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见闻:农村孩子是如何输在起跑线上的? (中国论坛)
回家见闻:农村孩子是如何输在起跑线上的?
春节从城市回到农村,又从农村回到城市,品味着经济,社会,人文的巨大落差,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近读“人人生而平等”,忍不住就春节期间的所见所闻做个概述。告诉你们,如果生于中国农村,很有可能注定就要低人一等。
先做个介绍,笔者家乡为安徽沿江一个县,后面用W县代称。当地以及皖南,在中国相比沿海(第一世界)以及内陆西部地区(第三世界)应该算第二世界。农村也并非铁板一块,这几年农村被舆论传媒影视妖魔化标签化了,广义的农村除了县城外其实还有很多集镇和街道,笔者家就在农村的一个街道上。农村也不仅仅全是农民,也有很多商贩,手工业者。此外农村也并没有那么穷,当然笔者家乡是皖南一个经济还算尚可的县,经济水平而言一般家庭基本小康。笔者系教师家庭,所以下文谈到不少教育方面。文章所述全部系笔者春节期间在当地的观察和感悟,是否具有普遍性,看官明鉴!
好了,首先从户口谈起
众所周知,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居民是农业户口,与此对应的不是城市户口,而是非农业户口。而且这两种户口似乎不是根据职业来认定,好像(我真的不清楚)是按与国家关系来判定,通常政府公职人员及其子女多为非农业户口,其余的多为农业户口。家父年幼,时值自然灾害,家父因为爷爷是医生,所以可以拿家中的米出来炫耀。而那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民们却只能靠有限的粮票来供应。
两种户口所带来的分野,少年时代似乎并不明显,但是到了成年,这种分野就渐渐拉大。笔者所知,同等条件下,农村户口退伍兵往往分不到工作,城市户口的退伍兵往往就能分到工作,当然也好不到哪去。
其次,农村的教育。先谈下教育的重要性,近读外国史,看英美,西欧诸国包括日本,有个感悟:国家崛起的前提是人才崛起,一流人才成就一流国家,二流人才成就二流国家。而生产人才的首要条件就是教育。英国有剑桥,牛津,伊顿等名校,产生诸多世界级伟人,对人类都有不小贡献,也随后成就英国的世界老大地位。日本,美国皆然。德国本不如法国,但是德国后来有洪堡等教育家以及教育改革,德国的大学后来超过法国,柏林洪堡大学在二战前,可谓世界学术中心,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得主,德国国力随后也超过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随后没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些国家再也没有产生类似毛奇(此君发明了各国通用的现代参谋制度),俾斯麦,丘吉尔等人物,并且也没有一流的高校。
上面这些话,只是想证明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那么农村学生在教育方面比城市学生要低多少呢,可能远远不止一等。
小学:现在辍学很少,即使辍学也很少是经济因素导致。农村学校的条件,告诉一件大家可能会喷饭的事,笔者小时,大概小学一,二年级(93-94),上学需要自己带板凳。所以当时班上有椅子有板凳,各式各样。
当然,现在农村学校肯定不用再带板凳,但各种硬件依然乏善可陈。课外设施,顶多是乒乓球台,其他也就各种足球,羽毛球等球类,但基本缺乏场地设施。笔者父亲就职的一个农村完小(学校分等级,完小算中上,今年新盖了教学楼)连个篮球架都没有,更不要提足球场地。当然一般初中以及高中基本都有,但多失修。
与此同时,笔者一个侄女在县城上幼儿园,天天学舞蹈,目前已经学得有模有样。这还只是个县城,已经与农村有如此大的差距,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可想而知。
当然无论在哪里,家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任何地方,父母教育水平思想水平都和小孩的教育水平乃至收入水平呈绝对正比关系。笔者家族五代中医,传统女子不读书,笔者几个姑奶奶都读过私塾,所以笔者家族给当地贡献过好几个大学生,家族整体经济水平当地也居中上,目前当地学历最高纪录依然为笔者堂兄所保持。这种家族风气,影响之大,怎么估量都不为过。
那些世代务农的家庭,没有从教育中获益的愈难以认同教育,愈不认同教育的愈不愿在教育上投入,即使认同教育,有的父母水平所限,也只能给小孩灌输比较朴素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方面实在有心无力。
大部分农村学生在此,第一次输给城市学生!
初中开始,反正当年笔者初中时代,就开始有辍学的,现在不知如何。同时农村小孩们的命运大致就开始有了分野。到了初中,面临中考的压力。成绩一般的就会有人辍学,然后在家里玩两年,而后走上外出打工之路。
这里谈下留守儿童的问题,2000年,笔者初三,时《古惑仔》横扫大江南北,对于那些正值青春期,荷尔蒙大量分泌的年龄,又缺乏判断力,《古惑仔》的魅力横扫学生,不分成绩。加上那个年龄段,缺乏价值观,但又特别容易偶像崇拜,还可以在校园中称霸一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都颇有吸引力。当中,父母不在身边,有闲,父母往往多经济补偿,有钱的留守儿童最容易成为那些“古惑仔”。导致不少留守儿童因此走上歧路。
当然,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就笔者所知的那些古惑仔们(笔者家乡有点盛产古惑仔),他们的人生也存在着不小的落差:陈浩南式的“扛把子”级,这些人往往有领导力,至少智商不低,即使打工也不至于太差。倒是那些只知好勇斗狠的普通古惑仔,现多处社会底层。
中考按成绩分为三等,第一等是考上县城里的重点高中,这些重点高中,通常在县城,一流的环境,一流的师资,容易考上大学。二等是农村重点高中,这些高中也多在较大的集镇,二流的环境,二流的师资。以此类推。还有就是最次的高中,往往在较小的集镇,较差的环境,较差的设施,一个三流高中04年上百个毕业生,没有一个应届本科生。
高中阶段:因为重点高中在县城,所以重点高中分农村班和城市班,县城里的学生都在县城里面的普通高中或者重点高中就读,而不会去农村高中。为了接受同样的教育,农村学生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包括金钱。因为在县城就读,就必须住校,为安全和学习计,有的选择自己租房。学校周边居民还能因此享受到这些农村学生的所带来的经济红利。
这对有的家庭来讲不是负担,但不是所有家庭都可以轻松承受。
再拿笔者就读的一个农村重点高中为例,重点谈论下教师分配机制。笔者当年高中期间,所在的高中很多青年教师,甚至不少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新教师每年通过考编制来分配,但是好学校毕业的以及考试成绩较好的新教师,多留在县城教高中哪怕初中,余下的被分配到农村学校。笔者高中几个老师都是大学刚毕业,从高一一直教到高三。
不仅如此,还有个釜底抽薪的制度。教师也经常进修,进修以及一定教学历练刚刚成为新的骨干教师,往往就进城了。官方本地方言曰:“调”。如此循环反复,农村高中的师资力量,农村学生的未来,可想而知。
留守在农村高中的教师多为两类人,一类不思进取,无不敬之意,教师类岗位过于稳定,岁月无情,难持雄心。一类志在仕途,冀图于行政管理类岗位,而不在教学。剩下的除了家庭因素,大多愿进城,家有幼童者甚,没办法教师也是人,也希望自己小孩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高考,那个当年我也闪了一下腰的高考,不同地区考生动辄上百的分差就不谈了!中国人都知道。
高考之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态度是,考上就继续念书,考不上就外出打工。以前是考上本科就念书,后来高考扩张,以及经济发展,很多考上大专的也继续念书。但是家境稍差的基本就此中断学业,外出打工。当然,笔者所在的皖南地区,商业意识还较为发达,外出务工多以厨师,理发等带有技能性的职业为主,去工厂的不是很多。
下面单独介绍现在农村学校所面临的师资问题,每年师范类毕业生要参加考试,优秀留城,余下全县分配。W县也有部分山区等落后地区,这些地区也就以小学教师为主。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教育等条件自然更差。当然更没有新教师愿意去,多为老教师支撑。很多新分配的教师往往去了一趟,笔者就有同学看到破烂不堪的学校,依然弃职而去。坦率而言,怪不得他们,他们也得追寻自己的前途,你我又何曾不是?
当然,如果家庭有关系,或许还可以托关系去个好点的学校。
中国,如果什么时候能够办事不讲关系,只讲职业操守,那真是莫大的一个进步!
好了,这些农村的学生千辛万苦的过独木桥,考上大学,就业又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君不闻,蚁族的主力军们正是这些输在起跑线上的农村大学生。
你们可以看到,在这种类金字塔的体制下,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可谓完完全全的输在起跑线上。且难以逆转!通过考试“鲤鱼跳龙门”,“男儿闯世界而后衣锦还乡”的故事,大多也只是个故事。但是,这种故事却如伟哥一样,源源不断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儿女,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最后谈点婚姻。笔者春节期间猛然观察到一个现象,笔者自问有一定眼力,看看聊聊听听大概能摸清对方情况。就所知的已婚人士中,惊人的存在一条规律:农村男孩女孩的对象,大部分依然还是来自农村。
当然这并没有严格的数据统计,仅仅是个人观察而已。
条件较好的往往能嫁娶到一线郊区的男孩女孩,如上海郊区,杭州郊区。条件一般者就只能婚配到二线郊区。整体大致如此,优秀者除外。
写到这里,你们看到这里,估计都有点沉重。笔者就此提出几个观点:
所有的投资当中,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最高,当然投资期限也最长。开篇所述,一流人才造就一流国家,二流人才造就二流国家。但造就一流人才的更是一流的教育。客观而言,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坂本龙门,福泽谕吉等人,素质的确超过当时中国革命志士。同为台湾总督,清朝最优秀的刘铭传与日本的后藤新平依然不可比拟。所以
1先做大蛋糕。现在所有的问题核心其实是教育资源整体投入不足。在整体资源不足的情况先城市优先分配,导致农村教育问题积弊丛生。所以最大的当务之急是增加教育的整体投入,然后再向农村补偿性投入。
国人一向对做大蛋糕兴趣不大,但是往往蛋糕未做大之际,先抢食之。就算抢到手又能分到多少?不如先做大蛋糕,再来分配,大家都能得益。现在财政收入增速年年远远高于GDP增速,完全具备这个财政基础。
在增加整体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对农村地区进行针对性教育资源倾斜。亏欠农村地区已经太多了,少捐校车给友邦,多投入点给农村学校吧!
从师资着手,比如教师待遇是和工龄挂钩的,可以设置在农村支教一年算两年工龄等。毕竟教师也是人,和你我一样有妻儿老小,有自己的追求,希望通过这些补偿手段来做到适当倾斜于偏远地区。
最近几天一直在思考“人人生而平等”,但是渐渐觉得,人生下来就不平等,不说附加在身上的诸多社会因素,但就人,就这具皮囊本身而言就不平等,有美丑,高矮,胖瘦,聪明愚笨。但是,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受到保障,不可能绝对平等,但是至少要做到相对平等。结果不一定要平等,但至少过程要保持公平。
2本人听过不少经济学家包括企业人士的观点,概括之,中国经济要转型,产业工人以及技术人才不可或缺,而造就人才的教育制度不改革,不能生产出人才,经济转型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教育不改革,经济不转型,只能继续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
所以教育部当成立一个战略规划厅,协调经济发展的产业和学校开展的专业,根据国家经济战略规划,调研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然后协调高校开展专业。比如根据未来几年经济发展需求,适当调控高校专业,热门扩张,冷门紧缩。同时可以让企业介入教学,而不是那些一辈子没出过校门的老师继续照本宣科。
这样,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工作,政府也能得到GDP和业绩,皆大欢喜!
3发出农村的声音,亲耳听过一个经济学家谈到农村时提出“农村无声”,简言之,市民们物价上涨尚可以抗议和发牢骚,至少还有表达的空间,而农民因为分散,即使化肥价格上涨也就只能默默忍受,声音传递不到公众耳中。
建立城乡“师资轮换”制度,乃当务之急
建立城乡“师资轮换”制度,乃当务之急,否则中国农村教育真没希望了!这种制度,曾经在南韩、日本等变成先进国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韩国至今仍在实行,城市好的校长和教师,与乡村差的学校之间,每四年轮换一次。在农村学校教学期间,一般比城市学校多50%以上,或更高的工资补贴。
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城乡学童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力和机会,更重要的是城市好的校长好老师,给农村学校带领翻天覆地变化,把农村教育迅速改善,实现全国均等化!
中国农村的唯一希望,就是必须雷厉风行,彻底改革!但目前教育部的问题是,只剩一些半死不活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者,占着茅子不拉屎,不仅缺乏专业,爱心,更没有起码的决心和能力,这才是中国农村教育的悲剧。