“比较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中国出口产业做为典型的“市场经济(marketing economy)”模式,外企撤资现象当然会有,但同时来中国的新投资却更多!即使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出口市场接近饱和,但中国人充满活力的开拓精神,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铸造的出口制造业,将持续开拓更广阔的新兴经济体和其他世界市场。

在可预见今后十多年,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越来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充足而廉价的资本,持续的高科技研发投入….从中国沿海向内陆辐射的“世界工厂”将继续发展,并象今天的德国、韩国、日本等制造大国一样,不断自动“升级换代”,中国制造业仍将如日中天,外贸发展所向披靡。

第二个说法是,中国人力密集型产业是“夕阳产业”

中国的“人力密集型”工厂是夕阳产业和“落后产能”,无法与欧美的高科技竞争,面临升级换代,甚至以行政措施强制执行。这不仅是严重偏见,更是盲目插手、政府本不该干涉的“微观经济(micro-economy)”的愚行。只会制造经济学上的“效率损失(efficiency loss)”,社会不公,并产生新型经济垄断和行政腐败。

其实,产业的先进与落后,与是否“人力密集”没有关系。产业是否有前途,在于产品是否有市场?是否有竞争力?今日,欧美日韩的高科技或资金密集型产业,难道不是“先进产业”?那西方经济为什么持续萎靡不振、屡陷危机?为什么都是“落后产能”的中国,反而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事实上,美日欧盟的“科技或资金密集”型产业,如不能适应市场,也会淘汰、破产和倒闭,利润更大风险就会更多。华尔街和苹果制造了极少数世界寡头的同时,却导致美国失业率高企,贫富两极分化。而真正制造高科技产品的实体工厂却仍在中国。这正是为什么中国低成本的制造业,横扫全球,所向披靡,而西方发达经济体却日渐萎缩,每况愈下的根本原因。

中国各地政府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当然正确,但应以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致力于宏观方面:教育、基建、法律、环保、税收、信贷、补贴等优惠扶植,而不可越俎代包,强制插手企业经营、粗暴破坏“微观经济”。产业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接受市场竞争制约,才能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Efficiency Maximize)。

事实上,目前港澳、珠三角、沿海与内地的“前店后厂”的产业链,正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最佳产业结构。港澳及沿海城市作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总部、设计和展销中心,具有最灵敏的触觉及反馈功能,在市场和利益驱使下,将主动带领内陆制造业,适应全球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自动调整产业形态,不断进行升级换代,这比任何政府强制关闭胡乱定义的“落后产能”更健康,更有效,也更正确。

第三个说法是,中国制造业外移,“世界工厂”地位不保

在印度、越南等南亚及东南亚,人力成本更低廉国家的竞争下,中国制造业将大量外移,中国“世界工厂”将地位不保,只有依赖“内需市场”才是唯一出路。这种短浅的极端主义,只是见树不见林。

东南亚国家无法形成产业链

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上的其他经济体,依旧无法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成熟的产业链相竞争,至少十几年内,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仍无可取代,固若金汤。在亚洲,比中国收入更低的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以及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不是地域狭小、人口有限,就是基础设施、科技教育落后,无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基地和产业链。

南亚国家教育、基础设施落后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虽然人口重多、地域广阔,但教育和基建惨不忍睹,人力素质低下,交通、货运和信息堵塞不通。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受制于恶劣的“种姓制度”,低人一等。当中国的几亿产业工人,日夜加班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时,印度七亿多“劣等种姓”的未受教育人口,却在孟买和新德里庞大贫民窟里(一个就有600万人),蒙昧无知,忍饥挨饿。

未来十年内,即使南亚全力发展(增长率7%以上),也不可能赶上中国。将来,即使这些落后国家赶上来,那时的中国早已成为类似德国、美国、日韩这样的发达经济体,更先进的制造业大国――这就是为什么我一而再,再而三大声疾呼,必须强制、免费、彻底普及12年以上的义务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原因!

南美等国不具中国的人文优势

在另一个可能与中国竞争的南美地区,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等国,教育、科技和基建比中国还落后,但工资水平却是中国的2倍以上。最主要是他们的民族文化与勤劳勇敢的中国文化完全不同,占人口30%以上的低素质或未受教育人口,宁肯沿街流浪乞讨或住在贫困窟卖淫贩毒、帮派犯罪,却不象具有优良传统文化的中国农民那样,在工厂里日夜加班工作12小时以上,或城市的街头巷尾勤俭经营,努力致富,光宗耀祖。

在非洲,北非之外的多数国家,人均收入当然比中国低,但他们的教育科技和基础设施更低;近50个国家被内战、贪腐、贫困和疾病等困扰着,看不到希望。在中东,除了石油出口,就是激进的穆斯林原教旨主义,经济建设是他们的“次要问题”。

出口和内需,是中国经济的双引警

目前中国正向内陆“倾斜投资”,启动内需市场,非常及时正确。由投资拉动内地就业和消费,创造强大的内需市场和新的增长点,使中国经济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未来,内需应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引领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警。中国经济在出口和内需的双发动机带动下,将可维持高速稳定发展。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中国应放弃或减少出口制造业。在可预见的几十年内,外贸出口产业仍是中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强项,并随着中国经济形态和世界市场变化,而随机应变,自动升级换代。做为中国经济的两个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出口制造业所占中国GDP的份额至少应在50%以上。

强力改革!帮助企业持续升级换代

目前,以出口制造业为主的珠三角产值占中国GDP的八分之一,以7万多亿(人民币)产值高居中国31省市之首。珠三角是中国成功的外贸经济的缩影,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典范。在世界上有统计的180多个国家,仅广东一省的GDP就超过了160多个国家。

但是,珠三角与海西、长三角、山东半岛、京津唐、东北等其他沿海经济区一样,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真实和艰巨的:招工难,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传统市场订单减少等。

最近,广东及沿海推出暂缓提高最低工资、避免强制关闭“落后产能”等,30余项“优惠政策”,以帮助沿海制造业度过难关……但大都是表面和暂时的,有的还自相矛盾。例如,本来招工就难,不上涨最低工资,岂不更难?其实,中国出口制造业的前途,在于雷厉风行、深化改革。我的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推行户籍改革,给予农民工平等地位。沿海城市的产业工人,大都是内地农民工,在当地没有户籍,大都没有社会保障,也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在这里按家落户。随着内地发展,他们每次回家过年,都可能“不再回来”,再招的新手还需重新培训...这才是沿海地区“招工难”问题的核心,企业连一般熟练工人都抓不牢?怎么可能稳定尖端人才?这是中国的政治及社会课题,企业无法、也无力解决。

沿海地区应打破中国户籍枷锁,先行先试:凡是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的工作合同者,都可在工伤保险、社会福利、子女就学、家庭医疗、最低保障、经适廉租房等各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一样的待遇;凡是在这里持续工作三、五年以上者,都可获得当地户籍,在当地安家立业,所有居民一视同仁。仅此一条,沿海制造业的技术工人、高精人才问题,不仅一劳永逸获得解决,更为中国的人权平等、社会稳定和全面现代化,树立先进榜样。

第二、保持人民汇率的长期稳定,稳中有升的大趋势。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或贬值都会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甚至影响宏观经济稳定。长期来讲人民币仍有升值空间(真实购买力为1美元兑3人元),如果控制每年在5-10%之内,企业就有足够的时间逐渐适应。适当的升值不仅可促进企业的升级换代,降低输入型通膨压力,更可产生“磁吸效应”吸引大量外资,持续投资中国,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开拓更广阔的世界出口市场。应对美日欧盟的“传统市场”订单减少,中国应利用政治、外交、经济及军事等一切条件,象当年的大英帝国那样,不遗余力开拓和培养新的出口市场,包括经常组织和带领出口制造企业界到中东、拉美、俄罗斯及中亚、非洲等地,寻找、开辟和培育新的消费市场!

最有效的长期策略就是与各主要贸易伙伴达成“自贸协定”,与欧盟、美国、东盟、日韩、俄罗斯及中亚、中东、南美和非洲等形成自贸区(FTA),彻底拆除贸易关税或非关税壁垒。这样,中国就可利用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西方望尘莫及)”,充分享受“经济全球化”无限红利。

倾斜投资贫困地区,强制普及义务教育

沿海省份不应只在发达市区“锦上添花”,而应到区域内贫困郊区、农村和山区“雪中送碳”,平衡区域内城乡、产业及贫富差距。各级政府应倾斜投资这些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水电民居及一切民生基础设施;补贴农村居民建设现代化住房,实行二次农业改革: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允许农地及宅基地买卖、抵押和继承;在贫困地区的“三荒地段(荒山、荒地和荒坡)”设立新型开发区,科技园区,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来此投资。以促进区域内平衡发展,共同富裕。

至关重要的是强制、免费、普及高中以上的义务教育,在优秀学校与落后学校间,实行基础教育均等化的“师资轮换”制度,致力于提高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先进水平。免费提供校车、校服、校舍及午餐,强制每一个6到18岁的学龄儿童,必须完成高中(高职)以上的教育,否则校长、老师或家长面临罚款、撤职或坐牢,“问题儿童”必须被送入严厉管制的“工读学校”。

这样十几年后,当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中国的高科技、创新经济将取代目前的廉价工厂,更快更好地促进产业的更新换代。那时,中国的出口制造业将无坚不摧,象钻石一样在世界市场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最后,必须改革过时的“计划生育”

中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既不科学,也不人道。导致大量人伦悲剧,性别失衡危及未来稳定。再不及时改革,十年内中国人口结构将发生灾难性后果。现在,应立即放开二胎化,未来几年彻底放弃“计划生育”,象全世界一样开放自然生育。

事实上,“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最好办法是强制、免费、普及和提高教育。人民获得启蒙,素质提高,才能摆脱贫困和愚昧导致的盲目生育;全民参与社会竞争,经受社会压力,才会形成人口的自我制约和良性循环。

无论现在和未来,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生产力,在普及教育和实现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上,人口越多越好。当代欧洲、日本、俄罗斯、台湾等经济持续低迷萎缩,无药可救,根本问题就是人口下降,所引起的共生效应(commensally effect),我国应引以为戒。

  1244次阅读

为什么官员热衷于胡乱定义“落后产能”,并强制关闭?

作者: 猫腻, 发表于: 星期四, 二月 12, 2015, 16:08 (3370天前) @ 主流

为什么各地官员热衷于胡乱定义“落后产能”,并强制关闭正常企业?因为这里有大量猫腻,那些不想被强拆的企业就必须大量送礼,贿赂官员以换来不被置于死地;那些被胡乱定义的“先进产能”贿赂官员就可垄断市场!背后都是人治社会、贪污腐败!

  1167次阅读

中国传统廉价工厂衰落,东莞推动产业升级换代

作者: 高科技, 发表于: 星期二, 二月 17, 2015, 10:51 (3365天前) @ 主流

中国传统廉价工厂衰落,东莞推动产业升级换代

2月12日,东莞异地务工人员返乡进入了2015年春运的高峰期。如过去的数年一样,更多企业主关心的是,这些返乡的人们,是否还会再回到东莞务工?

  在他们返乡的这时间段里,东莞显得很空旷。界面新闻记者坐在去往东莞市区的出租车上,一幢幢人去楼空、孤零零的厂房映入眼帘。未曾到过东莞的人,很难把这种冷清与“东莞制造”盛时的繁华传闻联系起来。

  出租车司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过完年,过来(东莞)的人很少了,要不是车的租约还没到期,我也走了。”

  还有一位开了10多年的出租车司机也见证了东莞的沉浮。他对界面新闻记者述说过去的回忆,“那个时候,很多人涌进来,我过来是因为这边的工资高。我比较喜欢打牌,想到东莞来可以挣钱,也能够远离家里的牌友,能够多挣点钱。但是现在我在老家开出租,也能挣到这么多钱。”

  在被誉为“城市记录者”的出租车师傅们眼中,现在的东莞再也不是那个“东莞堵车,世界缺货”的东莞了。

  那么,东莞究竟还能不能留得住那些外来务工者?

  “东莞很难留住高科技人才,东莞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入驻松山湖创业园的一家名为车卫士信息科技公司(下称“车卫士信息”)的企业内部员工这样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这家公司有一位技术总监叫曹利武,他说自己已经是第三次创业了,每次都选择了东莞。“第一次创业的领域是激光技术,第二次创业的领域是汽车安全,第三次创业就是和车联网相关的。技术、商业上有相通之处。”这次选择再在东莞重新出发,是因为曹利武考虑到东莞在硬件方面还有供应链优势。但,曹利武也坦承,该公司核心开发软件的人员其实是设置在上海的,东莞这边负责制定方向,把控节奏。

  事实上,东莞求贤若渴,几乎所有政策都向国内最高标准看齐。2011年,东莞政府正式出台的《东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政策及配套文件,提出未来五年,每年投入10亿元招才引智。2013年3月出台的《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对国家级人才的配套资助比例可达1:2,为全国最高。

  可是,高科技人才仍然显得有些“踌躇”。根据《南方日报》2015年1月21日的报道,东莞市大朗镇在20日举办的“解政策、送服务、聚才智”人才政策系列宣传首场活动上,长园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晓播就提出了他的困惑——“公司从深圳搬来了东莞,之前在深圳时,研发人才达80人,搬到东莞后,只有10多人跟了过来。公司开出同样的薪酬,在深圳就招到人,在东莞却遇到招人难。”东莞的日常生活、孩子教育、文化休闲等方面都对研发人才没有吸引力。

  根据是次宣传会上的信息,东莞目前有人才128万人,高层次人才5.5万人,拥有高级职称者3.6万人,中央“千人计划”专家13名,市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5名。省创新科研团队22个,占广东省团队数量的1/4,数量位列全省第三。

  外来务工中的普通劳工则处于另外一极。

  截至2013年末,东莞市户籍人口188.93万人,常住人口831.66万人,外来人口比例高达77.28%。和过去最高峰1300万外来人口相比,600多万的外来人口缩水得厉害。当年大量的劳动人口是东莞乃至珠三角的主要特征,而今在整个珠三角也都出现了增长放缓的明显的趋势。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李郇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正在过去,以前劳动力是往上走的,预计到2017年就要往下走了。这个时间离我们不久了,拐点可能要出现了。”

  在东莞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有的企业担心这些劳工不回来工作,另一部分企业担心的则是这些劳工的工资超过预期。

  人力占据企业资金成本相当大的比例。近年,东莞政府每年调薪幅度为10%到15%。为此,有些员工成本过高的企业如制鞋业,全都产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寮步日普工业制品(东莞)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幸宜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身边所有做鞋子(生意)的朋友,没有一个留在东莞。”

  制造业类台商企业迁移的另一个原因,是大陆的五险一金对企业来说负担很重,占总薪资的40%—50%,用工成本太高。根据施幸宜的观察,在国外发达国家,保险金至多占20-30%。成本压力带来的结果是,“不仅仅是只有台资撤离,外资比如微软,好几家在东莞的外资也撤了。”

  有的企业是撤了,有的企业是无奈地倒闭了。

  2014年12月8日,台湾第二大触控面板生产商胜华科技发布公告称,设在大陆的子公司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已于12月5日停工并遣散员工。

  胜华科技一度是全球知名的中小尺寸面板制造商,主要从事ITO导电玻璃、触控面板、导光板暨各类型液晶显示器(LED)及模组(LCM)的研发、设计、制造及销售,产品主要用于手机、通讯产品、数位相机(DSC)、手持式电子零件等,拥有600余项全球技术专利。因误判行业形势,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类似的企业迁移、倒闭情况,虽然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但对东莞整体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是可见的。从2009年至今,东莞有4年GDP实际增速未能完成当年目标。据《2015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预计全市2014年生产总值5881亿元,同比增长7.8%,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但较预期的9%仍有差距。

  虽然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对媒体表示,GDP增速的降低并没有让他感到紧张,但东莞更多现存的企业确实感到焦虑。

  台商协会会长翟所领认为,东莞已失去了基础制造业优势。他对界面新闻记者解释:“在20多年前台商来到东莞,第一个是政策,其次土地,土地取得起来非常方便,还有充足的劳工。但是目前,这些很多优势都不存在了。但是政策的优惠还是有的,最重要的是,完整的产业链还保持着,这是东莞吸引外商留下来最重要的原因。”

  即使这些企业想要留下来,自身也需要做出改变。施幸宜就认为,在东莞留下的企业,如果没有研发、升级,还靠低价,很难生存。东莞留下来的产业链,如果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提升技术,还是会有企业被淘汰,因为工资仍在逐年上涨。

  日普也曾尝试着向多元化发展,却以失败告终。

  2008年,日普开始转型,第一步是投资升级在大陆的车间设备。当初的设想是,虽然日普的主业是做礼品,但其关键技术可以拓展到电子零件,做notebook的零件。然而,由于不了解电子产品市场的特点,杀进去才发现电子产品周期短,量大,毛利低,竞争激烈,企业无法适应,致使这次转型失败。

  施幸宜总结说,“我们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杀价竞争。我们也与iPhone,HTC有过合作,但最后退出了,这次转型也只不过坚持1年。同业基本也都是亏损。”

  在东莞失去了曾经的优势后,转型失败的外资企业逃离了东莞。于是东莞政府从2008年开始,进行全市内资招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2008年至2014年,东莞新引进1亿元以上项目585宗,实际投资金额658.3亿元。

  在这些“新招项目“中,界面新闻记者发现两个特点。其一,亿元以上项目中,主要以制造业项目为主,占亿元以上项目总数的56.4%。其中包括华为终端项目、中集集团系列项目等。其二,出现了新型产业类型。

  新型产业类型中,最让外界关注的是东莞大力推行的机器人项目以及电商项目。

  东莞市政府办公室给界面新闻记者发来的《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意见》(下称《意见》)中,共提出了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举措43条。其中,创新措施27条,占全部措施的62.8%。第一条就是加速开启“机器换人”时代,第七条为让东莞制造插上电子商务翅膀。

  机器人项目落户在东莞松山湖高新园区。界面新闻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2009年,香港科技大学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的发起人李泽湘在广东省做国际创新团队项目,后被东莞市政府青眼有加而引进到松山湖高新园区。

  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李群自动化”)的石金博博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该公司选择东莞的第一个原因是政府扶持,“我们团队认为松山湖政府是特别在思考如何给创业团队支持,尤其在理念上大家切合,沟通上很顺畅。”另一个原因是环境,“环境很好,很便利。

  李群自动化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单位,其主打的机器人产品为Apollo系列并联快速抓取机器人和Artemis系列平面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在3C产品的装配、检测、包装,以及食品行业的内包装和外包装等领域均有成功应用。

  在东莞,李群自动化的同类很多,比较知名的有:拓野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启帆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东莞普洛汇森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速美达自动化有限公司、广东伯朗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东莞市信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赢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数约有200多家。

  事实上,机器人热起来就在这一两年,先是在汽车行业使用的较多,接着因为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而出现劳动力缺口,促使各界都在找机器换人为解决方案。

  在中国出现的制造业瓶颈,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长期以来的供大于求转为了结构性的供不应求。这样一来,企业在招工和用工上将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成本,这是界面新闻记者本次调查中,企业用工前瞻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东莞制造目前就存在劳动力短缺以及成本高的问题,这大概可以理解,为何东莞集中了200多家机器人研发公司。

  人口的来和去,都在悄然改变着东莞。

  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根据石金博的分析,东莞需要机器换人的企业,本身的生产设备还不太专业,同时很多中国原始的制造业,还是纯人工,有些环节还没有做到可以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的程度。

  具体这个机器人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还比较难预测目。不过从业的企业和产能都一直在增加。据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罗百辉预测,2015年,国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10000亿元,未来五年会实现三倍增长,2020年将超过30000亿元,已成为国家战略产业。截至2014年9月,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3600多家,今年1-3季度增加了385家。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于2015年2月5日发布的报告称,由于大力推动汽车和电子工厂自动化,到2017年,中国工厂使用的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任何其它国家。在中国制造行业中,每万名工人仅对应30台机器人,而韩国、日本、德国和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数字为437台、323台、282台和152台。

  石金博告诉界面新闻记者2014年安川机器人在中国销售4200台左右,今年有6000多台。大部分在汽车行业,但也有用在搬砖环节。“中国机器人发展是从汽车行业开始用,但而这个量都在变,甚至可能不是线性的。”

  市场需求看上去很大,但目前国内机器人的技术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比如,如何更适合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更适合中国的使用者?石金博就认为,从满足社会需求来说,中国需要性价比很高,能解决生产实质问题的机器人,怎样做到换人,其实要考虑成本。机器人技术不光数控或者零件。“我们国内的技术更多的是模仿,还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

  根据从业者的分析,虽然生产机器人的整个供应链已经完整,作为整个行业来说,要有零部件的供应链,还要有集成商,最后一定还有机器人服务商,才能使之真正完整。目前国内企业有集成商也是分销商,国内企业自己做的同时还做集成商工作,服务商则还没起来,核心零部件大部分是国外品牌,国内竞争差一些。石金博说:“这些技术型的东西国内都不差,而是应用的人怎样改善,把它变成非常好的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种困境是双方面的。更换生产线,使用机器人的不够多,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得到的反馈需求就不够多,很难找到国内企业的需求,也就很难突破。石金博说,“也就是说,就算企业能够达到配置机器人的要求,首先企业自身的生产线需要撤换成适合机器人工作配套设施,而这种更换,资金投入非常大。”

  “举个例子,这种更换投入和成本很高,一个朋友投入了一个生产线用了8套设备,一套硬体设备50万,软体50万。”施幸宜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一条生产线不是一套设备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买来就能用,需要为产品定制、写程序。“用800万节省了100人,成本还是很高的。生产速率只比100个人快一点。但是品质稳定性好,没有遣散费,长久来看还是划算的。”

  界面新闻记者留意到,1号文件中对该项目资金的问题也重点提及。根据文件,2015提出强化金融服务支撑,推广事后奖励、拨贷联动、租赁补贴等方式,解决企业“机器换人”资金难题。2014年以来,东莞市加大了“机器换人”力度,每年安排2亿元扶持企业“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特别是生产设备更新换代,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手。2015年将实施融资租赁业务奖励计划,对参与的融资租赁企业、商业银行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补贴。

  除了机器换人,东莞市政府对电商的发展,也给予极大的政策支持。

  2014年12月18日上午,带着菜鸟网络公司董事长头衔的马云来到了东莞。诸多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样一则信息:菜鸟网络根据东莞市及万江区产业发展目标和定位,结合地块特点和区位优势,在万江投资建立华南区域首个O2O项目体验式购物中心项目,重点覆盖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促进东莞传统制造业向电子商务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以菜鸟网络为主导的中国智能骨干网节点项目(China Smart Network),将计划在东莞清溪镇和水乡经济区分别投资建设以大数据、网络金融、信息服务、云计算等为技术平台的新型物流仓储基地,配套电子商务、创意设计及相关产业集群办公设施和生活社区。

  其实,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早在2014年的1月22日就已经签约。

  在电商项目的扶持上,东莞主要有两大举措。其一是对跨境贸易电商的扶持。其二则是降低电商企业注册门槛。

  关于前者,东莞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电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东莞市进一步加快电商发展实施意见》,从2014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安排不少于1.5亿元的电商发展专项资金。同时,东莞制定了《东莞市跨境贸易电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主要探索B2C零售出口、B2B一般出口、B2B2B/C保税进出口、M2B加工贸易内销进口四种业务模式。

  为了让东莞跨境电商得到进一步跨越式发展,2015年,跨境电商协会将力争推动1000家东莞企业抱团入驻主流跨境电商平台,全市跨境电商可统计交易金额达到80亿元,力争2015年协会会员数达到800家。“力争通过3年努力,实现全市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达100万人。”东莞市电商协会的会长张锋说。

  在各方推动下,在2015年的2月6日,东莞举办了跨境电商生态圈千人大会,全市跨境电商企业超过了3500家。

  关于后者,记者了解到,截至2014年12月,松山湖依托东莞市清研联华集群注册托管有限公司完成名称预先核准的企业有388家,领取营业执照的企业有318家,办理电子营业执照的企业有161家,其中10家企业办理了无纸化网上登记注册。

  2015年2月13日,东莞电子商务企业集群注册正式启动。这恐怕在全国也是首创的一项改革举措,让电商企业零门槛注册变成了现实。

  种种措施,都在述说着东莞对电商的热情。比如,大朗镇提出的2015年电商发展目标是: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商产业园区试点和阿里巴巴大朗产业带运营工作,鼓励更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力争2015年全镇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90亿元,其中毛织类网上销售总额突破50亿元,打造大朗毛织产业“升级版”。

  不过,也有体验者的评价偏向于保守。因为创业得较早而被东莞青年创业者协会称为“师兄”的郭鹏程,谈到个人体验时这样评价,“说句实话,电子商务未来的走向还不是很明确。”

  爱玛集团东莞分公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转型升级方面,该公司做了很多事,通过3C认证,通过了质量管理ISO体系,做了相关的班组建设,优化整合员工,2015年在东坑镇农业园买了一块大概150亩的地。未来几年的公司的规划是建设产量100万辆的生产基地。不过,公司的产业转型暂时未涉及生产线的撤换,以及电商方面的考虑。该负责人表示,电动车开展电商不太好做,因为车子体积比较大,若走电商,在配送环节与其他硬件、体积小的产品相比,比较不方便。

  这可能是更多传统的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看法。业内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指出,东莞目前的电商发展仍处于规划阶段,在落实的环节,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在政府扶持方面,各企业还没有得到具体的扶持政策;其次,东莞的电商生态并不完整,至少在其间,中小制造业企业如何融入电子商务生态圈还需要一些引导。

  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们也在探寻着自己的出路。根据界面新闻记者的采访,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带着高科技基因的新鲜创业者进来的不算多,许多传统企业的转变幅度也不算大。

  郭鹏程认为,已经被贴上“传统制造”标签的东莞,创业者的创意不够创新。“东莞的创业更多的是加工传统企业,对新的接触东西不是那么多,不像深圳、广州。”郭鹏城形容东莞创业者的创意不够,好像就是把传统的东西做了加多工而已。没有把它做出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来,只是把原来的东西搬到APP上。

  2月1日下午,郭鹏城也参加了由300名80、90后创业者组成的东莞青年创业者年会。会上发布的《东莞青年创业者黄页》显示,互联网成为东莞众多80、90后创业者的共同符号,获得天使或者创投注资是他们共同的期盼。不过,根据《东莞青年创业者黄页》的信息,80%的创业者都没有获得融资。

  郭之所以选择在东莞创业,部分原因是基于对东莞的情怀,想在东莞做点事情。“我的想法是有一个东莞的硅谷,觉得要先做些事情吧。”随后,郭鹏城给界面记者展示了几个创业项目,指出大多数项目创意不够,又或者继续投入类似化妆品的传统行业。“这种模式没有意义,可东莞大部分的创业都是这样。”这可能是创业者们难以获得融资的原因。

  “东莞目前的方向基本都是对的,但是落实很困难,特别是在创新转型方面,首先政府主导,机制政策不改变,不放权,创新很难;”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处处长丁力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其次东莞很多的企业是小作坊,不是大家想象的工厂,本土居民创业、创新的不多;另外本地居民目前能够靠土地赚钱,没有激励紧迫的动力,创新比较困难。”

  纵然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在曹利武、石金博、郭鹏城等东莞资深创业者们眼里,这个城市从2006年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升级”战略,一直到2015年1月26日发布的政府一号文,用了近9年时间,在争论、决然、取舍、阵痛等各种“表情”间,淘洗、淬炼,确实在发生着蝶变。

  2015年1月,旨在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已经完成初稿,学者们认为,此时东莞抢先抛出了“东莞制造2025”战略为主题的政府一号文,应该是想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未来,戴着制造业基因的各地方政府也会陆续做出战略上的说明。根据媒体报道,2月初,“泉州制造2025”方案也已经完稿。

  在“东莞制造2025”战略规划中提出,“建立起规模宏大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实现由1万亿向2万亿跨越,拥有5个千亿元产业集群、25家以上百亿元企业,稳居全国制造业城市第一梯队。机器人、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超过60%和50%”。

  深耕东莞的转型者和创业者们都意识到,只有实现了上述战略,东莞制造才能名副其实。

  1160次阅读
帖子总数: 9664; 主题总数: 7489; 注册用户: 148; 当前在线: 301 (1注册用户; 300游客)
论坛时间: 2024-05-05, 10:33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国论坛 版权所有 | Designed by 纽约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