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

《中国论坛》是综合性论坛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夹

直排显示

政府不应越俎代包,强制关闭“落后产能” (中国论坛)

作者: 主流, 发表于: 星期日, 七月 28, 2013, 23:52 (4133天前)

政府不应越俎代包,强制关闭“落后产能”

作者:岩华,中华发展战略研究所主任。

中国各部委不断要强制清理“落后产能”,结果关一批又出现另一批,然后再强制关闭,这种劳民伤财的恶性循环,破坏市场运营妨碍经济发展。问题的核心是个别官员以为:凡是科技含量较少、人力密集型企业;高能耗、低技术企业;经济效益差的企业都是“落后产能”,都必须强制关闭--这直接导致那些政府喜欢的“高新企业”哄抬价格,垄断市场,造成整体经济的效益损失。

更严重的是,承担着中国大量人口就业的人力密集型企业,时常被例入“强制清理”的对象。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产品短缺,价格暴涨。在这个问题上,国际经济学界打趣地比喻:中国经济和人民已经过了河,可是政府官员还在河里摸石头。

这种越俎代包的外行人治,扭曲了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破坏了资源配置最佳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只会造成大量企业倒闭,人口失业,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很多“专家学者”仍在宣扬“人力密集企业就是落后产业”谬论,令人触目惊心。

早在1998年,我们在人民网及《强国论坛》上连续发表了近两百篇文章,力排众议,全力推动中国加入TWO时,强调的就是中国现有低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竞争西方高人力成本的“绝对优势”。以这类“不对称”战略加入国际经贸,形成中国经济的相对优势。

当年(2000年),在美国贸易代表白倩芙来到北京,江泽民和朱熔基与之进行长时间“车轮战”。那时我们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力辩群雄,支持加入世贸――江朱最终做出了正确的“世纪决断”。事实表明:中国加入WTO及应用“比较优势”战略,找到了适合中国自身优势发展战略和经济模式,不仅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口就业”,还把人口多的弱点变成优点,创造了十多年来的“经济奇迹”: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中国外贸出口每年20-30%的爆发性增长,贸易赢余每年增加近2000多亿美元!至今,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3万多亿美元),并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数年之内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正是近年十多年来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才奠定中国经济今天的辉煌局面,为应对各种内外危机打下坚实基础。

控制排放污染:应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即使国务院要“强制关闭”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也并非一定就是低机械,高能耗,效益差,人力密集企业;那些机械化、高科技企业,一样也有“能耗高与污染重”的,特别是一些有化学品、重金属污染与排放的“高科技”企业,比一般企业更严重!所以,控制排放与污染,应对所有产业一视同仁,统一标准,严格执法。只要排放和污染超标,该关的企业必须关,该改的产业必须改。

但是,至于哪些企业属于“效益差、能耗高”?应属于市场经济和企业成本决定的范畴。一个企业的高能耗,必然导致高成本,效益差就会被市场自然淘汰。不应由政府胡乱定义,强制关闭。否则,只会制造更大的经济成本,浪费资源。在世界经济学上,古今中外的经济模式,从来没有由政府认定哪些是“落后企业”,以“强制关闭”达到升级换代的范例。

绿色能源和节能产业,无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产业。但政府只能从优惠政策,减免税收,金融辅贴等大环境方面,进行“宏观诱导”,而不应越俎代包,拔苗助长,胡乱插手强制关闭任何正常企业。

促进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应依赖于整体社会的教育、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不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只有不断普及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和教育水平,培育足够的科技精英,才是产业升级换代的根本动力。绝不能以行政手段拔苗助长,以关闭那些“看起来象”的“落后产业”,来促进那些看起来象的“高新产业”。

哪些企业属于“落后产业”?

中国不能以是否“传统、手工及人力密集型”企业,为“落后企业”的标准。谁是“落后产业”只有市场知道,也只能通过市场和竞争裁决。只要不违反法律,哪些企业能合法赚钱,能在市场上生存,哪些企业或产能就是先进企业。

实际上,先进国家的很多名牌产品(如法国意大利的皮件,德国的汽车,甚至日本的食品),都在标榜“手工制作(hand-made)”。反而那些精密机器产品,在很多领域被视为粗制滥造,或廉价产品,只有手工制作才特别精美,因此也价格昂贵。

与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力成本仍然低廉,这种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今后一个世纪内,都会持续下去。这是现阶段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祖宗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目前,正是中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的大好时机。决不应抛弃自己的现有优势,舍近求远,以自己的“相对劣势”去竞争外国的即有“绝对优势”。

目前中国经济目标应是,发挥中国的现有优势、继续经济奇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均收入;只有持续发展,才能平衡中国的三大差别,改善经济结构;只有维持稳定,才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普及提高教育与科技;才能完成中国的启蒙教育和基础建设。只有彻底提高国民素质,才能逐步实现中国产业的升级和换代,才能形成中国经济的良性循环。

西方的“绝对优势”也有弱点

西方的创新经济(New Economy),以科技创新和资金密集为特色,以虚拟经济为主(离经济之本的“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这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拥有其绝对优势,或独立优势(Absolute Advantage)。这种经济形态,更多的只会制造金融和科技寡头(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川普和巴菲特等),其缺点是不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实现社会共同富裕--这正是美国整体经济发展缓慢,贫富分化,占1%的富人却越来越富的原因。在今天经济全球化中,这并不一定能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相竞争――如果中国采取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的话。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将是中国目前和今后一个世纪的基本特点。很多人以为“人口太多”是中国的弱点,两手一摊(没有办法了):这就是贫困落后的原因――其实是严重的误解,我始终认为:人口众多不是中国的弱点,而是中国的优势。

第一、人口多就意味着人力资源丰富,这正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才(技术)、资源和资金,是经济成长缺一不可的动力。大量人口正是中国(及印度、巴西等)的比较优势所在。目前,除美国(主要是外来移民)外,世界先进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都在委缩,象现在的日本,西欧、俄罗斯及中国台湾那样,不可避免地发生经济学上的commensalism (共生效应):人口减少,需求降低,经济萎缩。

第二、人力资源丰富也就意味着企业和产品的成本低廉,有利于企业形成大规模生产,从而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尤其对西方的高人力成本,形成强大竞争优势。中国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外贸所向披靡,国家财富急剧增长,主要就是人力密集产业的汗马功劳。如果抛开市场规律,盲目发展高档产品,或提高产品价格,只会象现在的西方那样,失去市场,人口失业,企业倒闭。

第三、西方资金密集型企业,其高投入和高人力成本,也会造成高风险。使其除了依赖“不断创新”获得高利润外,其他产品没有竞争力。而其高科技一旦停滞落后,或资金密集产业转为金融投机(发行垃圾债卷,炒房产、炒资源,正是这些引发美国金融危机),或高科技被人撵上(如日本的经济长期萎缩),就意味着全盘皆输,这正是目前西方产业的致命弱点。

印度只注重“高科技”的战略失误

国内很多官员和学者推崇《世界是平的》这本美国“未来学者”的著作,以为印度致力于发展软体,服务及医药等“高科技产业”,才代表了世界的未来产业。中国的多数产业是“落后产业”,必将被淘汰云云。

印度发展“高科技”当然没问题,但从整体印度国情来看,不顾其10亿人的没有充分就业和尚未启蒙教育的基本现实,却致力于只能提供少数人就业的所谓“高科技”,正是其致命战略失误。至今,印度包括“高科技(占30%)”内的出口制造业,仅仅提供了600万人就业机会,而中国的出口产业却提供了1.2亿人工作,是印度的20倍。印度大量的人口资源没有象中国那样加入世界经济竞争,转化为人口红利,而是被闲置在农村和城市贫民窟里,忍饥挨饿,白白浪费。

正是这个战略差异,导致两国截然不同的国情:目前,印度只有30%的人口,即三亿人城市化,而中国却有将近一半,即六亿城市化;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印度有45%的儿童“营养不良”,而中国只有7%;印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有2.5亿之多,而中国只剩几千万。

即使印度推崇的所谓的“高科技”,也无法真正与西方先进国家相竞争,它并不具备独立创新与研发优势(主要是没有自己的独立市场),只是为先进国家提供软体代工和电话客户服务而已,被西方形象地称为“科技佣人(tech servant)”。印度自称要成为“世界办公室(world office)”,实际上却成了西方的“佣人房(maid room)”。

相对于中国,这些年来作为“世界工厂(world factory)”迅速形成,使中国的实体经济蓬勃发展,高、中、低级产业以不同层次,全面展开。不仅发挥了中国的固有的比较优势,也在高科技产业与先进国家形成竞争,才创造了中国30多年的经济奇迹--中国更应珍惜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正确的战略选择。

扬长避短:发挥中国的“必较优势”

中国目前最现实的战略选择,仍应脚踏实地,把自己现有国情变成“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口就业”。只要人均产值提高一点点,GDP就会产生巨大的累积效应,表现为总量惊人的综合国力,并由此带动人均所得逐步提高。

目前和将来,中国仍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竞争先进国家的“绝对优势”,实现中国的效益最大化及现实目标,而不是盲目模仿外国模式,搞些不切实际的瞎折腾。

中国目前现成的“比较优势”就是低成本、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不是西方高科技、资金密集企业。我们应立足现实把弱点变成优点,以“不对称”竞争对付西方的弱点。否则,抛弃自己的国情,盲目模仿西方的资金或技术密集型经济,以自己的弱点对别人的优点,无异于以卵击石。即使部分高精人口找到工作,八亿多现有的低素质“农村户口”怎么办?

中国决不应邯郸学步(没学会别人的却忘了自己的),抛开自己现成优势,舍近求远,追求别人的固有优势。那些不断出台的盲目限制,投资经营“低人力成本”及“劳动集约型”生产基地的韩国、香港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企业,实际就是鼠目寸光,极不自信,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也不了解西方的弱势。因此,中国不应关闭那些“人力密集”及“劳动集约型”企业,更不能胡乱定义、强制淘汰“落后产能”。应根据国情,在不同阶段采用适合自己的不同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的高新产业,加速升级换代当然非常重要,但决不做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或拔苗助长的蠢事,而是从普及和提高最底层民众的义务教育(15年以上),建立良性循环的科技创新体系、法治环境等细节做起,从长计议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只有骑着马才能找马,而不是步行、甚至光脚找马。只有住着老房子里赚够了钱,才能再建新房子;而不是先“强拆”老房子,却没钱再造新房子--也许政府可以享受“特供”,老百姓却要冻死饿死!

全力以赴普及和提高教育及科技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目前不需要高科技产业――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强调:必须彻底普及高中以上的义务教育,提升大学质量,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工人(农民工)都没上过高中,如何进行高科技的升级换代?但即使中国全力以赴提升教育,致力于发展高科技,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仅需要长期建设和软硬件积累,还需要民主法治、廉洁政府,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机制等等,才能逐渐实现自己“绝对优势”。但那是未来的、而不是中国的现有优势。

但是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并持之以恒,才能保障我们的未来不再面临急功近利、与拔苗助长的境地,即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关于中国必须跟上先进国家产业“更新换代”,我非常赞成。发展中国高科技产业更是我的梦寐以求。为此我在1998年出版一本书,书名是《二十一世界属于中国吗?》,指出中国的种种落后和危机,就是推动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及产业升级换代!地址如下:http://chinasforum.com/home/news/china_research/

但我也反复强调,中外高科技的巨大差距,不是靠一两句虚无缥缈的口号就可改变。必须是一个长期努力、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高科技实现之前,应是脚踏实地发挥现有基础和优势,利用“后发型超越战略”的优势(可避免前人所犯错误)。但绝不是“邯郸学步”或“东施效颦”,抛弃自己现成的优势,盲目模仿别人才有的优势。那样的结果大家都已知道:将会两头皆空。

市场决定:哪些企业属于“落后产能”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今后100年内,将难以改变。人为地控制人口不仅伤害市场经济,更会伤害民族和社会发展。这就决定了,即使中国将来在中、高科技领域也有了部分绝对优势,人力密集产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也将是中国整体上的优势所在。

从市场经济学看,一个产业或企业是否高科技企业?与是否“人力密集”没有直接、必然关系。人力密集企业不一定就不是高附加值、高利润或高科技;而资金密集企业也不一定就是高附加值、高利润或高科技--这完全取决于市场和经营,取决于人的聪明才智。

例如,中国的“富士康”公司,它是人力密集企业,同时也是先进的电子产业,世界上最先进的苹果电子就是它来生产。你能因此就确定它是“落后产业”?从市场经济学看,由政府限制具体产业或产品,本身就十分错误。你怎么确定哪些企业有前途呢?哪些产品有竞争力呢?这些该由市场和竞争决定!

原则上说:只要没有排放和污染环保、或违反法律制售“假冒伪劣”,就不是落后产能!哪些产品畅销,哪些企业适应市场,那些企业赚钱,哪些企业就是先进产能!即使在当今西方,也从没人为地限制、歧视哪类企业或产业--你要在美国投资“人力密集型”企业,提供美国人工作机会,任何当地政府都会给你下跪!

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经济发展型态,到哪一阶段?企业怎样经营?应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决定;市场对企业“利润驱驶”,也会使企业“自我制约”;哪些企业适应国内和国外市场,哪些企业才会生存发展,哪些不能适应市场的企业,会被自然淘汰出局,移往内陆或海外。决定这些企业性质的,是人力资源,科技水平、市场竞争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

政府所做的只能是以“看得见的手”做着力点,进行“宏观诱导”。短期的是建设基础设施,优惠政策,减免税收,金融扶植等;长期的是普及和提高教育与科技,完善法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环保、医疗、治安、法律、社会福利和生存保障等公共服务。而不是由一些偏见及外行学者,指挥政府对市场和经济的具体运行,指鹿为马,越俎代包!

外商赚走大部分中国血汗钱?

所谓“外商,港澳台企业剥削农民工”,“大部分利润被外商赚走”,如果是在劳资双向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这种观点就是鼠目寸光和极端偏见,即马克思自己所批判的“东方式的平均主义和小市民的愚昧和嫉妒”(1897年发表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手稿》)。

实际上,中国制造,国外销售,这条出口链属于典型的市场经济,跨国公司按中国的市场价格发薪,也按外国市场价格销售。在国外出售价很高,是因为国外的人力和租金等成本更高。从帐面上看似乎“赚取暴利”,但实际上其纯利利润必须符合市场价格--否则大家都去做了!在没形成强制和垄断情况下,自由市场决定了任何企业都无法独吞暴利。这就是经济学上的“成本等于利润”的原理。也正是为什么这些年来,中国“廉价企业”蒸蒸日上,外国“暴利企业“却纷纷倒闭的根本原因。

从另一方面说:尚若没有这些投资中国的“人力密集”型亚洲中小企业,很难相信会今天大陆会有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表面上看,出口企业纯利润很低,可是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建厂、原材料采购、能源水电消费,发薪交税等,这些企业成本,对中国整体经济来说,则都是商业利润和经济效益。3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正是这些出口企业投资和消费推动的。如果说外资赚钱是对农民工“剥削”,那就更站不住脚。从八十年代珠三角的月薪300-500元,到现在的2000多元,工资水平可谓水涨船高,始终都高于全国平均数,对内陆劳工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从经济学上看,在企业和工人都属于“自由选择”下,工人工资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其科技水准及工作效率,而不应是政府强制企业割肉补疮,否则只会迫使企业出走或倒闭--难道逼走外资,迫使民间企业倒闭,工资就提升了吗?事实上连起码的工作机会都没了!到头来最先受害的还是农民工和中国整体经济。

政府不遗余力地促进产业升级,没有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是,政府不能指鹿为马地确定哪些是“落后产业”,更不能“强制限制”人力密集企业。尤其不能作为政府政策和战略方向,更不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毫不手软”地强制关闭某些正常企业。

企业发展应由自我制约和利润驱驶的“市场决定”,按照自由经济原则自然发展。否则,就对会中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人为损害:大量外国及港澳台等外资企业倒闭和出走,工人失业,出口剧减,物价高涨。而危机最后转嫁到社会低层、毫无保障的二、三亿农民工身上…

投资教育、基建,培育内需市场

中国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及宏观战略人才,导致不断出台类似“限制投资经营低人力成本”及淘汰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愚蠢政策,实际上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也不了解西方的弱势,只是“土方炼钢”式的胡乱行政,瞎折腾、乱指挥而已。

近年来,类似的战略失误,使偌大的中国的多种优势没有充分利用:中国完全可以具有“国中之国”的强者通吃的“多层次架构”。“义乌小商品”和广东无数的“小家电”等等高中低端的边际经济竞争体系,在发展不同经济竞争框架的同时,进行高科技、重工、军工、文化产业等,齐头并进。这样,低端、中端、高端产业都具有全球性的集成规模的竞争动能,实在不必采用“自宫”式的人为限制哪些“落后企业”。

从地理和人文体系的基础国体建制而言,中国的多元性、多变性、大规模的特质,注定了中国必须,而且可以点线面,全方位立体经济模式,形成“国中之国”经济特区和经济竞争,及中国特色的多层面经济体制。

中国的战略定位值得反思,包括许许多多过度激进的社会保障和限于大城市户口的奢侈福利在内,隐隐约约呈现了一些战略上的“妇人之仁”,一个开发不平衡的“中产”国度,开始浪费资源:高端决策阶层“暴发户”的奢侈战略心态,必将消耗中国改革30年的经济资源,滞缓和分解中国经济发展。

即使广东的低端产品需要转移到江西、湖南、四川去,也要由市场推动,竞争促成,才符合经济效率的最大化。政府对市场经济和竞争企业的任何强制性的越俎代包或指鹿为马,都是愚昧和错误的。

等到印度、巴西等国赶上来,低成本产业及外向型经济,又将面对有一个国际市场能够吸收多少劳力的问题?日本韩国一亿人,服务与西方六亿人或许可行,中国十三亿人依赖外贸,再加印度巴西墨西哥,全球30亿人岂能依赖于对7亿人发达国家出口?

所以中国要想保持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内需,最终还得面向自己内部,这就必须发展民生,富民育人,培育自己的消费市场。因此,以投资拉动就业和消费的政府主导经济,对中国非常有用有利。这包含增加教育、医疗、基建和服务等投资,扶植创业和就业,合理提高劳动力价格,平衡收入分配,才能发展和培育内部市场。中国发展战略应该是高低端通吃,培养并依赖自己的消费市场,使中国即能出口赚钱,又能自成一个世界。

但无论内需还是外向型经济,这里的关键是政府继续发展(而不是强制关闭)人力密集型等“落后产业”,同时加强教育投资,提升人力资源,对高科技产业进行政策扶植,宏观诱导。随着人民币的逐步升值,中国发展水平及人力成本提高,市场驱使和竞争主导的产业升级换代,压力和动力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快。中国产业赶上先进国家,实现科技化,现代化的升级换代,只是时间问题。

一个案例解析:荒谬的“关闭落后产能”

中国建筑用的砖瓦,主要是由农村落后的小砖瓦厂生产,那里人力成本低廉,机械简陋,但油耗大,效益差――也就是政府定义的“能源浪费”。按照工信部的标准,这些企业当然就该强制关闭,以便让那些拥有新机械,油耗少的大企业健康发展。可是各地关闭一批,又冒出来另一批――几经折腾后,只要这些企业请客送礼,当地官员就睁一眼,闭一眼,允许这些“落后产能”劫后再生。只是,这又给企业增加了一层“腐败成本”。

这里的问题是,这些砖瓦厂为什么能够生存?事实上,除了“能耗高”外,从小企业市场综合要素计算,包括人工、机械、材料等各方面对比,小砖瓦厂同样质量的产品,远比大厂便宜很多,而且还更多地雇佣了当地的无业或失业人口。大厂的新机械虽然能源低,效益高,但购置机械的成本昂贵,也雇佣不了那么多工人就业。关闭小砖瓦厂后,剩下的高新科技大厂垄断市场,哄抬价格,反而造成中国整体经济的“效益损失(effectiveness loss)”。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落后产能”与政府玩猫捉老鼠游戏的奥秘,也是我为什么坚决反对政府以行政手段强制关闭“落后产能”的原因。

  602次阅读

强制关闭“落后产能”--从中国内部“自相残杀”!

作者: 敌特, 发表于: 星期一, 八月 12, 2013, 13:21 (4119天前) @ 主流

强制关闭“落后产能”正是从中国内部“自相残杀”--这是外国敌对势力想做而做不到的!

  432次阅读

你不了解中国内幕!

作者: 真相, 发表于: 星期一, 八月 12, 2013, 15:33 (4118天前) @ 敌特

中国政府所要保护的“企业”,都是国有国营企业,不仅与各级政府官员“勾肩搭背”,更是他们亲属或子女或上下级直接经营的!而被列为“落后产能”,要被强制砍掉的,大都是职小位低的国企,或没有官权靠山的私营企业。

另外,各级政府、发改委直接插手企业,威胁砍掉、强制关闭,正是他们敲诈勒索,贪腐敛财的手段。如果你面临时刻被强制关闭、被乱砍掉,谁不争先恐后送钱呢?否则,象外国那样企业经营与政府无关,谁会无缘无故给你送钱?

国人曰:有权不使,过期无效,这正是今天中国无处不在、触目惊心的腐败内幕!

  456次阅读
帖子总数: 9902; 主题总数: 7721; 注册用户: 149; 当前在线: 814 (0注册用户; 814游客)
论坛时间: 2024-11-21, 03:07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国论坛 版权所有 | Designed by 纽约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